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李栗谷的哲学思想。李栗谷与李退溪为李朝时的名儒,—人开出韩德两大宗派。他们—人俱尊朱子,但学术见解不同。退溪主张理气工发,即理有其活动性,退溪此说不合于朱子学,但于孟子义理有其根据。此为本文第一节的内容。栗谷不满退溪之说,而有种种批评,栗谷的主要见解,如气发理乘,理通气局,及理气不离而气无变灭等说,皆见于这些对退溪学的论辩批评中,此为本文第二节的大意。从栗谷的说法,可知栗谷之说是合于朱子学之原义的。朱子所说的理是只存有而不活动的,而心是气心,无本心义。而栗谷对朱子学的理解,与中国当代牟宗三先生对朱子哲学的佳释,大体上是一致的,这是本文第三、四节所要说明的。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韩国理学家李栗谷以"气发理乘"反对李退溪"理发气随",其实在理发、气发的问题上,栗谷的真正思想却与退溪的立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并不都构成矛盾。在本体的层面栗谷认可"理发而气随之",在作用的层面他赞成"气发而理乘之"。所以在两人表面矛盾的概念和命题形式下(栗谷批评理发气随),实质上的思想却有一致的地方;而两人命题一致的形式下(栗谷赞成气发理乘),却含有对气发的不同理解。因此,退溪、栗谷思想的异同不能简单根据主张气发或理发的说法来判定,需要根据其文本作细致的思想分析。  相似文献   

3.
“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一语来源之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端理之发,七清气之发”一语的来源问题上,既不能否定朱幕也不能否定李退溪.或者说归于其一都是不恰当的。应从这一命题产生发展的整个演变过程来考察这一问题,不能分开朱熹与李退溪来谈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退溪(1501—1570年)是朝鲜李朝前期中国朱熹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被称为退溪学。李退溪是继孔子、朱熹之后儒家思想的代表者,退溪学是十六世纪后东方文化的体现。退溪学是朱子学在国外的分支,是当今国际学者研究东方文化的热门课题。理气关系是朱子学的基本问题。本文就李退溪在理气关系上对朱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理学)的字宙本体论是以理气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他们以理气为骨架来展示宇宙事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李退溪继承朱熹的理气论,着重发展了理气不离不杂、理贵气贱等一些方面,成为主理抑气的朱子学的最主要的代表者。  相似文献   

5.
孟子"四端"说为儒家"仁"学和"性善"说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基础。朱熹对四端的发挥,以及理气、动静、发与未发等论证为道德提供了一种宇宙论、本体论和形而上的理论支撑。所以朱子尊德性和道问学并重,理本却绝不贱气。号称"海东朱子"的韩国儒学大师李退溪,将朱子学中理的方面加以发展,强调理的绝对优先性,存养道德,压制情欲,形成的性理学其实更近于二程;而与其并称"理学双璧"的栗谷的性情论与朱子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理为主宰说———理命物而不命于物、理能动静说、体静用动说几个方面 ,探讨了李退溪的太极动静观。他的太极动静观与朱熹的太极动静观的不同 ,其根本点就在于李退溪认为理自身能动静上。他这一观点是直接承袭了明代的曹端太极动静观而来的。他承认太极无情意造作而归于不动 ,这仅是就太极本然之体而言的 ,而太极之妙用则是活波波、能生能发的 ,他所说的“用”则有能生能动之义 ,从而导出太极能动说  相似文献   

7.
在韩国儒学史上,曹南冥和李退溪都是大儒,他们的学术思想有异有同。曹南冥一生隐居不仕,李退溪则官运亨通;曹南冥为学注重道德实践,李退溪则重视学术认知;曹南冥强调“为己之学”,李退溪则尊重学统的延续。生平志业、学术传承和对理学之后入学发展方向的不同理解,是二人学术思想分歧的根本原因。以此为基础,关于社会风俗败坏的根源、儒家修养中独善的严与放、兼善的急与缓、隐居不仕、韩国理学史人物评价等,二人都有或明确或含蓄的争论。在为人、为学方面,李退溪由于受奸人拨弄,对曹南冥有严重误解。总之,曹南冥与李退溪两人学术思想的分歧,乃是理想主义(曹南冥)与现实主义(李退溪)的思想冲突,这种性质的冲突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李退溪是韩国李朝时期著名哲学家,其学宗朱熹,为李朝“朱子学”之集大成者。本文从三个方面略论“退溪学”之形成及特色。一、考察从13至16世纪前期“朱子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流变,以明“退溪学”之所以诞生的条件;二、从退溪本人的经历、个性、学识及修养等方面,论述“退溪学”形成之过程;三、以退澳关于“四端七情”的理论为例,论述退溪如何在朱熹思想的逻辑基础上补充和发展“朱子学”,进而展示出“退溪学”本身之特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中国气论哲学的基本内容(气本、气化、气感)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思维模式的影响,并探讨气论由哲学转向美学并逐步确立其体系的过程。作者概述气论哲学对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总体影响。气本(以虚无为本)、气化(阴阳交感)、气感(不思而动)直接影响到美学中以气为美、崇虚尚意、天人合一、同气相动以及以阴柔阳刚区分美的类型等基本观点,并以此与百方美学相区别。  相似文献   

