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7,(3):120-121
<正>姞姓鄂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年代久远的古国,历史文献记载很少。但在商代,鄂国就是一个有实力和声望的古国。商代末年作为纣王三公之一的鄂侯因劝谏纣王而被杀后,鄂国、鄂侯不见于文献记载。近年收集和出土的周代有铭青铜器中,有一部分属于古代鄂国之器。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记载和鄂国青铜器铭辞以揭示古鄂国历史地望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河南曲剧”(下称“曲剧”),即以往的“高台曲”。它是植根于辽阔中原大地上的一株艺苑香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由于它较早地而又较集中地在南阳、洛阳等地区流传、发展,故而有“南阳曲子”与“洛阳曲子”的称号。又因南阳一带盛行“大调曲子”(下称“大调”。即“古子曲”),所以又有着“南阳大调”与“洛阳小调”(下称“小调”)之  相似文献   

3.
西周中期后段,周室衰微,不满周室封楚以卑下爵号“子男”的熊渠自尊为“楚公”,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而占有鄂地的商周古矿冶基地后,封立三子为王,分别镇控新拓的“江上楚蛮之地”。其长子康被立为句亶王,王城或即沮漳河下游东部的荆州阴湘城遗址;中子红被立为鄂王,王城当在今鄂州、黄石及武汉江夏东南一带;少子疵被立为就章王,王城或即沮漳河下游西部的当阳季家湖城址。熊渠封立三子为王,既能保障以铜料为主的战略物资安全输往当时楚国各地,尤其是今鄂西北荆雎山间的楚都丹阳,又致开拓的江汉地区汉西大部及南部滨江地带连接成为楚国势力范围并得以经营和巩固,或许还有让嗣子继位后将首都南迁至古时长江中游枢要——今荆州市区以图更大发展的远谋,从而草创楚国的江汉基业。楚国乃由“辟在荆山”的蕞尔小邦,崛起为雄踞江汉间的南土大国。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3,(5):31-35
作为伯夷后裔的姜姓申国,从夏、商以来作为方国而存在于陕西境内,史称西申;西周中期,为了防御不断强大的楚人,宣王改封申伯于今河南南阳市区东北的独山附近,又称南申,而原在陕西米脂的西申之国却逐步走向衰落,东迁至山西中西部的介休县一带,与这里的吕部族会合;根据史书记载,南申国故城应在今南阳市市区的东北部,申城为其都邑,而谢城为其另一大城邑。南申于春秋前期被楚文王所灭,申地成为楚的一个县,迁原申国至今河南信阳市,学术界或称之为东申;东申在楚灵王时曾迁入楚地,楚平王复其国,大概亡于春秋晚期。从夏代至春秋晚期,申国延续了约1600年。  相似文献   

5.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曾“西至于崆峒”,司马迁也亲至崆峒山调查.此崆峒山即在今甘肃平凉西,该地出土了一些黄帝时期遗址遗物.西安近年发掘出的杨官寨遗址即“黄帝都邑”,可以设想黄帝族曾在崆峒山至西安一带即关中发展.但他们源于何处?宋耀良先生发现,中国远古神格人面岩画所代表的文化曾沿东南海边向北传播至宁夏银川一带后,发生分裂,其向南的一支最具生气但在贺兰口突然消失.有考古学和神话学证据显示,这一支可能从贺兰口沿清水河溯流而上,抵达今平凉崆峒山,并从崆峒山沿泾河河谷进入关中,在西安建成了“都邑”,形成最早的黄帝族.  相似文献   

6.
沈国与寝丘地理辩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国为西周封国之一,姬姓。世传有《沈子它簋》,据近人考证,乃周康王或稍后时铜器,其铭文推崇周武王、周公伐殷事。旧说误以为即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封国,又称聃国,这是不对的。聃或作那,其地在今湖北荆门县境。但沈国又当今何地,依然未能得到完满解决。一说其国在今河南平舆县北,一说其国在今安徽临泉县。  相似文献   

7.
古吕国综考     
作为姜姓的古吕国,本为远古时期炎帝部族的后裔,在舜时期,伯夷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国,其地在山西境内,历经夏、商至西周前期。到西周中晚期,为了防御南楚,周宣王将吕国迁封于河南南阳。南阳之吕于公元前688至前683年间被楚国吞并。至楚成王时期,楚人又迁吕人到淮河中游的新蔡,作为楚国的附庸,以抵御北方诸侯。  相似文献   

