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世界上很少有哪一种文化象古代印度文化那样,充满了对女性的尊崇和蔑视,在文学、戏剧、绘画、舞蹈以及古老的吠陀诗、宗教经典、《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乃至以法的形式出现的《摩奴法典》中对女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印度民族是宗教思想和宗教意识极其强烈的民族,其文化心态和文学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宗教性的,印度教尊奉的《吠陀》、《奥义书》和《薄迦梵歌》、《摩奴法典》等圣典,其本身即是印度民族文学体系中的精华所在;印度教信仰的三大主神为印度文学提供了恒定的主题;印度教的“三界”观念与印度文学创作中的空间模式密契吻合,印度教作为印度文化体系的思想核心,对印度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3.
从古代法律的角度看儒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王制》的法律原则,从《唐律疏议》到《大清律例》的一脉相承,说明在中国古代的儒者看来,它们的宗教礼仪,同时就是国家的法律制度;国家的法律制度,也是它们的宗教礼仪。这一点同古代印度教的《摩奴法论》、犹太教的《旧约》等宗教法典,以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具有影响力的法律著作体现的法律思想大体是一致的。因此,从古代法律的角度看,《王制》篇从一个侧面说明儒教和其他国家宗教的性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印度古代文化中的“阴性原则”,是一种母权时代的遗留物,其特点是:女神崇拜、尊敬妇女、性力迷信、以农业经济为物质基础。但是这种“阴性原则”在印度却是以否定的方式阐明的。古代印度文学形象地反映了历史上对妇女的尊崇与蔑视、歌颂与诅咒矛盾交织的状况。本文着重探讨两大史诗和《摩奴法典》如何反映了“阴性原则”的演变,并试图窥见这一演变过程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摩奴法典》与《古兰经》的共同之处包括 :它们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它们都体现了宗教和法律的融合 ,它们都具有双重强制性。这两部宗教法典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这主要表现在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法典的主要内容方面  相似文献   

6.
古代印度是一个宗教的国度,在古代印度社会价值体系中,对“超自然”追求的价值观占据着核心地位,其他的价值观都不过是其附属,是依照“超自然”的价值观来演绎或表象自己,世俗的价值观隐藏在宗教的光环之中。宗教的与世俗的价值观,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立的,但是在实质上却是兼容的。从《摩奴法论》可以看出,古代印度社会价值体系是一个充满了对立与矛盾的悖论。  相似文献   

7.
英国法随殖民统治移植到印度并与传统印度法在开放性与封闭性、殖民属地法与传统属人法等万面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英国殖民者主导下,通过曲解属人法,编纂属地法典,引用普通法原则等途径,英国法有效地融入到传统印度法文化的土壤中,并孕育形成了现代印度法。正是伴随着印度法文化的变革,西方的宪权观念扎根于印度社会,新型的民事、刑事法律体系及现代司法制度构建起来。这就奠定了印度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政治法律基础。这也是近现代印度法文化变革的一大成就,具有重大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摩奴法典》作为古印度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法典,规定了有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法律和规则,其中有关继承制度的规定更是别具特色。它既反映了种姓继承原则,也规定了嫡生子优先继承原则和长子优先继承原则。多种继承原则混为一体,充分反映了印度社会重等级、重家庭、重伦理的特征。
Abstract:
The Laws of Manu,as the most famous code in ancient Indian history,embraced various laws and rules related to social life,in which the succession system is of characteristics.It regulates the principles of succession according to the caste system,emphasizes the preference of the legitimate sons and the first-born son.The mixture of various principles of succession fully reveals that the ancient Indian society valued social classes,family and ethics.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期,《大清现行刑律》民事有效部分与以《清理不动产典当办法》为代表的一批单行法规构成了民事制定法的基础。《大清现行刑律》在本质上属于封建法典,与民国初期迅速发展的近代商品经济和社会民主思潮难以契合,需要加以改造和更新。为弥补法律规范的不足,民国初期司法机关以司法行政命令等形式颁行了部分单行法规,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大清现行刑律》的不足。民国初期民事制定法新旧并存的特点明显,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过渡性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近代欧洲反对封建与教会势力的启蒙运动对西方婚姻家庭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背景下颁布的《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具有较强的进步性和革命性,同时其在婚姻家庭方面的规定又明显带有封建妥协的色彩.这种矛盾的出现,根源来自婚姻家庭关系的特殊属性.可对我们现代的家庭立法提供启示与帮助.  相似文献   

11.
论人口素质与生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质量分为主观感受型生活质量和客观条件型生活质量,在生活质量概念中人口是生活质量的承担者,也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人口的素质与生活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人口素质主要体现为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它们从各方面影响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人口素质,为生活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九十年代专书词汇研究的进展,表现在题材范围扩大、内容的完备化、方法的科学化、价值的多元化四方面。专书词汇研究的不足表现在缺乏完善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专书词汇的研究应寄望于未来。  相似文献   

13.
彝学是认识彝族,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彝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彝学自然是中华学整体中的一个局部。彝学与中华学的关系就是局部与整体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并互相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针对现实社会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社会理想,两者虽然存在某些区别,但也存在很多相同或相通之处,正是这些相同或相通之处促进了儒、道两家相互吸收、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参与性教学的背景、内涵及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与性教学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积极地交往和互动,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的境界,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它的产生有特定的背景.与以灌输、记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旧教学体系相比,参与性教学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实施形式,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只有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才能得到圆满实现.  相似文献   

17.
终身教育的理念是 2 0世纪 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在构建终身教育理念的过程中 ,如何既倡导科学精神 (求真 ) ,又传承中华文化传统 (求善 ) ,追求完美的世界和完美的人格 (求美 ) ,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这正是终身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当前证据规则的立法已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但在认识上不统一,迫切需要从理论上予以解决.为了强化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需要对公共权力加以制约,保证司法公正;同时诉讼过程有客观规律可循,亦需制定规则以统一证据的运用,这就给证据规则的制定提供了理由和理论根据.而证据规则与自由心证原则相违背,因而证据规则的制定宜粗不宜细,以保障人权和保证适当的心证为限.  相似文献   

19.
于省吾先生认为形声字的起源,是从某些独体象形字已发展到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然后才逐渐分化为形符和声符相配合的形声字。并且这些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是界乎象形和形声两者之间,他称之为"独体形声",并举羌、姜、天、麋等字例。在"独体形声"说的启发下,作者对甲骨文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发现一批这样的字例,这类字构形比较特殊,将之称为"声符形化字",它们可以解释甲骨文形声字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20.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