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支撑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调查分析发现,女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略高于男性,男性对海洋生态文明的积极认知态度、知识掌握程度、伦理认知理性度、责任意识、消费意识和价值认同感等高于女性,且更愿意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取知识来源,并付诸保护海洋生态文明公益活动。因此,研究性别对海洋文明建设的主要影响,尤其是加强女性在海洋意识方面培育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女性在生态保护中具有较为母性的认同感,但其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较之男性仍显不足,沿海地区人们海洋意识的培育对象目标应当集中在女性,需要通过树立理性的价值认同观,提高海洋生态文明意识,为沿海地区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3—2013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单变量和双变量Moran’s I指数,检验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并运用空间Durbin模型实证检验了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GDP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城市GDP与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而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负向空间相关性;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后,金融发展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地区金融发展对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本地区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及劳动力投入对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1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已经成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我国沿海地区仍然存在四个经济低谷区,江苏沿海地区就是其中之一.尽管江苏沿海地区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资源条件,但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针对目前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状况,构建了该地区开发的“三联动”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央精神和现实考量均要求沿海地区明晰海洋发展的基本情况、探寻海洋发展的规律。为此,从战略高度和地区视野,开展沿海地区海洋发展综合评价研究,对于深化海洋发展内涵认识、科学把握决策依据和方向、沿海地区横向间比较借鉴、审视以往海洋发展评价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沿海地区海洋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把握海洋发展的时代内涵与海洋发展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其涵盖的内容既体现当前沿海地区海洋发展的过程与取得的成就,又顾及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对沿海地区海洋开发、海洋管理、海洋保护等人海互动过程中所显现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综合程度评价。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房地产市场的空间效应,构建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住宅价值影响的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并以长沙市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为例,利用MapInfo9.5和GeoDa0.95i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健性。实证结果表明:离地铁站点越远,住宅楼盘的价格增值幅度越小,呈阶梯状递减规律。最后就城市轨道交通外部效益内部化融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住宅价值;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  相似文献   

6.
陆域与海洋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有效开发海洋资源、提高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沿海地区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协同演进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后,认为沿海地区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协同演进路径相似,协同发展趋势逐渐增强,空间差异不断缩小。在此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协同升级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1—2019年11个沿海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与指数模型对沿海地区数字经济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建立含有海洋科技创新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尤以创新与开放层面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但存在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减趋势与地区分布差异特征;上海、天津、山东等省份的数字经济促进效应跨越门槛后更大,表现为门槛加强特征。因此,应推动数字经济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实施区域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深度挖掘和释放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潜能。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世界水产品国际贸易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2003-2008年世界水产品国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世界水产品国际贸易存在正的空间依赖关系,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则进一步揭示了世界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空间集聚状态和特点。运用空间滞后函数和空间误差函数对世界水产品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发现空间滞后模型更适合世界水产品国际贸易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表明,世界水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水平类似的国家(地区)趋于空间集聚,但是这种空间自相关作用逐年减弱;本国(地区)国民收入是决定本国(地区)水产品国际贸易额的主要因素;世界水产品国际贸易空间滞后权重值对本国水产品国际贸易额有着正相关影响,临近国家(地区)水产品国际贸易额增加1%,本国(地区)水产品国际贸易额将增加0.24%。  相似文献   

9.
