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义学翻译是语言艺术的再现。再现不等于随原作的语言形式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而是要用另一种文字把原作的精神实质和艺术境界重现出来。但是,两种语言的结构不同,其背后的文化传统、社会条件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文学翻译是克服两种语言结构、文化传统、社会条件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重现原作神韵的再创造活动。正如茅盾先生曾经指出的:“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境界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因此,文学翻译也就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苔丝》的译文出自我国翻译界前辈张谷若先生的手笔,早在三十年代就已问世,后来张先生又不断作了修订。其译文既译出  相似文献   

2.
《翻译宣言》(世界文学翻译大会,纽约,1970年5月)指出,除了忠实传达原文意思之外,“他们(指译者——笔者注)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节奏、音韵、结构和风格”。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钱钟书说:“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的内容和形式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也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从一种语言走向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化走向另一种文化,而不是简单地把一种文字用另外一种文字表达出来,在翻译过程中,涉及到两种文化的辩证统一,多种形式的统一,多种翻译手段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艺审美历来注重神韵的传达,中国译论“神似说”实际上就是传统“神形论”的延续和引申。翻译的过程是译者调动审美情趣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表现为经验的积累、投射和映照,情感的激发和移易,想象的驰骋,灵感的触发,妙悟的自得等。但这种创造必须有度,因为翻译受制于原文的思想、精神、气质、神韵乃至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5.
修辞与编辑     
吕叔湘先生说:“编辑的任务是把关”。“在编辑要把的关之中,首先是文字关”,刘叶秋编审说:“无论作什么专业的编辑,都需要审稿、改稿、写稿,处处离不开语言文字。”可见,编辑的首要任务是把好文字、语言关,而修辞是直接讲究语言、文字运用的科学,因此,编辑与修辞学有着十分紧密  相似文献   

6.
诗发展到明代,特别是明末清初,似已到了穷途末路。面对诗坛百年来积重难返、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王上恢打出了以王孟为宗的旗帜,倡导神韵说,想以此革新一代诗风。然而后世对神韵说的理解却不尽相同,甚至失之偏颇。倡导肌理说的翁方纲认为,神韵是“彻上彻下,无所不该”,把神韵说理解为一个没有个性的大杂烩;以标榜“温柔敦厚”为诗的沈德潜认为,神韵即“味在酸咸外”,而对王士须肯定的“金翅掌沧仅”的沉着痛快之作只字不谈。为全面理解神韵说,还神韵说以本来面目,笔者拟从神韵说内涵、学诗途径,其价值及其影响这三个方面来阐…  相似文献   

7.
《管锥编》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发人深醒的论述,而且书中大量的译文,无论是艰涩之哲史,还是通俗之理谚,亦或是文学名著,都能化入化出,传神之笔,俯拾皆是,本文只采撷一二,与读者共飨。关于翻译,钱钟书先生在“论林野的翻译”一文中曾有精辟的论述。他用“译”、“诱”、“媒”、“讹”、“化”,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涵盖无遗。他认为“化”是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逻辑活动,翻译作品是逻辑活动的产物。”这是匈牙利翻译家拉多·久尔吉提出的。情况确实如此,尤其是科技翻译,逻辑思维是解决翻译问题的重要前提。翻译绝不是语言、文字符号的重新排列组合,而是用一种语言、文字符号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翻译始于语言,并以语言表现翻译结果。不管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符号系统。由于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9.
两点刍议     
<正> “翻译”用法异议“翻译”一词出于隋唐时代。《隋书·经籍志》载“汉桓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静,赍经至洛,翻译最为通解”,本是指把印度的佛经翻译成汉语。这就是“翻译”一词的本义。后来引申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里所谓“一种语言文字”与“另一种语言文字”很显然是指截然不同的两个语种、两种文字。然而我们今天常把用古代汉民族语言表达的作品改成用现代汉民族语言表达,也称为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超越时代、跨越民族的信息传递活动。最理想的翻译是通过语际的转换,将原语言信息完全传递到译文中去,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即所谓的等值翻译。欲使译文读者得到同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在翻译过程中就必须选择与原文作用相等的语言手段来准确完善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感情及创作意图。由于各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加之不同的语言各有其自己的词汇材料和语法形式,因此,完全等值、毫无信息走失的翻译几乎不可能。信息走失的原因很多,“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  相似文献   

