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庄子哲学中“忘“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忘”是庄子哲学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内容可展开为坐忘、相忘与两忘。坐忘立足于个体,倡导个体从“形”与“知”的困顿中超脱出来;相忘探讨个体间的关系,主张回归关系本然的虚清状态;两忘不仅试图消除人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其深层意蕴还指向忘“忘”,从而达到无己境界。  相似文献   

2.
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从理论上讲它存在着两种可能的思维方式,即现成论的思维方式和生成论的思维方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现成论”思维方式为出发点,把教育活动过程看作是可以“预成的”,使本应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思想政治教育陷于软弱无力的处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应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走向深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网络是现代科技和人类思维方式进步的产物和表现,网络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使人类的思维半径加宽,思维深度加大,思维精确度加深;但也使人类思维更加复杂和凌乱,人类更加困惑和迷茫。网络世界的思维特征可以归结为六个方面:隐私性与开放性、共享性的统一;永久性和即时性、交互性的统一;中心性和无中心性的统一;限制性和非限制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虚拟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这些特征相互交织融合,共存于网络世界之中。在建构和谐社会、绿色和谐网络的语境中,探讨网络世界的思维特征对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事物在现象上有相似与非似之分,在本质上有同一与差异之别,反映在人的思维活动中就有趋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这样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法,也是两种思维路线、两种思维方向。思维方法和思维路线是一般性范畴,而人们通常所说的“思维”则是相当于思维方式的具体性的范畴;思维方向就是思维主体选择思路的方向。①趋同思维是指向事物的相似性与同一性方向的思维路线和方法,求异思维则是指向事物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与现代科学的矛盾冲突 ,根源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即非对象性思维与对象性思维的对立。这两种思维方式具有互补性 ,不可偏废 ,亦不可偏执。各尽其道 ,互为所用 ,庶几可得之  相似文献   

6.
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以人的存在方式为显问题。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非人”的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性考察,马克思建构了自己关于“人的方式”的理论架构。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和实践方式、人的存在方式是“总体的人”以具体的“全面的方式”即物质性基地的对象性方式、现实性展开的实践性方式以及历史性生成的社会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规定的立体架构和主导脉络。  相似文献   

7.
邬焜先生在《复杂性与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中所阐述的四个世界的理论使得人们第一次开始从哲学本体论层面上思考信息世界,并能够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信息思维——去思考和探讨我们所面对的复杂的对象性世界。信息思维作为一种在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明显区别于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的全新的全息综合的复杂性思维方式,对复杂性研究有重要的启示:避免泛化复杂性概念;转换科学和哲学的思维方式;承认复杂性是客观世界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范畴的揭示,经历了从黑格尔主义的抽象的人转向费尔巴哈形式现实但内容抽象的人,进而转变为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再发展到阶级逻辑中的具体的人,最终成为摆脱一切“非人”的束缚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化、历史化历程。这一揭示历程也是马克思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其思维方式和哲学世界观变革的过程:从实体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转变;从对人本质的抽象理解向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对儿童思维方式有根本性影响,将极大地改变儿童认识世界、社会和自我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式。在看到互联网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它对儿童思维方式造成的技术理性泛滥与价值理性缺失、数字化生存与现实世界迷失、思维过度发散与专注力稀缺等消极影响。“互联网+”时代教育应积极应对儿童思维方式出现的新变化,探寻促进儿童技术化思维与人文性思维、虚拟性思维与现实性思维、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整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什么”是传统幸福研究中的理论原点,但是,以“幸福是什么”作为问题的起点,对幸福的研究而言,是有所欠缺的,这一问题的提出是运用现成论思维方式的结果,具有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为了从“观念的世界”回到“生活世界”,有必要坚持生成论的哲学立场,实现幸福研究中言说方式的必要转换。  相似文献   

11.
"何立入冥"故事发轫于宋人笔记,繁盛于清代文学,经历了由简至繁、由微而著的文学化进程。其演变过程中所彰显的独特的道德意义、出世之思,作为游历地狱故事主题之外的变调,与"胡迪骂阎"故事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秦桧冥报故事的多样形态。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与<老子>同是道家重要的文献,但<庄子>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境界."道"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安命无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逍遥而游"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心灵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真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终极目标.<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一文中,孙正聿教授把"逻辑和辩证法"这"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理解为"思维和存在的一致"即"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这个事实",并把哲学基本问题"归结为‘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即‘思维和存在的一致’问题",从而把恩格斯的现代唯物主义"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的思想理解为"不再是哲学的世界观的哲学"。上述这些完全曲解了恩格斯。在恩格斯那里,"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被克服了"的"形式"就是"哲学"这个"形式";而"被保存了"的"现实的内容",就是"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亦即唯物主义世界观"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马克思指出哲学属于宗教精神的掌握世界方式,与恩格斯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为实证科学的理论科学观点是一种科学精神的掌握世界方式。  相似文献   

14.
"无"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力图以"无"为立足点来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老子哲学以"道"为本体论,"道"具有无形无象的特点,是对一切实有的超越,其本质就是"无"."无"不是无形无象的原始之气,不是无限,也不是乌有,而是指对"有"的无限超越,这是一种否定的形而上学.正因为老子以"无"为本,所以老子哲学决不是权谋之术,而是主张因顺自然,追求体无的生存智慧.有"无"为哲学基础,老子的哲学充满了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自由的虚无——萨特的虚无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虚无是萨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萨特自由观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存在是先于虚无的,虚无是从自在存在中获得自身的,是一种借来的存在.但自在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通过虚无去消解这种存在,才能在存在的缝隙里发现世界的意义与价值.人的本质是虚无,是自为存在.但人又不满足这种不稳定的虚无与自为存在,力图成为既充实又自由的存在,这却是不可及的,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正因人本是虚无,位置、过去、工具、他人、死亡这些实有的存在并不能限制作为本质虚无的人的自由,人注定具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从建国至今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大学“文学概论”教科书在有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两结合”创作方法问题、典型理论问题、“文学反映生活”问题和“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问题上,一直显现出理论上的矛盾和学术态度上的雷同或模棱两可,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人们去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需要建立在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学术概念之上,那么"势"就属于这样一类值得探索的概念。"势"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思维中观察世界和事物的一种方式,可以弥补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着眼于权力、实力或力量等"力"(power)视角的不足。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中的"势"思想非常丰富,既包含了"力",又超越了"力"。"势"的概念不仅涉及政治、军事、哲学和历史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思想,而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势"对当代许多国际政治现象的解释有"力"所不及的优越性。相对于"力","势"的模糊性和可感知性强于可测量性,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连接了科学和艺术。"势"可以发掘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理论的一个学术概念,基础在于其解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小说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故事,却无法从纯粹的精神意义上找到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爱;情与爱的结局指向虚无:婚姻无真爱,相恋无圆满,两代无亲情,自然情感被戴上诸多的枷锁。其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或是玩世不恭,或是享乐主义,或经受痛苦煎熬,“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相似文献   

19.
《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心态。二者有很多共同点,如多来源于民间歌谣,作者都来自社会各阶层,都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但是二者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如反映内容的宽广程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受影响的时代背景以及句式诸方面都有很多差异。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婚恋诗的源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系统中 ,冯友兰借助于逻辑方法和柏拉图主义的新实在论思想对程朱的“理”“气”范畴进行改造性的诠释 ,力图给中国哲学重设一个纯形式的本体论基础 ,但这一努力却造成了冯氏“理”本体中人性道德内涵的缺失 ,以及形上与形下两个世界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