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论网络交往对人的发展的二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交往已成为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效用和消极后果;网络交往的开放性与松散性对人的发展也具有二重效应;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人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受到伤害.因此,我们既要利用网络交往的优势和积极效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规范网络交往,引导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聊天来进行交流.网络聊天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使网络聊天语言具有了许多其它语言变体所没有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书写、词汇、句法、语篇等各个层面.本文运用会话分析理论从语篇的层面对网络聊天语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社会网络化的价值冲突及其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一时代有其特定的信息处理方式,网络时代信息处理方式的交互性、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虚拟性特征,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民主.分析了网络民主与工业时代形成的国家集权主义和世界霸权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之间的价值冲突.阐述了虚拟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困境:一方面是人在赛博空间中新的人生体验和自由拓展,另一方面是人沉迷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意义空虚.指出网络社会必须寻求虚拟现实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平衡,完善网络社会道德建设,实现网络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防范网络的时空延伸而意义萎缩.  相似文献   

4.
网络成瘾与其孤独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其孤独感之间的关系,采用Young网络成瘾量表(IAII)和Russell的UCLA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对274名大学生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在无网络成瘾大学生中,19.23%的人出现了严重孤独;在轻度网络成瘾大学生中,29.03%的人出现了严重孤独;在中度网络成瘾大学生中,70%的人出现了严重孤独.大学生的网络成瘾与其孤独感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r=0.46,P<0.01).特质孤独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网络聊天中英汉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新的交际形式--网络聊天.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利用情景型语码转换、隐喻型语码转换和标记理论,对网络聊天中出现的英汉语码转换的进行观察和分析,探寻出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法的价值具有社会性,这是因为法本身、人,以及人的需求具有社会性.因此,在研究法的价值时,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背景.网络社会是由信息革命推动而出现的社会空间,网络社会既依附于传统现实社会,又悬置于传统现实社会之外,法的价值在网络社会中与在传统现实社会中也有着不同.秩序作为法的基础价值在网络社会中经历了"工具论"向"空间论"的转变.自由是人对法的永恒价值追求,必须用法明确网络社会中新的自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自由的边界.作为法终极价值的公正应在网络社会和传统现实社会中予以统筹,使其成为两种社会共同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7.
网络自主学习效率的制约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网络自主性学习具有强大的网络平台和丰富的网络信息库资源的支持,但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主要不是取决于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而是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的强弱及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网络自主学习应在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越性的同时,着重培养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和协调好新的.人机关系",让物质的优越性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好地结合,使网络自主学习真正成为网络"自足"学习.  相似文献   

8.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信息新技术,构成了以虚拟性为特征的新的网络社会形态,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道德问题.正确理解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理解网络道德的基础,网络社会的利益冲突是网络道德的根源,虚与实的相接促进了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阐明了增长网络度分布概念.从网络质量控制角度直观地给出增长网络无标度的严密定义,明确网络中枢点的概念,体现无标度网络稳健而又脆弱的特点.指出Barabási和Albert等人对择优增长网络模型的分析不能体现网络中枢点的原因.考虑了节点吸引度的概率分布,提出Poisson增长择优连接网络(Poisson NPA模型),并且借助Γ分布的性质证明了Poisson NPA模型的无标度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人的重要生活领域.网络流行语以一种异军突起的方式占领网络,吸引大众的眼球.但由于内在的道德自律不够、外在伦理他律机制不健全等原因,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多重伦理困境.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观察这种现象的出现及演变,针对网络流行语面临的伦理困境,将分别从大众传媒、政府、个人等方面进行伦理救赎,从而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秩序.  相似文献   

11.
任何问题的研究 ,都离不开方法 ,而研究方法本身也同样需要被作为观察的客体 ,用理性的分析方法来加以研究 ;同时研究方法还应该包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模式 ,甚至允许非理性思维的存在———因为非理性并非是反理性 ,况且 ,纯粹的理性往往又是不够的。在我国的老龄化问题研究领域内 ,应该加强建立在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上的方法学的研究 ,以便较为合理地对以老龄问题为第一客体的研究方法进行鉴别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频发水旱灾害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渡性的地形、气候、水系造就了江淮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自然孕灾机率本身就很高。不合理的经济开发活动又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诱发和催化了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而围绕水利设施使用所产生的水事矛盾,又加剧了水旱灾害的频发和灾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3.
传统“廉耻”观包括公与私、廉与贪、荣与辱三方面内容,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吏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在现代法治社会的视角之下,重新辨析“廉耻”观,对于加强新时期公民的荣辱意识,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元时期中日绘画的传播与交流对两国绘画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日本从中国学得绘画艺术并进一步发展成为自己民族的绘画风格,而中国从中得到是经验和教训。"吸养和寻根"是中国绘画发展的最好途径,日本绘画发展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增强了我们勇往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关于父母子女、祖孙和兄弟姐妹关系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法典专家建议稿婚姻家庭部分中 ,有关父母子女、祖孙和兄弟姐妹关系一章在 2 0 0 1年婚姻法修正案的基础上 ,主要增加了反歧视原则、子女亲生否认、认领子女、强制认领、父母的亲权责任、禁止使用对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有害的惩罚手段 ,以及收养关系的有关规定。将收养法并入婚姻家庭法编 ,单立一章。祖孙和兄弟姐妹作为重要的家庭成员在父母子女关系一章里专立了一节 ,并增加了有关扶养制度的基本原则规定 ,统一“赡养”“抚养”“扶养”为“扶养” ;增加了扶养的程度、方式、争议处理办法的原则规定 ,弥补了我国婚姻法缺少系统的扶养制度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1995年以来,苏州社区建设和管理由点到面进行了试验和探索,这个探索过程从总趋势上反映了由物质服务层面向精神文化层面、再向组织体制层面不断发展、延伸和提升的过程.本文通过调查梳理,从城市社区的内涵与特点、结构与功能、地位与作用、管理的特点与途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管理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搞好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行的乡镇党政机构设置存在的弊病,采用分析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乡镇党政机构创新是对现行党政机构进行重组、重构,实现乡镇政府机构的系统整体性飞跃,进而提高乡镇政府的整体效能。乡镇党政机构模式创新实质上是党在乡镇的执政形式的创新,体现着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统一,体现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乡镇党政模式机构创新归根到底取决于党中央的决策和广大村民民主法治意识与行为的成熟。  相似文献   

18.
深入了解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状况,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面临形势进行分析,总结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利弊影响,旨在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按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要求,联系高等学校的实际,就加强纪检监察部门的自身建设,提出了必须强化八个方面的意识,全面提高高校纪检监察工作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对西南交通大学师生交流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师生交流状况总体良好,师生关系较为和谐,但存在交流“淡漠化”倾向和课堂主渠道交流效能低下、课后交流时间和机会太少、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交流和深度交流等问题。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的发展导致传统师生关系发生变化,教学模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生师比失衡与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量加重,有关教师考评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对此,应构建新型的交互型师生关系,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和提供条件保障,加强制度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增进师生有效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