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正步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境遇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改善老年人生存境遇的追求,“孝”文化建设就成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孝”文化建设乃老龄社会中和谐文化建设的题中之意,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仍然需要“孝”文化作为维系情感的精神纽带,“以人为本”的代际和谐也需要“孝”文化的支撑。“孝”文化建设的不要误解或曲解或简单地肯定传统“孝”文化,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理解传统“孝”文化。在和谐文化背景下建设“孝”文化,要以“孝道派”与“孝治派”作为解读传统“孝”文化的一个落脚点.摈弃政治价值的专制和愚孝,抛弃迂腐陈旧的理念和繁文缛节,用西方“博爱”思想启发人们,“孝”文化不仅仅存在家庭伦理文化中,还可延伸至社会公德层面,从而在提倡平等、提倡正义的社会中扩展孝的影响范围,并使其得以可持续地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有一定婚姻和血缘关系,并共同生活、有紧密经济联系的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它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家庭仍然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替代的场所,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在社会主义家庭关系中,多数情况下,老年人不仅是家庭精神生活的支柱,而且是家庭经济生活的支柱。  相似文献   

3.
"空巢老人"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当今人们追求和谐社会的一大挑战,从道德文化角度分析,孝文化的缺失是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孝意识的淡化和孝观念的误区。因此重构孝文化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保持和谐稳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环境的需要,也是应对社会老龄化的需要。重构孝文化必须将传统孝文化的精神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并围绕宣传教育、精神赡养、法律机制、人格平等、孝德升华的实践路径展开。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有一定婚姻和血缘关系,并共同生活、有紧密经济联系的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它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家庭仍然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替代的场所,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在社会主义家庭关系中,多数情况下,老年人不仅是家庭精神生活的支柱,而且是家庭经济生活的支柱.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中,老莱子八十高龄孝双亲的故事久为人们所称道。今天,在山西省永济市石桥村,年过古稀的杨成才孝敬继母的感人事迹也在广为传颂,人们誉他为“老孝子”。  相似文献   

6.
孝文化是古代社会调整代际亲属关系的重要依据,主要经历了萌芽、儒家化、法律化三个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本土孝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孝文化的历史局限性进一步凸显。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应发掘本土孝文化所具有的当代法理价值并引入立法,以隐形契约关系促使家庭单元稳定,以家庭伦理引导社会伦理发展,以孝文化的弘扬促进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将精神赡养与物质赡养相结合,以建构具有本土性文化特征的中国特色老年法体系;同时,完善文化、立法、司法、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树立正确的孝文化理念,实现硬法和软法有机衔接,发挥调解在代际亲属问题处理中的作用,实现个体养老到社会养老的转型过渡,以应对社会转型中的代际矛盾。  相似文献   

7.
孝文化是徽州文化的核心,它受中华传统孝文化的规范与制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徽州历史人物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典型的封建文化,是其孝意识、孝行为的物化成就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徽州孝文化崛起于宋,普及兴盛于明清,既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又有深刻的文化思想渊源,也与各级政府的倡导与宗族的践行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独具特色、最能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别的就是"孝"。中国传统孝文化本身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它对维护古代中国家庭和谐、国家和谐和社会的普遍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传统孝文化的精华,消除其消极影响,使其在构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过程中,仍然发挥出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孝文化是中国古代伦理型文化的精神基础和核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重构之中,传统孝文化的发展陷入一定的困境。在新的时代,对传统孝观念的扬弃和对世界优秀伦理文明成果的整合,是传统孝文化向现代转换的必然要求。因此,传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涵,加强现代孝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况一直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和研究.其实,在中国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况只有放在中国"孝文化"及其所建构的特定代际关系的背景下才能得到深刻的说明.中国的孝文化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未成年人的如下道德境况: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代际关系决定了未成年人处于极端不平等的道德境地;老年本位和过去本位使未成年人处于文化和社会的边缘地位;孝文化通过特定的代际传承机制使未成年人道德价值观得以形成;孝的社会功能使统治者保持着对未成年人之遵行孝道的强势道德期望.  相似文献   

11.
关于"孝"的论说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集中分析了儒家有关"孝生"的一些说法,其中涉及养亲、敬亲的几个基本环节,包括对双亲物质上的供养与精神上的敬顺,以及孝子事亲所应该履行的义务与责任;分析了孔孟与荀子在从父与从义之间,孰者更为优先的问题上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进而指出儒家在面临血缘亲情与社会公义两种价值发生矛盾的时候,其立场是如何的游移不定。最后,该文从生命保存与生命延续的角度说明了儒家独特的"孝生"观。  相似文献   

12.
杨振华 《中南论坛》2010,5(1):82-84
现代城市是一种商业社会,摧毁了传统孝文化产生的宗法制社会。农业社会的发展需要子女学习父母的经验,其稳定需要孝道维系;现代城市青年获取知识的途径众多,城市稳定依靠现代政治制度。现代城市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孝文化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现代城市中西方文化的平等观念、创新求异的自主意识冲击了传统孝文化。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城市中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13.
孝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历朝历代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纵观我国传统孝文化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把握其理念形态首先应明确传统孝文化的精神本质,那就是敬与忠。而要传承传统孝文化,就不仅要吸收传统孝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又要有所创新,树立新型孝道理念,使孝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建设现代社会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4.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孝的观念,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论述了关于孝的思想,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善解父母谓之孝、对父母奉养且恭敬谓之孝、对父母和颜悦色谓之孝等思想。而且给予孝很高的价值定位,认为孝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尽忠之始。孔子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唤醒当代人行孝的紧迫感和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探讨《论语》中孝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孝"意识是中华伦理道德的原点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莫不发端于此。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中,"孝"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伦理及政治功能向来为人们所重视。"孝"的发生发展是民族心理中族类不朽精神的逐步张显过程,传统文化尤其是其分支民间文化中"无后为大"的孝意识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人超越死亡焦虑的强大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6.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一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汉代推行孝道教化的途径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王朝作为第一个公开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运用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手段,使以孝为核心的封建伦常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从此以后,孝不仅成为支撑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支柱,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发挥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使孝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积淀成民族的文化心理,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论述中国传统伦理最经典的著作。本文以《论语》中的"孝"观念为基础,论述了"孝"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特点;在近代和现代化背景下人们孝意识的变迁;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孝"带给我们现代社会的论理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一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社会中,"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但如果将"孝"人为地泛化,则必将使其失去本义而发生扭曲。传统孝道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基石,带有明显的封建主义色彩。进入近代社会,进步思想家们把对孝道的批判与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相结合,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实质。但是,作为"孝"的最初本义——尊老敬老,我们却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它,而这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是值得继续发扬光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