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员工绩效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信息反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探讨了激励机制、动态信息反馈与员工绩效的关系;接着构建了动态信息反馈模型,对企业的信息反馈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在动态信息反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员工绩效管理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方法,以达到提高员工绩效、增加员工自我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笔者基于生态学视角,对一类描述产业集群的动态发展过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改进,在集群企业间的影响系数和环境对企业自身的密度限制项中加入了时滞,对应集群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互利关系和上、下游关系得到了新的泛函微分方程模型。并以时滞为参数,研究了系统正平衡点的稳定性和系统的Hopf分支的存在性条件,探讨了产业集群的演进规律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具有代表性岗位的职工进行了胜任力素质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石油企业基层员工胜任力素质模型,并剖析了石油企业基层员工胜任力现状,由此提出了提高石油企业基层员工胜任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建立包含一系阻尼在内的铁道车辆垂向1/4模型,分析了时滞对系统动态特性影响。根据临界失稳分析理论,计算出了时速300 km级高速动车组的失稳临界时滞大小,分析了不同时滞区域的稳定性状态。根据系统传递特性,分析了时滞对系统频响特性的影响。对确定性激励和轨道不平顺随机激励作用下的车体振动情况进行仿真分析。频响分析和仿真结果证明了系统失稳临界时滞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升企业新生代员工的敬业度,在分析、归纳新生代员工敬业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生代员工敬业度测评指标体系,并引入多级可拓评价方法,构建了新生代员工敬业度测评模型,根据该模型对企业新生代员工进行了敬业度测评.实例证明:该模型能有效地反映企业新生代员工的敬业度状况.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时滞补偿效果,设计一种史密斯预估-LQG(SLQG)时滞补偿控制器。首先,建立含时滞的1/2车四自由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模型,利用LQG控制求取理想控制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史密斯预估器对时滞进行补偿,使得磁流变减振器输出的阻尼力逼近理想半主动控制力。其次,分析了不同时滞情况下,无时滞补偿措施的LQG(无措施LQG)控制和SLQG控制的控制效果。最后,以无措施LQG控制以及被动控制作为比较对象,通过仿真实例验证了SLQG控制具有较好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时滞补偿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不确定性视域出发,考察了博弈双方的行为观测偏差,定义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行为观测矩阵、管理者的博弈策略矩阵、员工对企业管理者观测能力的估计矩阵及对企业管理者博弈策略的估计矩阵等,建立了企业员工越轨行为控制的博弈模型,为企业员工越轨行为控制的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员工流动日益频繁,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本文针对建筑施工企业员工流动风险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了建筑企业员工流动风险的成因及影响的基础上,从前期控制和同期控制两个方面提出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文章在阐述知识型员工含义及国内外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成本最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即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原因分析、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理论分析和知识型员工激励成本模型分析,为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提供了新的视角,展现一个新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农业企业员工绩效评价方法不合理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农业企业员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详细介绍了两个员工绩效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科学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的基础上,以北京某农业类上市公司为实例,运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模式是一种科学、实用、有效的农业企业员工绩效评价方法,弥补了现阶段农业企业在员工绩效评价方法选择上的不足,为农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了技术工具和管理手段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一类不确定时滞系统,给出了使得闭环系统鲁棒绝对稳定的状态反馈控制律的设计方法,通过求解一组时滞依赖型的线性矩阵不等式,给出使得闭环系统鲁棒绝对稳定的无记忆状态反馈控制律,并能够利用Matlab工具箱计算出最大的允许时滞界.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交流电弧炉电极控制系统具有非线性时变、多变量、强耦合及存在随机干扰的特点,采用基于最近邻聚类方法的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快速学习算法,通过实时在线辨识,建立电弧炉电极系统的精确逆模型并用于控制,实现了将具有强耦合特性的多变量输入/输出(MIMO)系统解耦成单个独立的伪线性对象,并提出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逆控制与比例微分(P/D)控制相结合的双模控制策略。应用结果证实了该控制策略具有快速适应对象和过程变化的能力及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3.
