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构建中学生感恩、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对300名中学生采用感恩量表GQ-6、主观幸福感问卷和自尊量表进行问卷测量,使用EQS软件构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1)感恩、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之间相关显著;(2)自尊在感恩和幸福感之间呈现部分中介作用,效果显著。得出结构方程模型支持自尊对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机制,为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自尊问卷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83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大学生自尊水平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城乡差异,大学生学习倦怠不存在显著的性别、专业和城乡差异;(2)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存在着显著负相关;(3)大学生自尊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对学习倦怠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自尊和心理和谐的关系,文章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整体自尊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和谐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和自尊均显著负相关,心理和谐与自尊显著正相关;(2)高自尊组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均显著高于低自尊组,高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均显著低于低手机依赖组;(3)大学生手机依赖和自尊可以显著预测心理和谐;(4)自尊在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指标拟合较好。因此,手机依赖通过自尊间接影响心理和谐,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改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来提高手机依赖者的心理和谐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课题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自尊量表(SES)和人际关系量表对成都域内12所大学的97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成都地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2)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3)自尊和人际关系困扰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网络社交媒体使用问卷、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2 39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发现:1)网络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不同自我同一性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正向预测成就型、延缓型、弥散型状态,负向预测早闭型状态;2)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自尊有直接显著的负向影响;3)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正向预测效果;4)在网络社交媒体使用下,自尊联结不同类型的同一性状态形成序列中介,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作用效果不同,自尊和成就型状态的序列中介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预测效果,自尊和延缓型、早闭型、弥散型状态的序列中介对主观幸福感具有负向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大学生网购成瘾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着力考察社交隔离和自我情绪调节在二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采用大学生网络购物成瘾量表、青少年社交偏好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对330名高校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网购成瘾对心理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社交隔离在网购成瘾与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社交隔离的中介作用会受到自我情绪调节而影响心理幸福感。大学生网购成瘾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中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其中社交隔离起中介作用、自我情绪调节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学校认同对隐性逃课的影响以及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和感恩的调节作用,采用学校认同量表、学习动机问卷、 隐性逃课量表和感恩问卷对109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学校认同对隐性逃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学习动 机在学校认同与隐性逃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学校认同对隐性逃课的直接预测作用及学习动机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 作用均受到感恩的调节。因此,学校认同通过学习动机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感恩调节了学校认同与隐性逃课、学校认同与学 习动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学校认同;隐性  相似文献   

8.
探讨感恩在老年人生命意义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采用老年人生命意义量表、感恩问卷和成功老化问卷对228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生命意义与感恩、成功老化呈显著正相关,感恩与成功老化呈显著正相关;感恩在生命意义与成功老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老年人生命意义对成功老化有直接的影响,且部分是通过感恩的中介作用实现的。这一结果对提出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相关干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临床本科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个体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Beck抑郁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自尊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本科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外向型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而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抑郁总分以及各类别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最有力、最稳定的因素;抑郁的消极态度、躯体症状和操作困难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其次,其中抑郁类别中的疲劳和忧愁心情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较大;而自尊只能解释主观幸福感很小一部分的变异。结论: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针对这些个体的影响因素,培养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农村地区440名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社会人口学指标、儿童版艾森克人格问卷和主观幸福感指标(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考察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人格在结束留守年龄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 结束留守年龄小于10岁的积极、消极情感得分,5岁到10岁的生活满意度得分都显著高于大于10岁的留守儿童;(2) 结束留守年龄对主观幸福感(积极、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 中介分析表明,人格神经质在结束留守年龄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这些结果说明,结束留守年龄是影响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人格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广州市3所中学806名学生为被试,以自编的《青少年环保意识问卷》《青少年自我和谐问卷》以及多种心理健康量表为工具,对青少年环保意识、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青少年环保意识总体水平良好;2)青少年环保意识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心理问题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3)自我和谐在环保意识影响心理健康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其幸福感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笔者根据对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探讨了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心理和行为机制,发现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自尊、线上和线下同伴交往均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作为心理因素的自尊与作为行为因素的同伴交往,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大学生幸福感之间起到了双重中介作用,并且自尊的中介效应强于同伴交往的中介效应;在同伴交往机制中,线下交往的中介作用要强于线上交往的中介作用。