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韩廷一 《社区》2002,(14):62-63
我在伦敦半年,看过无数个墓园,深深地觉得“死在英国”,尤其“葬在伦敦”,应该是死人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在英国,不但住宅区规划得很整齐、完善,即使墓园,也不一定非要跑到荒山僻野。就在市区内或水边或丘缘,往往一墙之隔,墙外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墙内则绿草如茵,花木扶疏,不仅有如公园,有时还真是世外桃源。老实说,我固然爱逛公园(那是活人活动的地方),我更爱逛墓园(那是与古人交谈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老树 《老友》2016,(4):12-14
最近,国家民政部、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倡导不留骨灰的安葬方式。一石激起千层浪,《意见》一出台,舆论马上呈现两种迥然不同的解读,支持者视之为社会进步的表现,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对死者缺乏尊重的表现。毋庸讳言,随着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和人们文明素质的提高,推行生态殡葬虽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但毕竟是一件符合国情、顺应潮流的好事。  相似文献   

3.
生态危机催生了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这场生态危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人类自我变革。人类过去那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模式都必须进行变革,要建立一个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类新文明,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与任务是:①唤醒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树立新的生态文明与价值观念;②确立与贯彻人与自然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③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对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深层生态学提出了人类自身的生态构建课题,强调所有生命体的共存共荣,因此高等教育哲学中必须以教育生态观与之适应。格式塔深层生态学理论启示人们在探讨高等教育哲学中如何对待人类传统价值的取舍问题,高等教育应以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以环境保护者的身份来看待生态系统,从课堂实践做起,来共同建构教育生态观。  相似文献   

