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回顾了“改龙”之说引发的辩论,分析了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概念。对于是否“改龙”这一学术命题的结论是:这两个概念虽非对等。但并不妨碍大多数西方人对于中国龙的认知,“龙”的英译“dragon”毋须更改;修正乃至废弃龙的形象则更属削足适履之举,指出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和实践需要必要的跨文化知识积累和开放、宽容、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仁”是重要的文化负载词,是儒家思想重要概念之一。徐大同所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讲录》涉及16条含“仁”引文,对应52条影响较大的英译文。在回顾“仁”的英译研究的基础上,对这52条英译文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现:“仁”的英译呈现不均衡样态,译者对于“仁”的译法不尽统一,对“仁”英译核心词项的词性选择不尽统一,对“仁”的典型译法呈现本土学者或海外学者的非典型分布的特征。笔者结合“仁”的英译核心词项的词源学释义,探索“仁”的英译规律,同时指出,采用音译法翻译“仁”是当下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让世界了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的重要路径,为“仁”在英语国家主流传播渠道的恰当翻译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
模糊美是中国古诗语言的一大特点。翻译家在英译模糊的汉诗语言时甚感困难。本文分析了中外翻译名家英译中国古诗的不同译本,通过比较得出明确的结论:在英译模糊汉诗的时候.译语不能同样模糊。翻译家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并把正确传达原诗的意美放在第一位。诗歌英译的关键在于传达出原诗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知之”、“好之”和“乐之”是读者欣赏译文的三种:不同反映,也是翻译家不断追求使原文不断精益求精的三个标准。  相似文献   

4.
小山出土的赵宝沟文化陶尊上刻画的是一幅原始“伊甸园”图画,讲述的是以生殖崇拜为主题的雄性野猪龙追求“玄牝之门”的浪漫主义神话。《左传》郯子所言“太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能够而且也只能够从红山文化的颁酋之礼中得到确证.太氏就是伏羲氏.“龙师”就是红山古国佩带玉猪龙的酋长。段商甲骨文的“龙”字都是雄性野猪的象形.“龙”字或从目(席),其意即“席龙”(“席尤”者,凭藉祖先之伟大与光荣也);或从辛,其意与“商”字从辛、“凤”字从辛一也,都是为了表示商族对其先人高辛氏的赞美和缅怀。直到现代的汉字繁体,还是从辛雄性野猪龙。这就是始于赵宝沟文化的七千年以来原生形态始终不变的猪龙根三部曲,也就是商族的历史逻辑三部曲:生殖──礼治──崇祖。  相似文献   

5.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之文化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长期以来把中国“龙”译为英文“dragon”。但由于中国“龙”文化和西方的“dragon”文化差异很大,导致了中西文化交往中不必要的误解。文章首先探讨了中国“龙”文化和西方“dragon”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次分析了目前翻译界对中国“龙”及西方“dragon”的翻译状况,最后从翻译过程、翻译的本质和任务及翻译中外域文化的可容性规范等角度指出了目前翻译的缺陷,并提出了合理的翻译方法,旨在为中国龙“正名”和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探索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6.
以许渊冲的英译诗《声声慢》为研究对象,对该英译诗所体现的“三美原则”和“化之”之艺术进行探析。认为这首英译诗充分发挥了译语的优势,将原语婉约含蓄的美升华为译语直白而准确的美,将原语静态实物描写的美升华为译语动态、通感的美,同时具有语音音律关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赏析英译诗也需要审美的眼睛,以矫正对诗词翻译的偏见。  相似文献   

7.
“中华龙”是中华文明的第一“文化符号”,而“晋地版”的龙故事则是“中华龙”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汉语文字学中的若干术语的英译形式进行了探讨。作者指出 :“甲骨文”、“卜”、“贞”、“石鼓文”等甲骨学、古文字学术语的现有英译形式是不准确的 ;其误译的严重性已极大地妨碍了学术的发展。因此 ,类似的术语应有新的、准确的英译形式。论文提出术语英译的三大设想 :1.不使用拼音翻译术语。 2 .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为准绳进行意译。 3.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 ,英译后应括注中文。  相似文献   

