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实践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价值论”是相对于从存在观点出发的单纯客体价值论和从意识观点出发的单纯主体价值论提出来的。单纯客体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客体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属性范畴。单纯主体价值论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认为价值源于主体 ,物的价值是人赋予的 ,没有人 ,物自身则毫无价值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功能范畴。实践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实践 ,价值的实质在于实践活动中的人和物、人和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特别是由这种作用、影响所产生的效应、效益所具有的意义等 ,因此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标志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所具有的作用、影响、效应、意义的关系范畴。价值标准是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影响的大小或程度。价值实现的场所、过程 ,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  相似文献   

2.
对生产力发展动力问题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囚素。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这种观点颠倒了生产力中“人”和“物”的关系。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居主导地位。在“人”和“物”的区分中,科学技术属于后者,因为它也是人创造并为人所运用的,认为科技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主张“物”支配“人”。其次,这种观点,忽视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最后,这种观点混淆了对生产力的经济学含义与哲学规定的界限。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把科技视为生产力发  相似文献   

3.
个人的价值在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创造”,这是近几年在我国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年中颇为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会出现,我们认为除了一些社会历史的原因之外,人们还没有从理论上真正搞清楚社会价值对个人价值的重要作用,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反映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属性的范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在人类生活中一直是既互为主体又互为客体的社会和个人,由于各自都具有满足对方某种需要的属性,因而也各有其价值。所谓社会价值,就是社会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属性。一般说来,它  相似文献   

4.
结合对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一文的分析,对张文"以人为本"是本体论的基本命题的观点提出了商榷,认为本体论与价值论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不能简单地把本体论中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搬到价值论中来.指出"以人为本"不是本体论的基本命题,而是价值论的基本命题.从价值的产生、价值的主体、人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看,价值关系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物.把属于价值论问题的"以人为本"视为本体论的问题,必然会导致历史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主客体关系模式与人学模式没有实质性区别。“人”与“主体”不等值并不意味着主体拒斥人。主客体关系模式的合理性在于突出了“价值在关系中确定”这一基本观点,并且允许把价值关系推广到人之外。但是与主客体关系模式有关的“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概念却是含混的、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定义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所谓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是指排除任何特定范畴的、抽象的哲学上所概括的价值。有人认为: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即人的重要性和意义;有的人则指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功能和作用;还有的人把价值看成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满足的客体客观属性。但不论是重要性、作用还是需要的满足,实质上都是指存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首先取  相似文献   

7.
由于公共需要的存在,也就存在社会或者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充当价值主体的价值,即公共价值.经济学视野中公共价值的核心是效率.为了实现这一价值,公共部门需要有效承担三大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再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  相似文献   

8.
道之两种状态与物之两种形态——兼及道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要想解决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问题,首先必须讨论价值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在谈到使用价值这种价值形式时曾说:“使用价值表示物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马克思在这里并不是对价值的本质作出一般的抽象,而是谈一个具体、特殊的概念。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马克思又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在这里,马克思也不是直接给价值下定义,而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讨论价值产生的根源问题。然而,正是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为我们认识价值是什么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路,使我们认识到:  相似文献   

13.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法律关系要素的内涵改良探讨——兼论后代人利益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法律关系”这类接近法律体系逻辑起点的法学基石性范畴的要素内涵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改良性理解 ,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型法律体系的稳步形成和发展。就主体而言 ,应充分认识主体“人”的共时性、历时性、复杂性、多态性以及后代人的相对性和客观必然存在性。就客体而言 ,加强对物的生态价值的认识和保护 ,强化行为的正生态意义。就内容而言 ,在注意后代人特殊性的前提下 ,探讨了如何保护后代人的利益。如果本文部分观点被认为是正确的 ,并对《法理学》这类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关系要素内涵有所改良 ,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价值这一概念的产生,马克思说过这样一段话:“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在我国哲学界,人们关于价值的本质阐述,大多源于此。笔者以为,对此如果只做机械的理解,必然导致价值的效用化,使人成为为需要而需要的存在,同时也必然导致把价值物化,把人这一主体沉沦为客体。一、物的效用在人的价值肯定下才成为价值价值效用化,必然遇到这样的话难:“既然阳光、空气、水等对人的有用性可称为“价值”,为什么对动物的有用性就不能称为“价值”?其实,价值物已不再是自然物,用马克思的话…  相似文献   

16.
艺术性的审美价值何在?要弄清楚这个文艺美学的理论问题,就得从价值观念到审美价值观念谈起,认识和掌握艺术性审美价值的表现,全面、正确地评价作品艺术性的审美价值。一关于价值理论问题,国内外学术界都在进行热烈讨论,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我国近期的讨论来看,一种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价值就是对人有用,亦即对人的有用性为价值的基本属性。持这种观点的论者,认为价值就是在外界物满足人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这种价值观运用于艺术的审美价值,自然认为作品与商品一样,能满足人的需要就有价值。也就是说,艺术品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这无疑是把价值误认为使用价值,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主体实践价值辛世俊人是一种多重的存在:自然的存在,理性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但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存在是主体的存在。人之优越于动物,恰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人能够把自己视为主体,把他物视为客体。主体的人的根本特性在于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  相似文献   

18.
从关系角度思考价值即是从实践出发对其作主体性理解。价值的主体性包含两层含义:一事物是否有价值由主体判定;价值是由主体创造的。由价值主体性第一层含义可以理解价值客观论、价值主观论的缺陷,透视价值的多元性和相对性。由价值主体性的第二层含义切入,有助于理解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关系问题、价值超越性问题和"是"与"应该"问题:满足人的需要的客体的属性、效用或功能是人创造的,人在创造客体价值的同时彰显并实现了自身价值;主体性活动具有超越性,故而价值具有超越性;"是"因为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人们才认为"应该"对其加以改变。价值主体性的第二层含义包含第一层含义,比第一层含义更具根本性。  相似文献   

19.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价值主体是人 ,价值存在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属人性和客观性两重属性。人的价值是人对人的意义 ,人作为客体的价值说到底是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实现 ,是主体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对以生产为主的资本主义时代的人本主义关注,他重点考察的是生产逻辑下人与劳动、劳动产品之间的错位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此三者本质的异化。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在他看来,消费社会同样存在着异化问题,并且也是受到企业的生产逻辑支配的。同时,他又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消费社会的异化还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人与物都出现了符号化的倾向,成为一种非真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