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以近代来华西方人记述中国环境变化的文本为中心,选取若干典型案例,对其传播方式、途径、受众以及对中外的影响程度分别作了考察。翻译是此类记述传播的主要途径;在传播介质上,除文字印刷品之外,照片、图片等的重要性同样不可低估。有留学背景的林学家、农学家等既是主要受众者,也是重要的传播者,这与他们在语言方面的优势密不可分。研究认为,此类记述不但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环境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国国内学者认识本国环境的重要信息来源。更重要的是,这也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的一种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基督教在华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中西方在道德观、平等观、习俗等方面碰撞和冲突,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揭示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对未来世界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明末清初到戊戌维新之前是中国与西方伦理学的早期接触时期,无论是明清耶稣会士的译著,还是林乐知、花之安等传教士的著作,传播的主要是一些宗教伦理观念,兼有一些世俗伦理思想.虽然,作为学术意义上的"伦理学"的输入还没有真正展开,国人对西方伦理学的自觉传播还没有形成规模,但这一切在客观上都作了西方伦理学在华传播的先导.先有这些思想观念的输入为之铺路,就为此后西方伦理学在中国全面的传播做了理论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洋务派与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派的最大贡献在于使中国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正面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洋务派是中国近代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启蒙力量 ,其主要贡献体现在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设备 ,创办近代学堂并派遣留学生 ,学习和传播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苹果原产新疆,至迟在秦汉之际东传至陇西等地,在汉武帝时传入关中并向东、向南传播,历经多个时期两千多年的栽培,在明清时达到顶峰,清末近代又逐渐走向衰落。中国苹果的传播大体遵循了由西北向东、向南的路径,具有由上至下、先城市后周边、多波次、多策源传播的特点,其栽培以个体栽培为主,分布范围因人的活动而定,与栽培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对重心知识的利用,大都停留在器物的定性描述阶段,随着明末清初西方物理学知识传入中国,物体重心知识也进入了理论概括阶段,这一过程恰恰与中国传统物理学的近代化过程是一致的。本文深入研究了我国明清时期重心知识的文献,阐述了重心知识在我国明清时期的发展情况,以期对物体重心知识在明清的发展过程梳理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7.
电报技术在晚清的传播始终伴随着西方近代物理学的普及,作为电报技术诞生的基础,西方近代物理学构成了电报技术的解释系统和参照背景。在电报技术传行于中国的同时,“搭载”子电报技术之上的物理学知识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本文以上述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探讨西方近代科学与具体技术在共同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所具有的模式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科技之落后于西方,除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外,明清时期教育的落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明清时期无论在教育目的还是在教学内容上与科学技术没有关系,完全由封建帝王视其需要而定,不可能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稳定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西国近事汇编》是洋务运动时期由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主办的惟一一份周刊,采用原始文献分析法研究了《西国近事汇编》传播的西方经济学思想。该刊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开辟经济贸易专栏和《遐迩贯珍》论述自由贸易重要性的基础之上,首次系统传播近代西方财政管理思想,首次全面传播近代西方政府调控经济的思想,把西方的专利保护制度、金融资本的魅力、国际贸易的两面性等经济思想引入中国,大规模地传播近代西方经济学思想及其实际运用,在中国近代期刊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传播知识和发展理智 ,作为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基础与目的 ,注重研究知识传授的方法与途径 ;近代的一切教育思想、理论和学说都可以归纳到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范畴之中 ,表明主知主义教育思想深刻地体现了西方近代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根本精神。它对中国的教育影响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化艺术上的交流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浪潮:魏晋隋唐时期的“梵学东渐”、明末清初的“中学西传”和晚清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从广度和深度上看,明清以后的两次文化艺术上的中西交流影响甚为深远。从两次“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主体方向上来看,前者是主动的吸取(梵学),而后者则是被动的接受。这主要是当时的国力使然。如何在明清以来的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背景下构建现代艺术。文章认为,在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时期,面对西方文化艺术上的强大的攻势.中国的艺术必须在坚持民族性传统的前提下,以融合中西为途径。努力摆脱“西方中心主义”观念下的边缘化倾向,从而在走出“跟世界接轨”的误区后真正实现艺术上的现代化构建。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约两百年间,以耶稣会士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传教活动。他们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开始将西方文化传进中国。从当代传播学理论出发来审察这一时期的宗教和文化传播,可以看出,传教士和中国士大夫实际上是互为编码者和互为解码者。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互动的,是基本上符合异质文化交流规律的,并对当今的跨文化交流有一定启迪意义,且不失为异质文化传播的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13.
城市园林可以看作是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生态的依托形式,文章以明清时期的天津园林特色为史料基础,对近代天津营建的租界公园、公众公园和私人花园从选址由来、造园风格、元素构成、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明清时期的天津园林文化是南北文化传播交流的载体,近代时期建设的租界公园则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汇集了中西园林文化交融的内涵.近代天津城市兴建的各国租界公园和中式园林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融合,同时也是城市历史的见证,租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的碰撞促使中国人的语言和思想发生重大变化,eimi这个西方文化基因植入中国文化的有机体,促成了汉语"是"字从用做实义动词转化为以系动词用法为主的重大转变.本文依据明清天主教的相关文献,描绘西方文化基因"eimi"植入汉语母体以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人带来了近代的理性思维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当然,这种转变一直要到20世纪中国白话文运动以后才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西学渐次东渐。由于中国统治阶层对此漠然处之,因此对于当时之中国影响不大。鸦片战争清帝国战败的事实惊醒了一部分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西学,建议将其作为一种改造中国的手段而加以运用。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厥功至伟,洪仁玕作为一位基督教的虔诚信仰者,对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与西方同行相同的作用,并集中体现于其与西学有深刻渊源之著述———《资政新篇》。  相似文献   

16.
明清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开始就对其有分类研究。对比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谭邦和《明清小说史》等几种代表性著作,就其中的明清小说分类体系进行比照研究,可以发现这几种分类体系各有其优点,也皆有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明清小说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7.
香料在中国的饮食、医药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中国的用香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而南洋香料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香料文化的发展.其中,印尼与中国的香料贸易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古代中印尼香料贸易分为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个路径.随着贸易政策与规模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历史时期,分别为汉唐的开拓时期、宋元的鼎盛时期与明清的衰落时期.中印尼香料贸易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和两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动态助词"将"的发展演变及衰亡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是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一个动态助词,萌芽于魏晋,形成于唐代,宋元时期得到充分发展,明清则开始走向衰落。论文通过穷尽调查《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三部语料中"将"的使用情况,结合"将"所在的句式,对明清时期的动态助词"将"进行了描写分析,揭示了动态助词"将"发展演变的轨迹、在明清时期呈现出的特点以及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涉海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类型, 从六朝至明清时期均有诸多相关作品。根据小说中海洋叙事元素的发展变化,可以将中国古代涉海小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孕育期、发轫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时期,其中先秦至两汉时期为孕育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发轫期,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期,明清时期为成熟期。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小说海洋书写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涉海小说经历了从想象之辞到可信知识,从神话到传说到纪实到自觉文学虚构的叙事流变。  相似文献   

20.
纵观漫长的中国翻译史,中国翻译事业经历了四次高潮:东汉至唐宋末年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学翻译,五四运动时期及其之后的西学翻译、革命理论和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中国翻译。每一次高潮都呈现出鲜明的特点,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明末清初时期的翻译虽然都始于宗教的传入,但与之前时期相比,翻译不再是以宗教文献为主,取而代之则是科技著作翻译:翻译"赛先生"。由此,成为中国翻译史上一个分水岭,拉开了系统地翻译科技文献的序幕,对中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