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播学理论百年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科的形成基于四大奠基人的贡献;传播过程模式、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传播效果研究构成了传播学的基本内容;批判学派在传播学界占有重要地位;网络化传播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2.
企业传播作为一种组织的传播活动是伴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早期的企业传播理念是随着企业组织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丰富与成熟起来的.传播理念在古典学派管理理论要素中已成为了不明确的一个部分.到"人际关系"-"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理论大发展的阶段,传播理念愈来愈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组织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有效管理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雷戈的Y理论、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场论"与"守门人"理论等理论中,传播理念无疑是其中的核心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3.
组织传播的研究模式及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组织传播起源于修辞学,发展于工商与传播.近几十年来,它作为人类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1960年以来,各国学者从多角度展开了对组织传播学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功能和社会文化两大研究学派.同时,西方组织传播学的大学教育获得了较快发展.而在中国大陆,组织传播学的研究则仍处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科的兴起:一段重新阐释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学科建立之初,选择了以哥伦比亚学派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而不是芝加哥学派的传播研究范式.尽管哥伦比亚学派无论在理论与方法上都不能说更有优势,但其理论成果更容易被意识形态所用,其定量方法更容易为当局的决策提供证据,其研究范式更容易划定传播学科的边界并为该学科带来更多的资源,因此,急于为传播学奠定专业主义边界的施拉姆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哥伦比亚学派.然而这一选择导致了传播学不但受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控制,而且也有一套极其保守和封闭的学科规训,这一切使传播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就不断受到合法性的质疑.  相似文献   

5.
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芝加哥学派,是对美国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学派,它的众多理论研究不仅在世界社会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对传播学也不无教益。这里从传播理论研究的角度,就该学派对传播学的重要贡献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其相关理论观点的分析,肯定其价值同时对其实用主义的根植予以揭示。  相似文献   

6.
拉扎斯菲尔德是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传播学者 ,美国著名的学派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研究个人行为为研究重点和以定量分析为研究方法的传播学研究范式 ,开创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并促使传播理论具有了行政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组织传播学的界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传播是西方传播学家族中四大显学之一。受我国传播学理论引进与研究语境的影响,组织传播学科在我国几近空白。本文通过追溯组织传播研究的历史,对与组织传播关系密切的管理沟通、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界定,阐述了组织传播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如果对其思想进行归纳的话,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这就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和交往行动理论。其中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对传播学的伟大贡献之一,它不仅颠覆了传统传播学的“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而且成功地实现了传播关系由“公共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公共关系学学源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考察公共关系研究,可以清楚地了解其研究的现状、特点、知识体系及其局限。公共关系将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源于大众传播、定位于组织传播、正转向人际传播的应用传播学,恰恰相反,在关系传播的定位下,公共关系将有可能以“元传播”的身份,反过来为传播学提供理论支撑,这将预示着公共关系学科地位的巨大转变和提升。  相似文献   

10.
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国传播学界思考传播学的危机、范式内容和学派,检讨北美主流经验主义学派的不足,认真研究正在崛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本文论述媒介环境学问鼎传播学主流学派的势头,回顾国内学界对该学派的认识过程,主张深化对这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影视文化“走出去”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本质上,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是跨文化传播,遵守传播学的相应规律和原则才能提升传播的效果,因此传播学可作为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路径研究的理论指导。文章在遵循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度整合传播学5W理论和翻译学等理论,从建立传播路径的前提条件、有效方式,拓展传播路径和提升传播效果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与探寻建立中国影视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切实提升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现代管理学派兴盛时期是现代企业传播理论的发展时期.代表人物及观念有:巴纳德及其正式组织--"社会"系统三要素、非正式组织的三种作用、权威的接受理论、经理人员信息交流中心说;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和他们的沟通、影响、冲突,管理决策信息系统理论;德鲁克与戴尔及他们的从实际出发--通过经常不断的沟通进行激励的理念等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介绍了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基于此进一步发展的库利和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理论认为个人在“初级群体”的社会交往中形成自我。这是人际传播理论研究的源头,对于人际传播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们关于人际传播的主要研究成果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发展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传播学界在过去 2 0多年里关注的主要还是经验 -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经验 -功能主义学派理论之所以在世界多国流行 ,归根结底是由于美国在世界体系中强势的政治、经济地位。而经济全球化造就的世界各国联系日趋紧密 ,发展模式相互影响、日趋同一的趋势 ,以及经验 -功能主义学派理论极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与市场经济商业化逻辑契合的互补性等等都是其能盛行一时的关键因素。传播学今后最主要的研究走向应该是 :第一 ,媒介研究依然会是其最主要的热点研究领域。不管是依附于经验 -功能主义学派、批判学派或是其它学派旗下…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因而离不开对传播学理论的吸收、借鉴和运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要注重吸收“把关人”理论,对传播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借鉴议程设置理论,主动、巧妙进行议程设置;吸纳意见领袖理论,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建设性作用。只有自觉吸收、借鉴和运用传播学理论,才能优化传播效果,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技类博物馆拥有自身的特色, 在社会的科技传播体系中可以发挥突出的传播优势。认为, 高校科技类博物馆需要借鉴“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学理论, 以理解和满足公众需求为中心, 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通过在传播理念和传播实践上进行创新, 把自身创建为优质的科普资源, 突破参与社会科技传播实践的瓶颈, 从而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发挥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企业文化传播的主受体二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传播学理论和企业文化理论 ,论述了企业文化传播的主受体二重性的问题。通过对企业文化传播中的主受体关系进行分析 ,提出了企业文化传播的内传播二重性和外传播二重性 ,及其主受体互换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批判的文学传播理论的奠基人,洛文塔尔始终把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应用于文学、文化和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在文学理论、通俗文化理论和批判传播理论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他的文学传播研究不仅揭开了西方文学研究的传播学转向的序幕,而且有效地把批判理论、文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综合起来,建构了"理论力场"方法论和"理解力场"等独特范畴,这使其文学传播理论形成了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着手国家公园试点的实践,而无论是提高公众保护认知还是传播国家公园理念都需要传播学研究的介入。国家公园传播学研究的基础目标建立在国家公园哲学理念荒野理想之上。国家公园的荒野属性与现代工业消费文化形成二元对立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得国家公园形成媒介仪式、媒介朝觐,风险传播以及公众参与等传播学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20.
在引进、介绍西方传播学理论与模式,特别是经验学派的理论与模式时应当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在引入、介绍这些理论或模式时应尽可能反映其最新的成果;二是在引介时要准确把握原意,给予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三是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