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言文化与西方语言文化广泛接触,大大地促进了中西方人员的交流,也产生了中西文化交流传播中别具特色的特殊人群即"香蕉人""芒果人"和"鸡蛋人",它们成为文化传播领域新名词,并为当代新闻媒体、教育界、文化传播工作者使用。三名词的产生反映了汉语记录国际社会人员交流的现实,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状况,这些形象化又符合认知规律的比喻词反映了对中西语言文化紧密接触背景下的特殊群体的范畴化、类型化。随着汉语文化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国际传播推广的加速发展,鸡蛋人会越来越多,香蕉人中的大部分会演变成传播汉语文化的芒果人或龙的传人,他们对汉语国际化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最先现代化的领域是语言,在20世纪初就基本形成。而近代中国新词汇的形成发展,受到日本翻译西方书籍创译的汉字词汇的影响。日本语言在明末清初也受到中国翻译西学词汇的影响。从17世纪开始,中日都开始与西方接触,在以后的各个时期,特别是进入19世纪后,日本向西方学习优于中国,造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留日学生大量翻译日本书籍,日本制的专业术语大量进入中国。这些术语,主要促进了汉语言双音节、三音节及四音节词空前增长,前缀、后缀的词缀化构词法大大发展,动补结构的新词大量出现,动词的名词化现象突出等等,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提高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使汉语成功地适应了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零翻译"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词语不经任何形式的翻译直接进入汉语被称为"零翻译".零翻译在语言层面上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和统一性,在文化方面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颠覆作用.对于零翻译的熟视无睹和"开放、宽容、兼收并蓄"的态度造成了汉语语言的"集体无意识".如果不能正视这种"无意识",中国的语言及文化将成为西方语言及文化的殖民地.语言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纽带,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最典型标志.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时候,必须强化语言的民族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汉魏至唐宋时期的佛经典籍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也是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首次大规模的碰撞与融合.佛教文化随之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中国的语言、文学、思想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佛经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佛典中富有想象力的譬喻给中国文人插上了幻想的翅膀;佛教中超现实的空间观大大启发了中国人的思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更是离不开佛教思想的发展史.佛经翻译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昌盛.佛教文化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并流行一种"汉语人文研究派".[1]这种新的语言学流派深受西方人文语言理论的影响,力求探索汉语的文化特征,他们提出了建立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学术主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汉语和日语的动词对比来分析它们在句子意义上的特征.日语动词由于有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存在,它们在体现动词的"有意"和"无意"上分工明确.汉语是独立语,动词语意受大的语言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汉语动词的"有意"和"无意"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笔者认为汉语句子里面是以动词为中心,外围成分向内影响,最终决定动词的有意或者无意.而日语正好相反,是以动词的有意或者无意为中心,从内向外围成分影响,最终决定整个句子的有意或者无意.也即是说,汉语是大的语言环境意合后决定中心动词的意向性,日语是中心动词的意向性决定整个语言环境意合的意向性.  相似文献   

7.
希腊语词eimi可以视为西方文化或哲学的基因,因为后世一系列哲学形而上学的问题,甚或中国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皆从该词生发而来。在最近十年的学术争论中,该问题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是该问题的复杂性尚未充分显露,学者们已经提出的各种相关译名主张就是该问题的复杂性的表现。文章着力阐述eimi的跨文化移植,从译名与词义的角度列举学界已有共识,着重揭示现存分歧意见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8.
汉语动词的概念内容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会重新整合,有的概念会由隐含到侧重,该变化会增加论元数目,有的正好相反。今贤认为汉语动词概念从古到今发生了从隐含到侧重的变化,不合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世界其它各国的广泛交流,我国的社会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汉语词汇激增。与此同时,网络话语、电视话语等也逐渐形成并成为时尚。很多人担心汉语的纯洁性将会受到影响,担心单纯地引进别国词汇会削弱中国文化的创造力。语言的出现和使用体现着一定的哲学理念。语言推动哲学的发展,同时哲学对语言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引用一些哲学理论,对于分析、解决这种"语言恐慌"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语法学中的"动词中心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汉语语法学中“动词中心说”之来源和现状的多方面考察,将出现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动词中心”学说区分为朴素的动词中心观和源于西方语法的“动词中心说”。前者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出现在吕叔湘等人的语法论著中的有关“动词中心”的观点,后者指八九十年代以后随配价语法等西方语法理论引入国内的“动词中心说”。并分析了二者的主要差异:1、侧重点不同;2、概括对象的范围不同。此外,该文还论及上述两种“动词中心”理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动态助词"将"的发展演变及衰亡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是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一个动态助词,萌芽于魏晋,形成于唐代,宋元时期得到充分发展,明清则开始走向衰落。论文通过穷尽调查《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三部语料中"将"的使用情况,结合"将"所在的句式,对明清时期的动态助词"将"进行了描写分析,揭示了动态助词"将"发展演变的轨迹、在明清时期呈现出的特点以及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推测假设连词是连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醒世姻缘传》是研究明末清初语言的重要语料,考察该书推测假设连词的使用情况,即可窥视出明末清初山东方言中推测假设连词的历史风貌。此期的推测假设连词数量多,在继承上古和中古连词的基础上出现了近代汉语新词,双音节的推测假设连词占据优势地位,且存在大量同义连词,在复句中的搭配使用也复杂多样。从这一时期的推测假设连词中已经可以看到现代汉语中推测假设连词系统的雏形。  相似文献   

