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提要]中国人重视家训,因为家训是体现一个家庭或者家族信仰的符号,是家的精神根基,是根植于内心的行为准则,家训的继承和发扬关系到家庭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兴衰。宋代四川眉山苏氏家族因其清正廉洁的家风和经世致用的家训培育出了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对“三苏”家训的内容、内涵和特色加以研究,从文化背景、地域特征等方面挖掘出“三苏”家训产生的条件,以期为中国的童蒙教育改革、为社会风气的引领、为以“三苏”文化为代表的宋代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承找到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家训文化在中国具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严格地讲,家训有古今两个层面上的定义:今人所说的家训泛指家庭(族)中长辈对晚辈的教诲,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直接起源于家庭产生后亲人之间的口耳相授生产、生活技能的实践;古代的“家训”,是家长以“训”这一文体形式来教育子弟,文字是其唯一的形式,直接起源于周代文王训子的《保训》。以现代意义的家训定义而言,宋代的确是中国家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峰时期。从家训的文体表现形式看,有韵的家训是以诗、词、歌、赋等形式来教育子弟;无韵的家训是以“训”、“铭”、“箴”、“戒”、“规”等散文体形式来训诫子弟。从宋代家训的文体形式中我们可以更完整地把握家训这一文化现象,厘清“家训”的起源。  相似文献   

3.
家训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是家训史上的定型期。汉代家训与先秦家训相比,在文学性方面增强了。主要表现在:独立成篇,有意为之;思想内容丰富,具有真情实感;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浅显,通俗易懂。汉代家训在家训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家训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们用于训诫、教育子孙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范、家箴、庭诰、遗训等形式。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以及书香之家、世仕之族,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孙、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人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也都需要合适的途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传统家训采取生活化、通俗化及可实践的语言,以亲子、兄弟姊妹、宗亲乡邻之间情感交流,在人伦日用中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与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成为传统核心价值观下落和民间价值观提升的桥梁.传统家训在传统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作用对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颜氏家训》被后人称为家训的典范,《勉学》篇中谈及了很多关于学习的观点,"会当有业"的教育核心思想也已被后世传颂,其中的学习应持有不耻下问、谦虚勤奋、专心有恒的学习态度,博中有专、切磋而善、实事求是和学以致用等学习观点,在21世纪的今天同样具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国语》、《左传》记述的家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是对周公以来家训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使德教成为家教的核心内容并基本定势化。批判地取其精华,捨其糟粕,对于改善今天的家教,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并随着家庭的巩固、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良莠并存。古代家训的精华对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具有积极影响,其糟粕则有消极影响。加强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应对古代家训进行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使“齐家”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家训是“齐家”思想的载体,有着丰厚的内涵,在文化传承和人格培养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家训中“由家及国”的教化理念,“义为利先”的中心命题,“以德教子”的重要内容,“言传身教”“严慈相济”“因材施教”“预防教育”等方法体系,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仍有借鉴意义。但古代家训中也有一些封建的烙印和糟粕,对传统家训加以现代转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教化体系进行现代重构,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六朝教育格局的多样化,其背景是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为教育形式、内容、方法、对象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官学与私学并存,是六朝教育的基本格局。贵族官吏的办学,学者的私人授徒讲学,家庭教育与家学传承,补充了国家教育资源的不足。这种多样化的教育格局,有利于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有利于各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回顾六朝教育格局的多样化,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六朝儒学衰而不亡的啄因,以往的研究多从儒学对门第制度的巩固作用等角度来诠释,但此说不足以充分解释六朝江东士族独具特色的儒学何以绵绵不绝。六朝门阀制度下文化发展的独特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考察这一问题的新视角:门第之别加深了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隔阂和文化差异,重视家学传承的心理衍生出了向慕古学的思潮,士族间的文化竞争增强了追求家族文化个性的风气。上述门阀社会所特有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心理,为非主流学术的存续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为六朝江东士族儒学的保存发展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2.
史界一般认为 ,至唐代 ,江南士族早已衰落。事实却是 :江南士族的衰落指一般而言 ,有些高门士族凭靠深厚的家学渊源和文化世家的传统优势 ,至唐代 ,又能顺应由门荫世袭制到科举选官制的转变 ,通过科举入仕 ,从而保持了世代勋贤冠冕的地位。唐代江南籍的宰相基本为六朝士族出身 ,表明江南地区在唐朝高层政权中的影响和作用主要是通过六朝士族 ,并非唐朝新兴的家族。特别是唐后期 ,江南旧士族在高层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和加强  相似文献   

13.
陈郡阳夏谢氏是六朝最负盛名的文学家族,他们不仅是南北朝时期诗坛上实力雄厚的创作群体,在赋的创作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并在思想倾向、情感基调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表现出很多的共性。六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各有其家风与家学,并由此造就了各自独特的家族文化。谢氏文人赋创作上的共同特点是与当时社会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以及共同的家族遗传和影响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一书从根本上改变了六朝江东土著世族研究一向比较薄弱的局面。该书既有溯源性的导论,又有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全面考察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的综合性结论,而其主体部分则为若干个案研究。全书点面结合,颇多胜义。对书中的若干弱点和疑点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商榷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六朝时期是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秦汉之遗风,下开隋唐之先河;近几十年来在南京附近陆续出土的一些名人墓志与碑石,为深入研究六朝时期金陵书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列子》与六朝文士的演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子》是东晋人假托的一部极具表演特色的书籍,典型地展现了六朝文士的演生心态。书中意欲消泯魏晋以来的有无之辨,将人生视为生死等量齐观的过程。这与六朝文士对于生死大化的挽歌情结十分相似。《列子》作者进一步对命运进行重新解释,用人力与命运交争的主题来反映当时人的命运观。这些与六朝文士咏叹命运的文学主题十分切近。《列子》一书反映了作者与注解者在生死无法预料的情形下,从狂欢走向悲歌的必然历程,从而展现了六朝文士独特的演生历程。  相似文献   

17.
六朝江南妇女的经济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时期江南妇女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从事养蚕纺织等手工劳动。此外,还从事植物的采集活动,并参与酤酒、卖茶等市场活动。这与六朝时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余姚虞氏与六朝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姚虞氏大致发迹于东汉中叶,自兹以降,迄乎唐初,该家族经历了由地方大姓经士族而趋于衰败并最终消亡的变迁过程。虞氏家族在此期间的盛衰荣枯,例证了能否与权力中枢建立并保持密切的联系,实乃中古家族可否晋身士流并维系其门第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邱敏先生的新著《六朝史学》,以史学为载体,系统地论述了六朝时期的史学成就,是一本具有鲜明特点的力作。该书在充分利用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探究六朝史学的来龙去脉及兴盛原因,填补了六朝史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六朝时期会稽虞氏之家风与家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平 《南都学坛》2002,22(4):14-20
六朝世族门第之长盛不衰,与其家风、家学有关。会稽虞氏兴自东汉,历六朝之世,绵延至隋、唐,数百年间代有才人,成为江东著姓。虞氏门风尚忠义,重事功,讲孝友。在学术上以儒学为根本,兼容并包,南朝后期渐重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