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权力犯罪人指利用公共权力实施犯罪行为者。权力人能否蜕变为权力犯罪人 ,取决于权力人的个人品质、权力人的犯罪决策、权力的制约机制等因素。权力犯罪人滋生的核心基础是权力失控、权力异化。对权力犯罪人的矫治应着重加强对权力的限制与监督。  相似文献   

2.
社会权力是马克思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正确理解社会权力概念是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石。社会权力是对抗性的生产关系,即人与人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被统治的非理性的感性力量关系,它起源于自发分工造成的感性活动的异化。社会权力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为土地私有权,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为资本,资本是社会权力与物质财富的统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而资本发展的最大界限就是资本本身,从它的界限中会生长出否定资本的种种感性力量,从而导致资本权力的消亡,使有个性的人代替偶然性的人。  相似文献   

3.
从古到今,中外学者把权力的来源分为三种情形:君权神授、权力来源于自然、权力来源于人。权力合法性的依据在于人民通过法律授权,国家的一切权力只能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授予,超越宪法、法律之上的权力都是无效的。强化有效的权力监督与权力问责,是现代法治状态下对权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  相似文献   

4.
权力是需要制约的,对权力的制约是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权力之所以必须受制约,是因为它既是权力力量本性的要求、权力运行的要求,也是"人"的自身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权力的制约,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是根本,树立无产阶级权力观是基础,加强法制建设是保证,切实加强监督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大学管理中传统的"权威权力"运作方式,忘却了管理中人的意义和自由,加速了人对管理的被动化、从属化和工具化,导致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权力主体际之间的决然对立,致使管理中的人被物化和异化而失去个性和创造力.一个"以人为本"时代的来临,重新审视"权威权力"的运作模式,在大学管理的权力运作中引入"对话权力".重视对话权力的运作方式,是大学管理场域中主体生命内涵及其价值的回归与再现.对话权力将为大学管理中权力的运用开启一个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福柯的权力观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福柯的权力思想十分独特。他批判性地分析了各种权力理论 ,从后现代性的理论立场上 ,采取了片断性、非连续性、多样性的方式 ,相对主义地解释了权力问题。他将权力视为一种关系、网络、场 ,认为权力是无主体的、非中心化的 ,强调权力的分散性、多元性 ,并用微观的权力学解构传统上以统治权力为核心的宏观权力学。通过规训性权力的概念 ,福柯建立起一种权力技术学的类型 ,描述了现代社会是如何通过监视、检查、管理等规范化手段实施对人的支配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7.
权力制约权力的控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范式,它生成于人类社会集体性生活,是社会秩序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因素。从本质上看,权力既然是一种物质性力量,又体现权力主客体间的关系。权力的力量本质决定了权力具有价值中立的工具本性,而关系本质赋予权力一定的价值偏好,人的价值理性催生出权力的扩张性、腐蚀性、强制性等次生属性。权力必须制约是人类政治生活得出的“铁律”。权力本性规制着权力制约机制与模式,以分权与制衡为核心的权力制约权力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嬗变。自近代以降,权力制约权力是自由宪政制度制约权力的优先性选择,也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8.
认为生理和心理需求决定人的利益。在现实中,人们因物质的失衡性而具有占据或攫取财富的动机,社会秩序是人类和平稳定地生活的保障,社会秩序所界定的人与物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权利。权力系统界定、维持及改变社会秩序,权力系统运行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权力与权力之间、权利与权力之间及权利与权利之间存在交易  相似文献   

9.
从古到今,中外学者把权力的来源分为三种情形:君权神授、权力来源于自然、权力来源于人。权力合法性的依据在于人民通过法律授权,国家的一切权力只能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授予,超越宪法、法律之上的权力都是无效的。强化有效的权力监督与权力问责,是现代法治状态下对权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学术权力、学生权力和行政权力共同构成了大学内部的三大权力系统,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大学学生权力逐渐得到重视与保障,而我国大学学生权力却长期被遮蔽。今天,我国社会、大学和人的和谐发展对大学三种权力的重构,特别是学生权力的彰显提出了新的诉求。  相似文献   

