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布鲁姆的误读理论是一套建立在转义修辞基础上的诗学影响理论,集中体现为一个六重转义系统,主要包括反讽、提喻、转喻、夸张、隐喻以及代喻,误读的发生基于语言内部的不稳定性,发酵于本义和转义之间的相互纠缠,定格在前文本和后文本之间的影响关系上,“影响”成为一个语言结构戏剧化后的历时叙事。和其他解构主义者强烈的解构倾向不同,布鲁姆的误读地图,是一种针对现代主义批评混乱的转义防御机制,以解构前驱为始,以建构自我为终,重申了意义的在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解构主义理论之虚无主义的纠偏。  相似文献   

2.
误读理论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涵盖了不确定性、互文性、反形而上学等重要解构思想。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文学接受的角度,认为误读是读者对具有“召唤结构”的文本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作不同“填充”,区别于作者原意,也区别于杜撰;二是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误读理论在此作为比较文学方法论而受到重视;三是对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对单个西方学者的相关论著的系统研究,还需要加强对解构主义误读理论内在体系的研究,增进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思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于文学领域的解构批评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的阅读理论和实践,它质疑并挑战了语言系统所谓确定文本边界、总体与明确意义的功能。本文以德里达为重点,论述其解构主义批评的核心概念,以对解构主义批评达成要领性理解。  相似文献   

4.
杰弗里·哈特曼是法国式解构思想最初在美国的发扬者之一,为盛名久远的耶鲁大学学者和"耶鲁学派,"成员。其解构主义批评理论是与以德里达为主要代表的解构主义批评和美学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别是对解构主义的不确定性理论的继承。但是他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超越。他把解构当成一种文本解读的策略而非某种教条。批评与文学同一性这个观点正是哈特曼解构主义批评理论最别出心裁之处。此外,对于人文性的信仰,对批评家心理学方面的探索,均体现了他既坚持批评本体又超越批评的姿态。哈特曼以传统的人文特性兼具解构特征,是一位"超越解构的解构者"。  相似文献   

5.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颠覆了“正读/误读”的二元对立,认为阅读不存在客观的标准.这种思想引发了赫施代表的传统阐释学从作者意图角度所作的抨击,也触动了艾柯作为符号学家从文本意图角度所进行的矫正努力,然而解构主义误读理论取消作者、文本、读者这些标准的权威性,并不意味着误读实践是随心所欲的,它只是反对把某一种标准当作唯一的中心,主张通过对文本语言修辞的研究来挖掘文本无限可能的意义形式.  相似文献   

6.
解构主义文学误读理论的"误读"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有必要对其进行辨正:第一,误读理论并不只是强调读者的阐释活动,同时关注的是一个更为宏观的经典文本的历时性差异运动,而在这种运动之中,"作者的焦虑"才是关键所在;第二,误读理论在肯定所有阅读都不是单一解释的同时,又指出在对文本进行解释的时候存在界限,超出这一界限所作的解释是不合理的,误读的界限就源于"文本"。  相似文献   

7.
以严复焦虑心态下的翻译误读为例,分析严译文本中误读的三种情形:对原著书名的改译、对原著的思想内容或观点的改译、对事例的改译。并借用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剖析这种误读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认为翻译需要应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差异,同时还有文化上的差异,加上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等因素,造成了翻译中误读和误译的必然性。同时还诠释了严译创造性误读的正面积极意义:原作意义的实现与丰富;译者与读者主体价值的体现与制约。对阅读、理解翻译作品等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斯皮瓦克通过对德里达《论文字学》的翻译阐释,把解构主义理论创建性地引入美国学界。在批评实践中,她不但精到地汲取《论文字学》中的解构主义精髓,并且进一步发扬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念。其贡献在于,借力后殖民批评的多元话语态势,立身于现实文化视阈,存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中,关注属下女性等弱势群体的生存样态,在事实上突破了德里达“文本外别无他物”的文字窠臼,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策略,将德里达的文字文本自身也进行了解构,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文本政治批评。  相似文献   

