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唐至两宋是“庶族地主文化构型”逐渐崛起、终至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时期,词即是此新兴庶族地主文化的产物,并在兴起之初便很快走上了狭深的发展道路。而随着唐宋时期儒家思想的开始失坠,几至沦废替陵以及独尊地位的重新确立,词则走过了一段从兴起、繁盛到经过一番改造、修缮终至重获更大发展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2.
从中唐开始,文学中的悲凉世道情绪与日俱增,及至两宋,文学领域中已基本形成封建后期“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伤感气氛。究其实,首先在于封建庶族地主制的确立,并未给绝大多数庶族地主文人带来真正的福音。其次,由于“国家”观念的转变,使文人陷入更为深刻的二难境地。退而不甘与进而不能的矛盾,使他们对眼前的世道显得十分悲凉无望,并因此导致了文学作品“春去人间无路”的时代伤感病。  相似文献   

3.
大象大意 可游可居——郭熙《林泉高致》美学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画是唐宋城市庶族地主(士大夫)的艺术,“大象”“大意”是山水画的本体,“饱游沃看”“取之精粹”是山水画创作的途径,“可游”“可居”是山水画独特的审美功能。郭熙的画论是对北宋山水画的美学总结。  相似文献   

4.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社会诸矛盾的斗争日趋激烈。除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主要矛盾之外,在统治阶级内部进一步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其中李唐王室与藩镇割据势力的斗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焦点。围绕这一矛盾,展开了世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斗争,庶族地主与宦官集团的斗争。世族地主从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出发,时而站在王室一边,时而与藩镇勾结。庶族地主集团为了争取政治上的出路和经济上的发展,主张削平藩镇,取消世族地主特权,加强王室权力。这样一些不同集团之间的斗争,到  相似文献   

5.
商以前君权合法性的根源在于“帝” ,但也存在君为民设的观念 ;“帝”与民是通过君来沟通的。至周“帝”的权威性动摇 ,产生了“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的观念 ,以民为基础把天帝、君、民联系起来。在君权的传承上 ,商代早中期虽有嫡庶之分 ,但嫡长子继承制并未确立 ;商代末期嫡庶之分才清晰起来 ;周人严格实行嫡庶之分。随着商周社会的剧烈变动 ,君权统治由外在对天帝的依赖走向内在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6.
王符(约公元78——162年),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他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少年时好学,为人有志操,因他“无外家,为乡人所贱”,且他不肯苟合流秽,“以此遂不得升进。”他面对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和遭受豪强地主势力的歧视,“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为了“不欲章显其名”,定书名为《潜夫论》。王符这部文集从庶族地主的利益出发,“指讦时短,讨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这一评论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特点。王符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政论家,古往今来评论较多,但对他的经济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数极少。因此,本文试就他的经济思想作一简论,以期加强对秦汉时期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全面评价王符亦不是毫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牛僧孺在“牛李党争”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两党人物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考察和论述。文章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考订,认为牛僧孺实际上并非“牛党”的党魁,“牛李党争”之名也与历史实际不符。此外,文章还对牛僧孺与牛、李两党人物的关系分别进行了考察,文章发现牛僧孺与李党主要人物的关系很耐人寻味:除了李吉甫、李德裕父子屡屡对他进和排挤打击外,其他李党主要成员不仅极少与他有矛盾冲突,而且还大多与他有着良好的交谊。由此可见他与李德裕、李宗闵、杨嗣复等汲汲于党同伐异的党魁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土地立法的演变过程可概括为 :对“没收地主土地”的否定之否定 ,即没收地主土地——减租减息——没收地主土地。改“没收地主土地”为“减租减息”的基本思想是 ,争取地主、富农等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 ,一致抗日 ;同时注意对封建土地制度的严格限制与削弱。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的基本思想是直接的反封建。一句话 ,无论是党的策略路线转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法制 ,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立法 ,始终体现了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提倡“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又称盱江先生,北宋中叶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出身没落的庶族地主家庭。在范仲淹的大力推荐下,他曾被宋仁宗朝廷授以“将侍郎太学助教”,曾充“太学说书”、“海门主薄”。逝世前曾任“权同管勾太学”之职,但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讲学和著述活动。李觏青年时期就开始著书立说。他的著述丰富。其中多为“愤吊世故,警宪邦国”的政论,充满了对当时腐朽政治制度、传统迷信说教的揭露和批判,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被称为“医国之书”。他的著述涉及到政治、  相似文献   