9.
王桐叙 《社区》2009,(34):34-35
2009年8月25~26日,北京和平里街道上龙社区邀请社区问题专家舒可心和30多位社区居民代表,以“我的社区我做主”为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这既是上龙社区居民议事厅首次活动,也是“社区居民议事厅”开厅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利用英汉平行语料库调查"使"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通用英汉平行语料,运用自行编写的检索软件得到以“使”为关键词的汉英平行索引,并应用中国科学院的在线双语句对语料库搜索以“使”为关键词的汉英平行索引。根据这两种语料库得到的索引例子对“使”的各种英译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得到了六种新的“使”的翻译方法。在调查分析过程中发现,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新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客观、有效地得到“使”的各种英译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国龙与西方dragon有着各自鲜明的文化色彩和不同的意象特征.中国龙是权利、尊贵的象征,而西方dragon则为邪恶、魔鬼的代表,因此中国龙的英译不能对应为西方dragon.语境作为翻译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语义的选择和语用理解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顺应论中的语境顺应角度探讨了中国龙习语的英译并分析其在不同语境影响下的翻译方法,发现这种方法是在高度灵活原则下的动态选择.对该类习语的正确翻译不仅能实现跨语言的成功交际,更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宾阳炮龙节     
《今日南国》2010,(5):49-49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是广西宾阳县的炮龙节,这一天的广西南宁宾阳县成了世界上最热闹的地方,当地有千年历史的“炮龙节”,使整个县城陷入狂欢之中,55万当地居民和周边地区游客在这里体验了一回“中国式”狂欢。  相似文献   

13.
英译唐诗宋词时,能准确传达一字一词、一境一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许渊冲先生用他的“三化论”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既译词句,也译情感。选择“三化论”视角,通过举例赏析,主要探究“意美”传递与“等化、深化、浅化”的有机结合,分析许渊冲诗词英译中所采用的英译策略,旨在丰富翻译美学理论的具体实践,启迪译者灵活、准确地再现原诗词的美学内涵,也让译者体会只有细细琢磨和推敲才能得出较为理想的译诗,才能更深刻地感染读者,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译汉中运用“四字格”,可使译文生动、鲜明。本文对“四字格”的使用技巧和使用度作了论讨。  相似文献   

15.
目前汉语学界关于英语世界钟嵘《诗品》译介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尤未见英语全译本出现,但已然存在三种《诗品序》英译及部分重要的零散英译材料。通过对《诗品》书名诸种英译的比对,可知其分为音译和意译两类。其中,“诗”的意译主要有“诗作”“诗人”“诗歌成就”这三种不同的侧重;而“品”则主要有“品级-等级”和“品评-评价”这两个维度的区别。另外,现存的三种《诗品序》英译各具特色,关于相应语言风格和错漏情况的初步分析,将为后续的深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于今年3月英语中级口译翻译部分而言,应该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主题和思路均在考前盘点中, “忧”的是通过这次考试而折射出的一些新的变化发人深省。一方面考生大可宽心的是,英译中考的题目肯定不可能是在中国发生的任何事,80%的主题和“美国”或是“全球化”有关,这点在中级考试近几年中表现无遗。这次考试的英译  相似文献   

17.
"山寨"的社会文化内涵与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的网络世界,一个怀旧、新奇而又备受褒贬的名词“山寨”不胫而走。从最初的“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到“山寨百家讲坛”等,“山寨”一词不仅逐渐流行,而且涵义不断扩大。本文首先对“山寨”一词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解析,然后对其及其族词进行英译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交际学视角,对旅游语篇英译策略进行重新审视,提出旅游语篇英译应考虑采取“以我为主”和“以客为主”的综合策略,以保持较高的信息量和文化内涵,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9.
龙、凤、麒麒,为我国三大具有神秘性的动物。在这“三灵”中,尤以龙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最深。几千年来,龙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奇怪的是,尽管人们画过“龙”,写过“龙”,一代传一代地说过“龙”,但若问龙的由来,或者说龙究竟是什么样子,它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起过什么作用,不仅一般人难以回答,就连古籍也众说纷纭,难以定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使“龙”的神秘性有增无减。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特作此文,以请教于诸位行家。  相似文献   

20.
语境在成语翻译中起的作用不可忽略,特别是不能忽视民族文化背景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影响。本文从跨文化的语境角度出发,探讨了英译汉中语境对成语翻译的制约因素,提出“成语翻译可以分语境商榷,适度使用一些通识性高的词”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