11.
特权思想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反腐败必须首先反特权.毛泽东从端正党风和廉政建设出发,提出了反对党内特权的思想.他认为共产党员和干部,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严格要求自己,反对特权思想和行为,为人民无私奉献,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廉洁的政府,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2.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防范商品交换原则侵入党内政治,既是基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党的性质以及实现人的解放等方面的要求,更是对权力商品化的防范和对无产阶级初心的坚守。围绕商品交换原则侵入党内政治的可能性,当前学界形成了不可避免论、不能引入论和有所取舍论。商品交换原则侵入党内政治具有不同的层次和公开程度,最终会危害国家人民利益、损害党的执政合法性。商品交换原则侵入党内政治的产生与制度缺失、治党不严、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涌入和市场经济弊端有关,解决这一问题需从党的建设、经济活动的引领和党员的自身修炼等方面着手。未来可从不同视角进一步厘清此论题的内涵和相关概念,系统研究此论题的理论基础和重要问题,加强比较研究,拓宽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人生追求被膨胀的欲望所左右,在诱惑面前失去理智,忘记了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放松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价值观发生扭曲,理想信念产生动摇,迷失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的方向,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拜倒在权力、金钱、美色面前,成为腐败堕落的典型。要加强学习教育,提高思想境界,增强公仆意识;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强化管理,规范行为;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监督,防止权力集中化;健全法纪,从严惩处欲望膨胀行为等,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和建设好一支优良的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14.
新法西斯主义和新平民主义是欧洲极右翼势力中主要的两类政党,在反对现行体制、主张集权的特点上有其相似性,在历史渊源、意识形态、政治主张和选举基础上有其差异性。新法西斯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继续,但它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欧洲也没有法西斯卷土重来的土壤。新平民主义以“代表平民利益”为旗号,以反对腐败的传统政党政治为卖点,它具有改变政党系统的潜力,同时也暗示欧洲社会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5.
原因自由行为是为给那些由于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使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然后在无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犯罪行为提供处罚依据的一种理论。然而,这一理论从一引进来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激烈争论。对于这一理论,如何认定其着手,学者们意见分歧,本文认为在解决着手的认定之前,首先应当明确原因自由行为的处罚对象。原因自由行为中原因行为的可罚性。能否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赋予原因行为具有实行行为性,这是解决原因自由行为着手认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张亚平 《南都学坛》2002,22(5):106-108
传统刑法理论认为,犯罪对象也即行为对象,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的人或物。而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分析,犯罪对象和行为对象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犯罪对象是指受犯罪行为侵犯而为犯罪构成所必备的能表现犯罪客体的事物,而行为对象则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或指向的说明行为完整性的自然存在的人或物。  相似文献   

17.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 ,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 ,关系党的形象 ,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邓小平的党风建设思想是当前我们努力把党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所必然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简论党的执政为民理念与群众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群众史观,是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的哲学基础;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得以确立和发展;从群众路线视角求解执政为民理念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奥古斯汀在《上帝之城》中建立起上帝之城/地上之城的二元话语结构,为教权和王权之间的权力制衡奠定了基础。此后,为同世俗君主争夺权力,“双城论”发展为“双剑论”和“日月说”,将“国王从教皇手中获得权力”的思想不断推向顶峰。与此相对,君王一方也不断引用宗教经典,反对教会干涉世俗事务。因此,在西欧政治实践中,形成了教权与王权在历史上相互制衡的权力结构。这种权力制衡模式在宗教力量退出政治权力舞台后,以“人民”这一概念代替了“上帝”,进而演化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西方世俗君主的权力在历史上受教权制约后,又为另一权力“民权”制约。  相似文献   

20.
《黑暗深处》之后殖民主义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康德拉小说《黑暗深处》进行分析,指出该小说从两个方面表现了殖民主义的罪恶:殖民主义者对非洲物质上的掠夺、精神上的压迫和文化上的颠覆;殖民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与此相对应,肯定了非洲土著人充满人性的一面。认为康拉德作品中反映的文化冲突具有不可调和性。最后探讨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