10.
李退溪对儒家经学的继承、发展及其影响贾顺先李退溪名,生于朝鲜李朝燕山君七年(1501年),去世于李朝宣祖四年(1570年),相当于中国明代孝宗、武宗、世宗、穆宗这段时期。由于当时中朝两国是非常亲密的友好邻邦,中国的文化对朝鲜有很大的影响。朝鲜的一批学...  相似文献   

11.
<正> 韩国学者李秀雄现任汉城建国大学中语中文系副教授,曾留学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获硕士及博士衔。1991年北京大学出版了李秀雄的杰作《朱熹与李退溪诗比较研究》。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韦旭升教授在序言力陈李退溪不必借重佛学以建立理学体系。首先,我对书名有点意见,不如一律用名或字号,说朱熹与李滉,或朱晦庵与李退溪。  相似文献   

12.
对于诗歌的本质,历来有“言志”与“缘情”二说。李德懋针对李朝文坛只标谤“理”而否定“情”的倾向,通过阐析诗歌创作的情感(真情、怨愤之情)心态、流程、特性以及诗歌的创作、欣赏规律,揭示出了情感(融“理”)的真诚发露能够成为诗歌本质特征的根本所在,纠正了当时偏向的情理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运用图式理论分析了图式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和词汇重组阶段所起的作用,并阐释了图式理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认为二语词汇习得第一阶段(形式阶段)是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图式.第二阶段(母语词目中介阶段)是母语图式和目的语图式,第三阶段(二语整合阶段)则是目的语图式的运用,学习者只有通过对词汇习得前两个阶段的掌握,才能达到第三阶段。进而指出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运用图式理论,有利于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以“心学”为标识的陈献章哲学,并不排斥气学的蕴涵。天地人物无不在变化流行之中,气化和变易的观点是陈献章哲学的重要内容。他就特定“云潭”发论的动体静用说,也具有一般性的以动为体的意义。动者有形而虚本未形,人需要从静、虚或“无物处”入手,在未变未形时下功夫便能有所收获。心、理、气等诸范畴之间需要统筹起来进行考量。“学宗自然”重在无意而任心。变易观点落实于人事,带来的是修养活动的刚健不息。  相似文献   

15.
Swain(2006)[1]基于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了“言语化”这个概念,自此,言语化在二语习得领域被广泛探索。本文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考察了书面言语化对二语学习的影响,探讨了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言语化与二语学习的研究,分析得出书面言语化促进二语学习,最后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及研究的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6.
母语迁移说、中介语理论和监察模式只描述了二语习得的不同表现特征,标记理论和原型范畴则为二语习得中的错误和难点寻找理由。笔者在句法层面上论证了出现这些特征和错误的根本原因是类比思维在起作用,学习者自始至终都在使用类比,类比思维既促进又制约着他们的习得;分析了二语习得中前期类比迁移特征,是在语际间(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的,而后期类比迁移特征,则是在语内(目的语间)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众多学科纷纷用科技工具做实证研究以解决问题。通过眼球运动获取受试者的相关数 据从而探究特定问题的技术——眼动追踪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中,其中包括二语习得研究。二语习得是一个很 热门的话题,对二语习得的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们更了解人类大脑、大脑活动和意识等,而且实现对二语习得过程及认知等方面 的描述也给广大外语学习者提供了学习帮助和指导。眼动追踪技术在二语习得领域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语言理解(如阅读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习得(如词语习得),通过回顾近年来主要的相关文献,总结成果并对未来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宋诗理趣漫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宋诗,明清时即有以其“主理”而发的微辞。如明人李梦阳说:“宋人主理,作理语。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空同集·缶音序》)清初吴乔又说:“唐诗主达性情,故于三百篇近,宋人主于议论,故于三百篇远。”(《围炉诗话》卷二)然而,诗歌与理并非完全背驰的。就是上述李梦阳之语,不是也承认“诗何尝无理”么?他是不要“专作理语”罢了;清人沈德潜也说:“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说诗啐语》六十三)宋诗中确乎有直接说理与不带情韵的议论者,缺乏诗的意境,无疑不足取。但宋诗中含“理”的篇什更有不少是富于“理趣”的,这“理趣”是宋诗研究中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曹丕的“文气”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占有重要位置,引人注目.郭绍虞认为,“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才气”,“公干有选气”的“气”指“语气”。(《中国文学批评史》44页)罗报泽认为,曹丕的“气”,“合则为一,分则为二,‘文以气为主’之‘气’,及‘徐子有齐气’、‘公干有逸气’之‘气’,则指先天的才气及体气而言”。(《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分册165页)敏泽认为,“以气论文,则始于曹丕,他所说的‘气’,就是作者的气质和才性.”(《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154页)李泽厚、刘纲纪认为,曹丕所说的“气…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具身认知框架下的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抽象情感词加工的具身认知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二语情感抽象概念存在“积极在上,消极在下”的垂直空间隐喻映射;(2)不同水平组对二语抽象情感词的加工成本存在不对称性;(3)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不同效价的抽象情感词加工成本趋异。实验结果证明了情感抽象概念能够通过隐喻的方式建立与感知运动信息的联系,情感模拟对二语抽象情感词的加工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