8.
<正> 统编中学语文课本《出师表》中“南阳”一词的注释为:“郡名,在现在湖北省襄阳县一带。”似是而非,令人费解。因为作为“郡名”的南阳,历代境域迭有沿革,“注释”究就何代而言?明明南阳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何以反而“在现在湖北省襄阳县一带”呢?本来,自从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出师表》鸣世以后,由于后者中有“躬耕于南阳”的说法,以致千百年来的不少人,尤其是明、清时期豫、鄂两省的文人学士,对诸  相似文献   

9.
“中国”语义现有的解释都存在问题,原因是对语义源流分析不够。被诸说忽略的初始符“口”,即有都邑义;分化字“邑”语义过多,国都义又造“或”来承担;“或”借用为或然之或,国都义又累增符造了“国”字。因此,“中国”的初始义是“国都之中”,由此再引出表国家、华夏民族、黄河流域一带、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的人、全中国地域、华夏民族等含义。  相似文献   

10.
试刊词     
<正>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我国自先秦设置“南阳郡”以来已有两千三百余年历史的名地,为中原之咽喉。这里平畴沃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战国时期,南阳的冶铁技术已相当闻名,西汉时期,南阳已“商遍天下,富冠海内”,是全国六大都市之一。毛泽东同志曾在《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文中赞誉道:“南阳为古宛县,……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因此,“于显乐部,既丽且康”的南阳,更享有  相似文献   

11.
在《第二性——女人》中,波伏瓦详细地分析了男女不平等的现状与原因。但是,男女不平等的终极根源在于女性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作用与地位不如男性,女性在个体生存能力上不如男性。而这两个“不如”是在一定历史发展时期、一定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中,由男女两性本身所具备的能力与潜能所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不平等实际上是无法避免的。但既然这两个“不如”是历史形成的,它就不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2.
信用缺失与权利义务的失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权利与义务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也是信用关系的基本内容。信用虽然表现为对于人们交往活动的基本义务要求,但其实质却是对于权利的承认与尊重,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信用秩序赖以建立和维持的基础。社会信用缺失的根源在于权利与义务的分裂和背离,因此,重建信用的核心在于为守信者提供利益保障,使背信之人受到应有的制裁,恢复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在信用秩序的重建过程中,制度具有关键的作用。只有道德的价值导向与制度的利益导向的有机结合,社会信用秩序的重建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4.
论首要分子与主犯、组织犯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法系、苏俄法系、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共同构建了我国当代刑法理论的框架,各种理论的相互融合也造成了我国当代刑法理论一定程度上的混乱。首要分子制度作为中华法系的传统理论,在我国当代刑法理论中的归属问题也有所混乱。首要分子与主犯之间是交叉关系、首要分子与组织犯之间也是交叉关系,而组织犯则存在于一切共同犯罪之中,都属于主犯。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学艺术中表现善与恶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音乐、绘画艺术作为表现和强化“善”的手段 ,呈现出崇扬美德、表现和谐、追求圆满的特征。而西方文学、音乐、绘画艺术却表现了善恶冲突 ,甚至突出了“恶”来反映现实 ,揭示人性 ,从而表现出暴露阴暗、紧张冲突、综合繁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真,确定事物的本质;善,规定事物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方向;美,表达事物存在的方式与状态。人的真、善、美统一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真善美教育的含义是: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进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仙道艳情词指受道教影响的艳情词作。在唐五代文人曲词和敦煌曲词中,有许多曲牌、词牌暗含仙道艳情本事,许多艳情词作通篇或有意象与道教相关,本文就此种文学现象的成因、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作了探讨,以期充分发掘其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谭平山通过参与创建和领导早期广东党、团组织的革命活动,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和中国的国民革命事业作了重要贡献,并始终表现出一种爱国爱民、真诚合作的精神品质,值得缅怀.  相似文献   

19.
钢琴和手风琴(键盘式)都属于键盘乐器,也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应该学习的课程。研究两种乐器在演奏方法上的异同,有利于更好学习和掌握其演奏方法,使之为音乐事业和音乐教育事业服务。本文谈了两种乐器的共性和个性差异,供学者在学习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于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 ,仅从史家观点和幻化形式入手 ,是偏颇和形而上学的 ,并使之失去了反封建意义。其“鸟鹊添河”幻化形式乃是一定历史阶段审美主体审美意象外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审美角度阐释牛、女爱情故事及外在形式 ,具有更为直接和普遍的意义 ,并能感性地揭示其反封建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