由此来看,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可以通过双重路径来实现: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理念,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另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鼓励学生采用线上、线下方式与同伴积极交往、互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心理问卷探讨了学生干部经历对大学生坚韧性人格、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在坚韧性人格、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三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学生,在坚韧性人格、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坚韧性人格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研究基础上,对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探讨青少年心理素质和自尊在其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之间的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自尊量表以及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对11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青少年社会支持、心理素质、自尊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支持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问题行为;(3)社会支持能够分别通过心理素质与自尊的中介作用来影响来青少年问题行为;(4)社会支持能够通过心理素质-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自尊、自我效能的现状以及相互关系。方法:以西安石油大学的大学生为对象,采用人格量表、自尊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测试,用对比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状态与非贫困大学生有显著差异,其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神经质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而内外向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自尊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而自我效能与非贫困大学无显著差异;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自尊对其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其中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以及自尊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四个变量可以较好地预测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其预测程度大小顺序为内外向、神经质、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与缺陷感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并分析缺陷感在心理控制源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缺陷感量表和IPC量表对4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一是孤独感总分显著高于常模(t=9.86,P<0.01);缺陷感总分显著高于前人研究结果(t=10.33,P<0.01);内控性显著低于常模(t=-18.40,P<0.01),机遇显著高于常模(t=4.09,P<0.01)。二是对于男大学生,自尊、社交自信和体能能反方向显著预测孤独感(β=-0.29、-0.29和-0.23,P<0.05);对于女大学生,自尊、社交自信能反方向显著预测孤独感(β=-0.29和-0.38,P<0.01)。三是缺陷感在内控性预测孤独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率为47%;而缺陷感在两种外控源(机遇、势力他人)预测孤独感中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心理控制源和缺陷感对孤独感都有显著预测作用,缺陷感在心理控制源预测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中学生心理素质对抑郁的影响以及自我服务归因偏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儿童归因方式问卷(修订版)(CASQ-R)、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157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存在自我服务归因偏向;(2)心理素质与自我服务归因偏向呈显著正相关,心理素质、自我服务归因偏向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3)心理素质显著负向预测抑郁,自我服务归因偏向在心理素质与抑郁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特质性感恩量表、自尊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通过对5 103名大学生的调查,得出大学生特质性感恩的总体现状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大学生特质性感恩总体较好;大学生特质性感恩在性别、年级和家庭经济状况上有显著差异;自尊和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特质性感恩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文章从树立感恩榜样力量,培育良好感恩文化;关注家庭环境差异,提升家庭的社会支持力度;加大学生心理支持,关注多元心理品质培育;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强化感恩公益志愿实践等方面提出培养大学生特质性感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自尊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研究了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以浙江中医药大学203名学生为对象,考察了自尊、人格特征、成就动机等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显示,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自尊、人格特征、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自尊、神经质、外倾性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指标;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在不同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通高校辅导员自我和谐、主观幸福感和工作压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压力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对山东、辽宁5所高校的142名辅导员施测。结果:①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有显著负相关,与自我和谐、负性情感有显著正相关;②自我和谐在工作压力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当自我和谐进入回归方程时,工作压力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效应不再显著;自我和谐在工作压力与正性情感之间也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当自我和谐进入回归方程时,工作压力对正性情感的预测效应不再显著;当自我和谐进入回归方程时,工作压力对负性情感的预测效应从0.664降为0.516,自我和谐在工作压力与负性情感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③通过路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自我和谐是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变量。结论:工作压力通过自我和谐的中介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