9.
文化误读,从文化交流伊始,便无可规避地存在其历史进程中。由于它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对他者文化真实而全面的认识,长期被传统观念斥责为错误的、负面的。文章试从文化相对主义,解构主义,哲学阐释学这三种不同理论纬度重新认识文化误读,并借此希望探索一条研究文化误读现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解构主义提出了反中心和反二元对立的基本哲学主张,它同时也质疑语言与翻译研究中的真理观和方法论。认为解构主义是在提倡一种“怎么都行”的观点和认为解构主义是专门针对翻译研究的观点均是对解构主义的误读。虽然解构主义哲学思想中存在着自相矛盾等局限性,但是其积极意义不可连带其局限性一同抹杀掉。  相似文献   

11.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营造自己的理论过程中,通过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借鉴、批判、改造,形成多元化的理论格局。其中最主要的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从纵向看,这些学派表明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脉络;从横向看,则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总体特征。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走向是和后现代主义相融合,并在不断的解构和建构中发展自身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国内对"新批评"译介,存在着"观念至上"的倾向,即过度强调对其批评理论的译介,严重忽视了其批评实践的价值。这一倾向的后果是,既影响了国内学界对"新批评"的认识,又严重制约了我们对"新批评"的理解、接受和运用。改变"新批评"译介、研究和运用中的"观念至上"倾向,使其真正"中国化",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反对阐释作为一种批评主张,与解构主义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但是在后现代理论语境中,这两个概念却发生了密切关联.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反对阐释的理论倡导者几乎都有一种解构主义气质;二、反对阐释理论从语言学层面对西方传统本质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质疑与批判,使它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解构主义逻辑.  相似文献   

14.
对实践美学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之交 ,实践美学受到来自后实践美学的挑战。从实践美学自身来说 ,由于过去对实践概念的狭隘理解 ,给实践美学的理论带来诸多隐患 ,造成了重认识论轻本体论、重社会轻个体、重理性轻非理性等等偏颇 ;另一方面由于对实践美学的片面的理解 ,使得它受到了很多建立在误读上的批评。重新阐释实践概念 ,修正上述偏颇 ,澄清人们以往对它的误读 ,使实践美学重树话语威信 ,并成为新时期美学理论多元共存格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本文的题旨所在。  相似文献   

15.
针对米勒在中国学界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分两个阶段梳理了国内学界以往对米勒解构批评的研究,指出:具体问题上有一些深入的研究,整体研究则尚多泛泛之论;重解构理论轻批评实践;重探讨米勒的解构批评与解构主义的关系,忽视其和新批评的渊源。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大卫·哈维在面对商品概念时,倾向于从“总体性的关系”、先验性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层面对其进行理解。此种解读在诸多方面与马克思产生了实质性的分野。一方面体现了哈维对资本运行机制的特有解读模式并为其后的相关独特理论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误读。因此,厘清这一概念,对准确理解哈维与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女性文学的研究主要借鉴西方的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理论,批评方法的单一造成了研究视野的相对狭窄,生硬的理论套用又极易陷入西方语境而产生误读。因此,尝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介入女性文学的研究,通过华文女性“仁爱”化抒写的比较,认为中国大陆和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女性创作在亲友之爱、乡邻之爱的描写上,在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人性异化和情感焦虑上,具有同质异构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国内译界误读了韦努蒂有关归化、异化的理论,忽视了他的解构主义立场、提倡异化翻译的背景和目的以及异化翻译的具体探作策略;有意贬低了归化翻译的作用。通过揭示这些误读,可以让读者意识到国内的归化、异化理论与韦努蒂的理论的差异。从而正确地看待国内的归化、异化之争。  相似文献   

19.
翻译需要应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是文化的差异,加之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等因素,造成了翻译中误读和误译的必然性。以严复的误读为例,借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诠释严译中误读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同时解释严译创造性误读的正面积极意义——原作意义的实现与丰富、译者与读者主体价值的体现与制约。  相似文献   

20.
解构主义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挑战了二元体系,使翻译过程变为对意义的多重阐释。深受德里达的影响,斯皮瓦克不仅成功超越了文本局限,还借助批评和翻译实践,把解构与现实的文化和政治经济问题联系起来。本文集中探讨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下踪迹延异理论到斯皮瓦克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应用,直至其属下主体效果研究,希望通过历时的对其关联性进行的尝试性探索,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