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在历史上几经聚散离合,本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新女权运动推动下,二者再度走向融合.虽然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都以妇女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又存在明显的差别.一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的差别;二是东西方女性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不同理解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众多的女权主义流派中,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观点,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理论界具有一定的影响.他们声称自己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阶级分析法来解释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并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在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现的进程中,高校女性学理论研究力量越来越得到重视。但中国高校女性学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与发展,女性学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之间的关系如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答的课题。中国女性学理论建设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作用,借鉴和吸收其他理论流派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合理思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女性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我国妇女理论孕育了妇女学课程,而妇女学课程又拓展了妇女研究的领域。妇女学课程在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设妇女学课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的精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完善妇女学学科。  相似文献   

5.
我国妇女理论孕育了妇女学课程,而妇女学课程又拓展了妇女研究的领域。妇女学课程在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设妇女学课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的精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完善妇女学学科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理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种生态理论,生态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态女权主义从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世界观人手,把妇女解放和解决生态危机一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则是把生态问题的解决与社会制度的变革联系起来。二者虽有显著区别,但生态女权主义一些理论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而且其理论的完善也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伊始,美共领导的左翼女性文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随着运动的深入开展,其影响也愈发显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产生于两次女权主义浪潮间的低谷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传承作用;其次,它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坚持在性别、族裔和阶级三重关系中探索妇女问题,为新浪潮奠定理论基础;第三,它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女权主义作家,不仅传承了女权主义思想,也为新浪潮储备了人才。  相似文献   

8.
女权政治学被誉为政治学在20世纪末最为独特和影响深远的发展。在众多的女权主义流派中,社会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及激进女权主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中汲取了营养。但这些研究就其核心来说,大多是借助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人的方法来研究女性。"性别政治"概念的出现为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女权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所谓性别政治,即性别集团之间的权力关系和结构。从这一角度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女权思想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对男性支配和统治女性的揭示、对男性权力根源的追寻和对两性权力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9.
激进女权主义远非要使现存的政治理论保持和谐一致或补塞其裂隙。相反,它构建了一种对政治现象加以理解和认定的全新方式。我们已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重新定义政治哲学中心问题的,它并不是为旧问题提供新答案。应该说,马克思主义是为政治学领域提供了一种更宽广的观念。与此相似,激进女权主义改组了政治理论的未定领域,并进一步拓宽了我们的政治观念。 激进女权主义是将妇女的服从作为其关注焦点的第一种政治学方法。在每一个已知的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在女权主义的研究视野里,媒介研究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它是女权主义从理论上将自己关联于文化研究的枢纽;另一方面,它也是女权主义整合其他社会学科的平台。在理论发展上,媒介研究为女权主义研究提供了不竭的活水之源;在社会实践上,媒介研究为女权主义开启了社会权力建构的方便之门。正是借助于媒介研究,女权主义之“女”的视角和“权”的着眼点才得以完美结合并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上建构着新的两性文化。  相似文献   

11.
论延安时期学习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的学习运动既是一次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运动,也是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运动.这一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原则在全党范围内得以确立;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一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置于与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背景下来加以认识 ,所以其对当代人的积极意义一直未被揭示出来。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抗衡根源于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都源于对现代性理念和现代化运动的负面效应的愤然不满和激情批判 ,但这是沿着两种不同的路向所展开的激情批判 ,从而在激情批判中所建立的也是两种大相径庭的理论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把对现代性和现代化运动负面效应的批判变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追求的必然性的论证 ,这种积极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中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卓越的工运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工人运动著名领袖之一,是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实践相联系的著名共产党人之一。在新民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开滦工人运动期间,他一方面关心开滦工人的苦难生活,鞭挞中外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启迪开滦工人群众的无产阶级革命觉悟;一方面深入开滦煤矿,指导工人群众开展劳动立法运动,在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最困难的时刻血书鼓励。在其著作的《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充分肯定了开滦工人运动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民众接受中共的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野来考察这场运动,不难看出,陕甘宁边区冬学运动本身适应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总结其经验对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中作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从理论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且从实践上证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毛泽东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中国学术发展的必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李大钊就阐发劳动创造美的思想 ;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仅引进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 ,而且在中国介绍西方的美学思想 ,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对美学的诸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7.
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国内外有人开始大肆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但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年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和现实表明,我们之所以始终不渝地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乃是因为她不仅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18.
在延安整风时期,艾思奇积极地投入到了全党的整风学习运动中,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地分析和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不良作风,科学地向全党解释和阐明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的灵魂的本真意蕴,极大的弘扬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贡献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理论变为实践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形态的一种运动,接受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态度。苏东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苏东共产党人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酿成的悲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途与命运与马克思主义观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0.
列宁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体系,理论上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实践上便于群众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推动俄国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造成世界巨变。但这一体系也存在时代局限性,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主题,一方面凸显了阶级斗争的核心地位,淡化了人的主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缺失了说服力;另一方面关注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学说,忽略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使社会主义实践遭遇重大挫折;再一方面强调块块色彩,割裂体系的内在联系,使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视域遭到遗忘甚至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