13.
纵观漫长的中国翻译史,中国翻译事业经历了四次高潮:东汉至唐宋末年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学翻译,五四运动时期及其之后的西学翻译、革命理论和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中国翻译。每一次高潮都呈现出鲜明的特点,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明末清初时期的翻译虽然都始于宗教的传入,但与之前时期相比,翻译不再是以宗教文献为主,取而代之则是科技著作翻译:翻译"赛先生"。由此,成为中国翻译史上一个分水岭,拉开了系统地翻译科技文献的序幕,对中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诗歌的创作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他一生写下的400余首诗歌,无论是对当代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仅对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及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与论述。  相似文献   

15.
明清戏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明初至明中叶的戏价多保持在每出一二两银子的水平,其中若有赏银也一般是在雇价外再额外赏予一二两银。但从明代后期开始,戏价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是“上班”动辄十几两银的雇价和丰厚的赏银,一方面是普通戏班二三两银的戏价。而在清代,这种巨大的差距就不再明显,戏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几两向十几两银慢慢提高。戏价的变化实际上影响着戏曲的发展,厘清这一问题无疑将对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状况有更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试论清代的例对明代的例之继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是明清时代重要的法律形式。清代的例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明代的例,但在语言、编纂、规定上又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明清律例条文、注释的考证与比较,揭示了明清例之间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艺术上的交流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浪潮:魏晋隋唐时期的“梵学东渐”、明末清初的“中学西传”和晚清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从广度和深度上看,明清以后的两次文化艺术上的中西交流影响甚为深远。从两次“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主体方向上来看,前者是主动的吸取(梵学),而后者则是被动的接受。这主要是当时的国力使然。如何在明清以来的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背景下构建现代艺术。文章认为,在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时期,面对西方文化艺术上的强大的攻势.中国的艺术必须在坚持民族性传统的前提下,以融合中西为途径。努力摆脱“西方中心主义”观念下的边缘化倾向,从而在走出“跟世界接轨”的误区后真正实现艺术上的现代化构建。  相似文献   

18.
唐宋以降,弄孔侮圣优戏多有敷演,明清以后优戏弄孔则广涉多种重大社会问题.因其牵动诸多敏感神经,屡为官方挟制、禁绝.明清弄孔优戏的禁与演,是戏剧文化与社会政治渗透消长的一种缩影,反映出戏剧活动与时代文化对峙与渗透的关系,我们应还其戏剧史生成活态基因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西洋画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明末西洋画的初步传入、清初传播的深入发展以及清中叶传播的兴盛与衰落过程。导致西洋画在中国传播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当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对文化艺术交流的限制和束缚,还有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西洋绘画的主要传播者的身份与目的的冲突以及文化艺术的传播规律使然。  相似文献   

20.
方位标“里”、“内”、“中”的历时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方位标"里"、"内"、"中"的用法功能是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方位标"里"、"内"、"中"使用的纠结现象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历时演变特征;造成"×里"、"×内"、"×中"使用上纠结的原因,语体和文体的影响只是外在的因素,其内在的因素是受到了与人类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认知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