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羚羊与秧鸡》虚构了一个晚期资本主义极权政治、商业文化与技术垄断相结合的恶托邦后人类社会,精细地再现了多元的人性、技术垄断与个人意志的碰撞、后人类社会的社会失序与人为的自然秩序失衡、精神贫困与技术风险。通过毁灭性基因工程所触发的末世景象,小说艺术地再现了人类对现代技术的深刻欲望与恐惧,折射出由人性的恶、大公司的资本主义利润追逐与技治主义、个体与社会的精神性之扭曲、缺乏对生命的敬畏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风险社会。文章通过小说家对人类未来的思考,探讨了“技术伦理的发展”滞后于技术自身发展的问题。现代技术在具体的政治、文化、经济体制中运行,它的存在本应是服务人类而非辖制人类。借助于“敬畏生命”伦理,启迪读者正确把握人类在与社会、自然关系中的自我定位,以比较完善的生命伦理原则来矫正后人类社会的缺陷,建构“以自然为中心”“以生命为中心”“诗意地栖息”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思潮张扬"颠覆"和"解构",宣扬"边缘",追求"另类",躲避"崇高",倡导生活"无厘头"化。受其消极影响,一些青年学子失去了对生命存在的敬畏感,否定了生命延续的神圣意义,导致了一系列自杀、自残、施虐和杀人的极端行为发生。而当前我国高校中的生命教育却存在着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方式不科学、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等不足。因此,在后现代思潮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强化青年学子的生命意义教育:一是批判后现代思潮的虚妄性,教育青年学子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二是尊重青年学子的个性差异,引导学子学会达成社会共识和担负生存责任;三是以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学子的"三观"成长,塑造青年学子正确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3.
生命观教育的核心:强化敬畏生命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注生命价值和生存质量的社会大环境中,生命观教育被明确地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高校生命观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生命观,最终实现生命价值,因此把握生命观教育的核心非常重要.敬畏生命是生命观教育的核心,引导并促进大学生强化敬畏生命意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及其医学教育之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提出人应当敬畏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这样的伦理才是完整的。科学和伦理发展的失衡造成现代社会的文化危机,要解除这种危机,就要用“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去提升和净化人类的精神世界。施韦泽的伦理思想对现代医学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医学生伦理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应当把培养人的“生命意识”列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即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用泰戈尔的话说,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传递生命信息.生物学科对培养人的“生命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位子课程改革前沿的生物学科在新的时代更加负载教育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意义,引导学生懂得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的任务.本文沿“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三个梯度阐述了生物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浅析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忽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实现人生价值,培养大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本文浅析目前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主要表现,如部分学生缺乏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把具有创造性的生命看成是线性的动物水平的生命;大学校园中不时出现自杀或杀人的现象,这都体现了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如今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反思,容易走极端,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和社会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生命观教育,其次是学校缺少完整的生命观教育体系,再者是我国生命观教育领域资源紧缺。针对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现状及成因,本文提出了其解决途径及方法,即转变观念,加强家庭教育及引导;加强相关师资力量和课程建设;灵活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和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定位为“生物中心主义伦理学”。但本文不限于对“敬畏生命”核心思想本身,而且联系其自然观念、文化观念和中国启示而进行的研究表明,从研究和借鉴施韦泽的生平和思想,实现中西思想精华积极互动的要求来看,我们有必要更合理地确定敬畏生命理念在现代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不到位,继而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对传统儒道生死观进行解读,并结合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多维需求,研究其对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当代价值:引导医学生积极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启发医学生树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科学生命观;提供医学生临终患者照护的哲学认知与实践指导;指导医学生调节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魏晋玄学美学中的“性”范畴超越了儒家美学“性”之道德本体、道家美学“性”之“逻各斯”的探求,着力论证了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社会理性生命三位一体的生命结构,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思维对此岸现世生命积极超拔的精神品格,包孕着浓郁的文化心灵结构、对生命的终极思考以及生命的价值与情怀。郭象的“性”论建构了以“独化”为核心的生命本体论,具体表现为:“独化”是存在的存在论,即本体论;“性”即物性与心性一体的自由生命意识。从而在本体论上建构了生命的本根与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存在方式的生命体验,不仅具有整体教育生活的意蕴,而且具有师生独特的精神历程,它引导生命个体不断走向更为开放的世界.在当今充满意义危机的时代,要使受教育者从对繁杂知识的掌握和世俗功利的追求中走向以生命为本体的教育,就必须确立生命体验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和引导学生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学生以完整的生命个体与教师、知识、世界相遇,最终朝向学生生命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技艺。从生命哲学视阈阐释学生作为独立鲜活的生命个体,具有完整性、自主性和超越性等生命特点,蕴含着归于生命、丰盈生命、超越生命的发展意蕴。而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工具理性的僭越和传统知识论的强势引领,使教学目标的本体性价值式微,教学内容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教学过程生成性缺失,导致学生生命价值的旁落。基于此,应遵循学生生命意蕴,在教学目标的综合预设中,尊重学生生命的状态;在教学内容的多元取向中,启发学生生命的欲求;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追寻学生生命的整全。  相似文献   

12.