将模型参考自适应技术(MRAS)应用于永磁同步电机(PMSM)无速度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以永磁同步电机本身为参考模型,以电机的电流模型为可调模型,并利用Popov超稳定理论推出自适应律,对转子速度和位置信息进行辨识。考虑到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系统存在参数变化和负载扰动的鲁棒性问题,将自抗扰控制(ADRC)引入到模型参考自适应无速度传感器调速控制系统中,形成一种新型的复合控制算法。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基于MRAS和ADRC的混合无速度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速度和位置辨识精度、较强的鲁棒性和抗干扰特性、较优的动静态特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应急物资配送过程中救灾信息具有鲁棒不确定性特点,构建应急物资配送多阶段多目标鲁棒优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鲁棒控制策略。鲁棒优化目标函数中设计运输成本最优、运输时间最少以及用户满意度最大等优化目标,充分考虑“鲁棒不确定性因素”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更适合完成突发事件下的应急救援物流任务,比静态环境下的一般规划模型更具有柔性。在鲁棒优化模型基础上给出鲁棒 H∞策略,既能够抑制正态分布、均匀分布噪声等外部不确定输入扰动,同时又能够抑制成本参数、配送时滞等内部不确定性扰动,对于既定成本目标控制的平稳实现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基于鲁棒优化的应急物资配送鲁棒控制策略,对于解决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资配送决策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模控制在异步电机矢量变频调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异步电机电流调节器的内模控制法(IMC)设计,用矩阵奇异值分析了IMC电流调节器的鲁棒性,并将其应用于异步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转差频率矢量控制中。将IMC调节与PI调节的结果作了比较,通过对电流调节器传递矩阵函数的仿真及用DSP实现的异步电机矢量控制运行实验,验证了IMC电流调节器的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有限时域脉冲响应模型,给出了双值预测函数控制(DPFC)算法,推导出了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和传递函数,定量分析了阶跃响应系数对闭环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采用脉冲响应模型簇来描述被控过程的不确定性,推导出DPFC闭环系统的鲁棒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由非线性扰动子系统组成的时滞大系统的鲁棒稳定化问题,对每个子系统应用稳定的局部状态反馈、利用李雅普洛夫稳定性准则,结合矩阵Riccati方程,每一个子系统不确定参数界由M-矩阵给出,导出了不确定时滞大系统指数稳定的结果,文中所获得的条件推广并改进了文献[1]的主要结果。文中还给出了系统BIBO稳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对一类宏观经济系统的影响,研究了宏观经济系统的鲁棒控制问题,给出系统的鲁棒控制律以及经济系统鲁棒稳定的条件.鲁棒控制律保证了宏观经济系统稳定的运行,同时可以使国民生产总值在短时间内跟踪总需求.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企业知识隐藏行为会抑制创新与合作氛围,探究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诱因对企业团队氛围和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索不同类型领导风格与员工知识隐藏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在影响机制,具体包括:剖析谦卑型领导和辱虐型领导与员工知识隐藏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究员工心理安全感是否发挥中介作用;分析心理安全感与知识隐藏的关系是否受到不同类型团队动机氛围的调节影响。本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地区某省的6家科技型公司共820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利用层次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不同风格的领导行为对知识隐藏行为都产生影响,心理安全感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具体而言,谦卑型领导通过心理安全感对知识隐藏行为产生负向影响,辱虐型领导通过心理安全感对知识隐藏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此外,动机氛围起到调节作用,其中绩效氛围正向调节员工心理安全感与其知识隐藏行为之间的关系,掌控氛围负向调节员工心理安全感与其知识隐藏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领导力视角深化了对于员工知识隐藏行为诱因的认识,从情境视角为心理安全感和知识隐藏的关系构建了边界条件,进一步丰富了领导力、组织行为管理等理论;同时,本研究也为企业知识隐藏行为管理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解决思路。为了最大限度抑制知识隐藏行为,企业领导者需要多展示谦卑型的特质,对员工观点持开放态度,愿意吸纳和听取他人意见;要培养员工的心理安全感,让员工在知识分享中能够毫无顾忌;采用鼓励竞争的方式营造团队氛围,提升团队的绩效氛围等。未来将进一步采用多变量来源、多样化情境进行验证,将相关研究结论从中国科技型企业推广到其他研究情境中,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外部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运用内模原理和预测控制的方法,讨论了基于脉冲响应的DMC,保证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且其参数可以在线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