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深受京津的影响,全面促进这一地区的发展是打造我国北方新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战略举措。文章从城市群整体网络结构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双重视角分析了河北沿海地区与京津发展的经济空间分异,梳理并总结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设计了河北沿海地区与京津的T型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海洋开发的投资特点及其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有潜力的广阔空间,也是沿海地区经济腾飞和持续发展的新兴领域。鉴于这种共识,我国沿海各省市在近十年纷纷作出进一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场开发海洋的“蓝色革命”正在我国沿海地区蓬勃兴起。海洋开发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新的投资热点。为此,充分认识海洋开发的投资特点,并选择相应的对策,对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78—2005年中国各省区粮食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集中度从大区和省区两个层面综合考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趋势,并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采用Moran’s I指数验证了中国各省区粮食生产总量数据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Panel Data结合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空间格局变化的成因。计量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数量及其受教育程度,化肥、农机动力等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水库库容量等因素均对各地区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起到显著正向作用;而除涝面积,自然灾害成灾受灾面积比例,农民非农就业收入比重等因素对粮食生产总量的变化起到负向作用;且空间误差参数结果表明本地区的粮食生产会受到相邻地区粮食生产负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首先利用泰尔指数测度了我国省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省际差异进行了空间探索性分析,结论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收入差距最小,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最大。随后根据2000~2012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滞后模型从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经济开放程度、财政支出与金融发展以及教育等方面分析了省际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运用全域自相关检验、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布及显著性检验,实证研究2004—2014年中国各省份环境污染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演变;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空间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中国各省份的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空间正自相关性,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形成了高低两个集聚区域,低污染物排放集聚区正在由东部向东南部扩展,高污染物排放集聚区正在由西北部向东北部扩展;(2)环境规制强度、技术创新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阻碍作用,表明中国目前的环境规制确实存在“绿色悖论”,技术创新并未激发波特假说的“创新补偿”效应。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可以显著改善环境质量,中国并不存在“污染天堂”;(3)环境规制强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直接效应远大于间接效应,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间接效应大于其直接效应,也就是说,本地环境污染受本地环境规制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大于受相邻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本地环境污染受相邻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大于本地的工业化水平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海洋开发政策的确立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改革开放前,是新中国海洋开发政策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海洋观念和海洋政策主要侧重于海防方面;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末,是国家海洋开发政策基本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统筹海洋开发和整治、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等较为全面的政策体系;21世纪,是国家海洋开发政策迈向强国战略的科学发展新时期,这一时期围绕贯彻落实"实施海洋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战略部署海洋开发政策,从而更加科学、健全。我国海洋开发政策的不断完善,既是国内建设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不断解放思想、转变传统海洋观念和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估算1990—2010年省级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外商直接投资(FDI)总体上增加了中国的CO2排放量,其原因在于FDI对碳排放的规模负效应强于结构技术正效应。(2)FDI对中国的环境效应存在时空上的结构性差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FDI对环境的负面效应相比之前有所加强;相对于内陆地区,FDI对沿海地区环境的负面效应更大。(3)人均GDP是CO2排放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其次是FDI,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碳排放也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通过剔除异常样本、使用滞后一期FDI和FDI的外部工具变量,证实了估计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聚焦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与财政体制改革等热点问题,构建含有生态环境与财政分权变量的四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全面考察财政分权、税收负担以及研发创新等因素的环境影响机制;构建面板模型与门槛模型,针对区域异质性特征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财政分权与税收负担均导致环境污染加剧,考虑交互效应则两者互相产生负向调节作用,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削弱各自产生的污染效应,环境质量具有滞后加剧效应。(2)西部地区表现出税收改善环境趋势以及创新后发优势;中部地区表现出人力资本和人均GDP环境提升效应;东部沿海地区表现出FDI占比环境提升效应。(3)财政分权与税收负担均产生非线性环境影响,人均GDP与FDI占比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基于以上结论,在财税政策协调互补前提下,针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经济异质性特征制定差异化环境提升策略,最终达成环境保护与财政经济的和谐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7.
实施《京都议定书》呼唤绿色GDP,但实施《京都议定书》和建立健全绿色GDP任重道远。本文论述了构建我国绿色GDP的若干法律问题:(1)确立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并举的基本国策;(2)确立优先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产品、源头和综合治理的法律体系;(3)确立环境税收政策,加强环境道德建设;(4)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大力治理环境化学污染。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3—2017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新能源产业政策以及CO2、SO2、PM2.5排放量等数据,利用关键词提取和政策力度的方法量化分析新能源产业政策,并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政策的环保效应。研究表明:新能源产业政策侧重点依次为新能源技术研发创新、太阳能和风能产业、新能源汽车,政策力度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与之相对应,新能源产业在政策侧重和政策力度较大时发展较快,继而降低大气污染和碳排放。回归模型进一步证实新能源产业政策产生了显著的环保效应,而且具有溢出效应,即本省的新能源产业政策也会降低邻近省份的CO2、SO2、PM2.5排放量。因此,应加强政策内容的导向作用,提升政策力度,合理匹配政策内容与政策力度改善大气环境;同时各个省份应该加强地区间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协调,共同减少碳排放、联合治理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