11.
蒙古人很早以前就翻译过印度、西藏、中国和阿拉伯人的著作,而翻译西方作品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另一方面,蒙古语对东方文化传播到西方,曾起过“媒介”作用。譬如起源于印度的潘查丹达尔故事集,就是通过西藏传入蒙古,具有了蒙古特色和典型风格后才流传到欧洲去的。现代蒙古的优秀文艺作品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以80多种文字翻译出版。一支不仅能用自己祖国的语言——蒙古语创作,而且能用俄语、德语、保加利亚语写作的作家、学者队伍  相似文献   

12.
“望文生义”是翻译之大忌。然而一些初涉翻译的人在翻译过程中却经常犯这种错误。究其原因,我认为大概有如下几种。一、缺乏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翻译家严复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踌躇。”足见翻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初涉翻译的人常这样认为,所谓翻译,不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的大意表达出来吗?这种求“大意”的态度结果就导致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率尔操觚,信手乱译,望文生义。例如,有的学生把 1)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译成“约翰为人可靠,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  相似文献   

13.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误译张丽华意大利有个谚语说“翻译家,叛徒也。”①(traduttore,tradittore)意思是说翻译工作者的译文常常不忠于原文,“背叛”原作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话很有道理。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重新表...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是一种语际翻翻(interlingualtranslation),在源语言和目的语(sourclanguageandfargetlanguage)关系的处理中要求极为严格。《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定义了“善译”的标准:第一、译者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点(即对两种语言开展过比对研究);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表达出来(把握作者的观点神韵、叙述风格、写作笔调并刻意模仿);第三、译文与原文毫无出入,“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我国现代的翻译大师严复确立了“信、达、雅”三大原则,高度概括了好的译…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语际转换”不可理解为单纯的、机械的两种语言的转换。首先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和法则 ;其次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翻译是把具有某一文化背景的发送者用某种语言 (文字 )所表述的内容尽可能充分地、有效地传达给使用另一种语言 (文字 )、具有另一文化背景的接受者 ,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 ,必须克服两种不同语言所造成的障碍 ,这样才能使交流完成。所以翻译绝不是一种机械性的工作 ,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一个好的翻译不但要精通两种语言 ,还要了解与这两种不…  相似文献   

16.
一年前,周建人同志发表《思想科学初探》一文,言简意赅,读了颇受启发.文章提出了思想与语言产生的先后问题,思想是先于语言的,语言是先于文字的.他说:“‘思想——语言——文字’这一串相连的环节,可以肯定,思想放在首位.”我认为,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文字后于语言,这似乎不成问题,但说思想先于语言,就值得研究了.“是思想先于语言的吗?”我觉得问题就出在“思想”二字上面.  相似文献   

17.
严歌苓的小说一直在寻找一种不会在翻译过程中流失中国文字的神韵、生命的文字语言。她不仅将生命的全部感觉通向语言,努力拓展自己的母语资源,而且一直致力于用母语寻找到更具全球意识的叙事角度,表达出能为世界、他族理解的语言情感。在语言上,严歌苓本身呈现出“地母”般的胸怀。她的写作在小说人物、故事走出了“北京”、“上海”的同时,也使汉语走出中国本土而获得了拓展、深化。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忠实”原则里,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对于源语国文化和翻译文本的忠实。然而,翻译作品的受众是译入国的读者,读者具有最终的裁判权。因此,所谓“忠实”应当把对于译入国文化的忠实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考虑。对译入国文化的忠实,主要体现在文化认可、句式习惯、审美感受、情感体认等方面。只有达到既对源语国文化的忠实,又对译入国文化的忠实,才是成功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9.
以翻译基本观念的演变为线索,简要梳理了西方译论的历史进程。西方译论从以原语为中心把翻译看作“说”,到以译语为中心把翻译看作“做”,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翻译价值的重估,也意味着研究模式从“翻译是什么”转向“翻译为什么”。然而,目前的模式还不足以全面揭示翻译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层内涵和意义。为此,翻译研究应该坚持翻译的实践本质,把翻译看作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考察翻译与人类存在的多维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即“一国胜利说”,斯大林捍卫了列宁这一学说,并系统发展到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因而,“一国胜利说”是列宁的功绩;“一国建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