杨时的生命哲学包含其生命起源观、生命态度和生命修养观、生命价值观和道德实践观、生命栖居观。其生命起源观渊源于《周易》,关于"气"的观点受张载和"二程"很大影响;其生命态度表现为敬畏天命、顺应天命并发挥人的主体性,养气是珍惜生命和个体心性修养的重要方式;其生命价值观为社会道德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其道德实践观是对《中庸》之"诚"的践行;其生命栖居观主要体现在诗文中,表现为对天人合一、"曾点之象"、"颜回之乐"的追求,但又充满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休闲对于人而言尤显珍贵。休闲不仅为个体生命意义的获得提供了前提条件——健康的生命存在,还为个体生命意义的获得提供了基础——精神的自由,和场景——生活世界及其途径——休闲体验。而休闲教育必须担负起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休闲观,掌握休闲技能、技巧等,从而使个体追寻生命的意义,并且在享受休闲中使生命的意义提升。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一种关涉人的生命成长的教育活动,是生命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德育应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这既包括在德育的内容方面应呼唤学生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关爱,又包括在德育实施中应倾注对学生精神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对生命个体的“异化”是穆旦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穆旦在三个层面上对“异化”展开抒写。第一,通过对“被压迫、被蹂躏的肉体”的诗性表达,抒写战争以及现代社会规训体制中身体的异化体验及其反抗;第二,通过对“二十世纪”、“八小时”等现代时间意象的深度观照,彰显“现代时间”中生命个体的“异化”生存;第三,通过对现代城市“灿烂整齐的空洞”的象征化抒写,展现了现代城市空间中生命个体的“异化”生存景观。穆旦对现代生命个体“异化”的抒写是其对现代中国生存困境的诗性表达,这是穆旦精神探索内在悲剧的外在体现,在更深层上彰显了中国语境中现代性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风险环境下,个体并不是一蹶不振,而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风险.文章在探索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就个体在意识层面上应对现代性风险的主要表现作了一些分析,认为它们实际上也是为了满足个体建立自己本体性安全的需要,从而为更好地拓展未来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世界成为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根基。生命教育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肯定和生命价值追寻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生活世界并通过生活世界呈现出来。因此,生命教育应该立足于生活、回归生活,在感性的生活中感悟生命、体验生命、敬畏生命。这样,生命教育就不再是一种说教,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生命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生命的观察与思考,基于时生命的敬畏之情,先秦儒家先哲逐步形成了其生命敬畏的思想体系,其中包含着珍爱自然生命、关怀社会生命、升华精神生命的生命智慧,浸润着对生命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文章解读中华儒家元典文本,对先秦儒家的生命敬畏观进行分析,通过中国与古希腊的比较,概括先秦儒家生命敬畏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受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工业化运动的冲击,人们的生存、生活、生命日益受到经济的裹挟和技术的逼迫;对于日益远离自然、被物质化、技术化的现代人来说,其生命意识将由"前现代"自发的个体生命感悟,转化为一种"后现代"的自觉的生命价值原则。20世纪法国人道主义者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标志着一种后现代生命意识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人类自身的诸多问题中,生命问题是最核心和最重大的问题,对人类具有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意义,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和精神成果都可以归结到生命这一前提性因素上来.从西方生命思想的理论进路来看,不仅不同时期的生命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分野,就是在同一时期也有各种观点的尖锐对立;不仅在生命本体上存在着重大分歧,对生命的价值判断更是众说纷纭,存在着非常复杂和充满对立的思想形态.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重新审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主张把一切还原到生命,标举生命的本体意义,呈现出对生命极为丰富的哲学省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