5.
人类关于发展观念的清晰认识经历了传统经济发展观、生态伦理发展观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观三次大的觉醒。从传统经济发展观到生态伦理发展观再到人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历史演变是发展伦理学依次递进的三个发展阶段。人的可持续发展观既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观对人的片面理解,又克服了生态伦理发展观对人的“非人”理解,是真正属于人的发展伦理学和新型伦理发展观,是发展伦理学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成为共识,但人们对于"大变局"的认识和理解千差万别。日本的木之花生态村认为,人类如果不按照生态法则生产和生活,就会被宇宙淘汰,这可能是人类面临的最迫切却最容易被忽视的危机。为应对系统性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我们需要按照生态的法则,重新设计调整现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生态乡村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方式,也警醒人们重新认识传统,重视乡村。人类需要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觉才能度过危机,但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觉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体的生命自觉才能得以实现,这需要关注生态乡村精神超越的价值,要激活、传承传统村落"天人合一"的生产、生活方式,发扬其中内在自足的精神性,将生态乡村视为人类救赎的内在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7.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的研究,并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首先应当透过人与自然的矛盾去分析人与人的矛盾,通过不断地改革我们的社会制度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一切不完善之处,来解决生态问题;其次,应当深刻领会"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所做出的论证,在建设文明的过程中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第三,应当牢记"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揭示的建设生态文明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创建一种人的新的存在方式,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创造人的新生活结合在一起;最后,应当借助于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形成"人的生态意识是最大的生态资源"的共识,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变成进行价值观念变革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飞快,推动了电子产品的普及,同时也改变了人们阅读的习惯及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电子阅读,主要是由于电子书籍可以节省费用,而且随时随地阅读,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局限性。这对于传统图书馆而言无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要想更好的发展,就要运用信息技术便捷性,加大阅读推广及普及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在藏族传统社会,丧葬的形式有多种,有天葬、火葬、土葬、水葬、塔葬、楼葬、崖葬等等.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人们对葬仪的选择亦各有差异.从藏族传统社会葬俗的历史流变中可以发现,葬俗的演变与社会进步、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斗争与相互影响以及特殊的自然生活环境等多重因素有关.人们对天葬的选择与对土葬的选择一样,只是对一种适合自己民族生存方式的丧葬形式的选择,这种选择可能正好契合了某种教义的精神,但并非直接出于宗教伦理的考虑.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理论是人们对以往生态文明过程进行反思的直接产物,在这种反思中,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是一种错误的选择。于是,清洁生产方式因势而生。清洁生产与传统的末端治理之最大不同,就是它找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因此,清洁生产方式是中国生态文明观在生产领域的一种展现。目前我国在推行清洁生产方式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矛盾。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看,要想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解决生态危机,实现生态文明,就必须从根本上变革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乃至技术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原始社会屈肢葬是氏族内部的丧葬习俗之一,它和贫富分化、社会地位高低无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闽南墓葬文化的发展历史,初步总结出该地区的墓葬特点:闽南人的祖先多半是中原的南迁移民,承接了古老的中国墓葬文化传统。但随着海上贸易的拓展,留居闽南的外国人,一面入乡随俗,一面也渗透着他们的葬俗观念,闽南墓葬呈现出多种宗教意识和平共存、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从现今的考古发掘和遗留来看,闽南宗教墓碑与传统意义中的墓碑有些不同,其形制装饰、铭文布局、规格等级等,无不折射出闽南人在丧葬上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3.
自然原生的茶以其平凡却不失高雅的方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各个阶层中,由最初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为能从中得到启发、感悟并萌生出精神内涵的独具审美意味的饮品,逐渐成为古代文人们关注的对象。饮茶成为他们感受生命愉悦的一种方式,他们以茶为媒,激发诗兴,享受闲适的生活乐趣,抒写自己的生命情感,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对古典诗歌中的茶意象进行解读,借此观照其"自然"存在的生命哲学和人格魅力,以期为深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中的现代人提供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重视生养死葬,在丧葬礼仪一系列繁文缛节背后,渗透着中国人沟通人神、穿越生死两界的诗性观念.彰显出中国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和人伦温情的文化品格,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生荣死贵、生卑死贱的伦常等级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诔碑篇》、《哀吊篇》就体现了刘勰对传统中国丧葬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以及对悼念类文章语言形式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伦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水土流失的“二元性"探讨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二重性",认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符合传统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思想,人类要公平地生存与持续地发展在以水土资源为基础的生态环境中,就必须一方面对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破损生态系统进行补偿,维持和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另一方面,必须进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受益者和付出者之间、水土流失的造成者和受损者之间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目的与意义,以维护水土资源生态系统、公平合理地承担水土流失防治义务、享有水土保持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生态服务,共同促进水土保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试论生态文明社会的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生态社会的最基本标志,具体表现为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生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基本内容,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体消费方式,生态法制成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相似文献   

17.
玉岑园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后山西部,葬式为骨灰廊,是一个将功能、文化与自然相统一的、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中国传统墓园。玉岑园的设计以墓地与园林的关系为基础,从使用及造景两方面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理志造园"的理法,并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理法来进行墓地的集约化设计,实现在有限地块范围内安置骨灰格位数量的最大值,通过对传统理法的研习进而借古开今。  相似文献   

18.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人际关系随经济制度的变迁而改变。中国传统人际关系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表现为一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等级依附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促进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相互关心、共同进步的新型人际关系。市场经济改变了中国人际关系结构,传统的乡土社会、身份社会逐渐转向现代市民社会、契约社会。同时市场经济也导致了竞争加剧、贫富差距增大、交往的功利性增强等一系列问题,给人际交往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一定要深入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尤其要做到价值内容与宣传形式的统一,用科学的思想影响人,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感染人,用轻松愉快的形式吸引人,推动学生由被动认知变为理性接受。  相似文献   

20.
《传道书》传达给读者的是两种矛盾的思想,一种是"一切都是虚空"的虚空思想;一种是追求人生享乐的世俗思想。在参透时间及宇宙的虚空之后,作者提出人生在世应享受上帝赐予的福祉,同时指引人们从努力中发现意义,从过程中超越虚空。作者把自己的深刻哲思摆在了听众的面前,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