10.
北魏的选官制度带有民族融合色彩,并下启隋唐科举选官制,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中正选官是该时期选官制度中的主要內容,在封建统治集团由世族地主向庶族地主运动过程中曾产生过很大作用。在此,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刘宋时期出现了拟作汉魏旧题乐府的新高潮,历来评论均认为模拟太甚,艺术价值不高。其实,时人拟乐府的书写范式发生了转型,针对断裂的文学传统,除陆机外,还纳入汉晋乐府、汉大赋和古诗,甚至晋宋山水、行旅诗等“记忆、文本片段”,使之成为多层、重叠的“杂而不越”的复合行文结构,保证了文本在跨历史的共识中被阅读,使之在诗学重构中获得“新的生命”。此种新型拟乐府反映了当时士族乐府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成为主流文学样式。以鲍照为代表的庶族拟乐府努力贴近此种主流,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庶族本色,由此导致了士庶乐府之分流。此种拟作范式的转型、士庶乐府之分流的社会内在动力也无疑来源于当时的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12.
曹操是曹魏王朝的创建者。他在创建政权的过程中,有过“唯才是举”、“拔出细微”、抑制豪强、诛杀世族名士之举。有些同志认为曹操打击世族、反对儒学,是庶族地主或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曹操究竟依靠什么势力为政治支柱、阶级基础,他所擢用的是哪些官员,他主要代表地主阶级中哪种势力的利益?这还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3.
对武则天重用酷吏,史学界普遍认为应当否定。有的说,武则天是“千古未有之忍人”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19《武后之忍》);有的说,她是“居心疑忌,秉性残酷” (岑仲勉《隋唐史》第十三节《武则天之为人》);还有的说,酷吏的“专权跋扈,横行不法,主要是得到武则天的支持。” (郑宝琦《关于武则天的评价问题》,《上海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我认为,仅仅看到这些是不够的,还应看到武则天对酷吏有一个利用、抑制、打击和对冤枉者平反昭雪的全过程。而且,酷吏也确实打击了恣行暴虐的门阀士族势力,对庶族地主的上升以及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就这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荆州,举行封赏宴会,擢拔荊州人士。王粲向曹操祝酒,颂扬他统一北方。王粲说: 方令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东汉地主阶级分为两个阶层,庶族地主多武将,士族地主多智士。东汉选举被士族地主所垄断,他们在政治上的号召力具有压倒的优势。士族在当时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亦为多  相似文献   

15.
辨李德裕无党及其与牛党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唐事者,大抵以为牛、李皆结朋党;岑仲勉先生却谓德裕无党。笔者赞成岑说。惟岑说远未周备,故不能廓清迷雾;而德裕与牛党之关系,亦当深入探讨。本文先考察德裕及所谓“李党”人物情况,然后论述德裕对牛党之斗争及牛党对德裕之迫害,以期澄清此千年疑案,从而有助于晚唐政治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16.
《神灭论》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唯物主义无神论者范缜所留下的重要著作。在范缜生活的时代,曾经开展了一场反对佛教宗教哲学的激烈斗争。这场斗争实际上是庶族地主反对贵族地的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神灭论》一书就是在这场斗争中用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的战斗檄文。在此以前,有的哲学家曾提出哲学的基本命题:“形、神相资”。意即精神依赖形体,二者不能分离。他们把形神关系,“譬以薪火。  相似文献   

17.
宋以后的累世同居大家庭多是庶族地主、平民百姓的大家庭,绵存时间很长;而北朝的累世同居大家庭主要是豪族家庭,其绵延时间也比较短。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苏颂与苏轼     
在北宋,苏姓有三大著名宗族:一是梓州苏易简,二是眉山苏洵,三是同安苏颂。梓州苏氏与眉山苏氏同在四川,相去不远,但两个宗族由于在政治上缺乏接近的机遇,因而并无往来。而眉山苏氏与同安苏氏尽管相去甚远,由于政治上的机缘,造成频仍的接触往来,在两大宗族之间留下了很多佳话。眉山苏氏是从苏洵这一代才开始崛起的,原先是普通庶族地主,“家世至寒”,  相似文献   

19.
札记三则     
舜庶之分,人尽知也,然知舜为善而不法舜。知庶之恶而偏为庶,岂好为之耳?盖无力以去恶而就善也。宇宙之变化,人事之转移,非具有大能乌能效此。青年今日坠足深渊而不顾者,软弱为祟,欲保真我,须谋储能。  相似文献   

20.
江青早年折了两枚门牙,近些年来,她喋喋不休地自夸是小时候“反封建主义”,被“地主”打坏的。寥寥数语,给人一种印象:江女士从小就是一个反封建的英雄了。这不禁使人惊叹不已。惊叹之余,人们就会想起鲁迅的话,“一有言,便可与行相对照”,于是,便乘着惊叹之情,去探讨“英雄”的业迹了。小时候,江青在地主家庭里作小姐,还未成名,反封建的事迹无所记载,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然而好在有折门牙之事代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