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大众审美文化”笔谈大众审美文化是当今文化发展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热点。它是我们贯彻“两手抓”方针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大众审美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何正确对待大众审美文化中的问题?这里发表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大众审美文化“价值”问题张荣翼从我本意来说,我认为大众审美文化的价值往往是不高的,但当我这样认识的时候,我实际上是从与之相对的精英审美文化的眼光来看它的。大众审美文化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品位普遍不高是一个事实,但仅由此认识不能说明它的某些文化产品和时尚流...  相似文献   

3.
通过梳理“青春文学”发展现状与社会影响,探讨不同时期大众审美与文学建构的复杂景观。具体表现在传统中心的消解,即审美空间由乡村转移至都市,个人意识取代政治集体观,精英文化受到大众文化冲击;消费社会借助审美文化的包装来装点门面,逐步完成对审美文化的挪用与改造,文学创作日渐市场化、符号化;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新时期大众意识中较为突出的精神特征,化轻历史的沉重感,用戏谑的方式消解崇高来对抗消极。  相似文献   

4.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和图像技术的发展,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特定语境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审美文化现象——“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它正在模铸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存在着美学的二律背反:一方面美学化应该走出精英化和贵族化的窠臼而进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美学化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又使之进入了麻痹化,视觉的花样把戏不断使得视觉形象本身的意义日益衰竭转向平面化。因此,我们必须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加以整体性观照,深刻反思这一文化现象背后蕴涵的消费社会的全部矛盾。  相似文献   

5.
“超级女声”是湖南卫视主办的一档电视娱乐节目,由于主办方的精心策划、观众的广泛参与以及媒体的竭力炒作,“超级女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基于此,从顺应年轻一代崇尚快乐的文化娱乐追求;顺应大众的“中性化”审美趋势;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准确定位于大众视角等文化研究的角度,对“超级女声”的成功作一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在审美维度上的博弈发生在审美异化与审美拯救之间。在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抗衡中,大众文化突破一元,解构二元,为人的解放和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多元的审美视角;在权力话语与反权力的实践的博弈中,大众文化引领着普罗大众突破了具有着难解的清教主义情结的精英审美权力话语的藩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众审美实践;在“大众白痴”与“觉醒的酒神”的博弈中,大众文化赢得了其在主体性问题上的尊严,最终使沉醉的酒神得以觉醒,主体人格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7.
也论大众审美文化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审美文化既是社会文化进步的表征,又是社会总体审美文化得以长足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在探讨种种流行意见的同时,拟对大众审美文化作总体上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8.
呼唤失落的人文精神成复旺大众审美文化的繁荣,既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表现了大众审美意识的觉醒,应该说是好事。但是,当前我国的审美文化是倾斜的。一方面是追求感官愉悦的大众审美文化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却是追求精神价值的高雅艺术的严重萎缩。而且,当前...  相似文献   

9.
论大众文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大众”和“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特有的现象。大众文化和大众社会互为因果,互相支持,其共同的前提条件是现代社会的理性化及其体现──技术。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有本质区别,它其实是一种文化工业,商业原则取代艺术原则,市场要求代替了精神要求,使得大众文化注定是平庸与雷同的。大众固然制约大众文化的风格和内容,但却被它塑造和改造。在大众文化强大而又无所不在的影响下,大众丧失了自己的头脑和判断能力,成为纯粹被动的文化消费者。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垄断性权力,它正在侵入和剥夺人的私人生存空间。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一个困难但又是必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由于紧密配合社会现代性的历史进程,文学“大众化”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功利和审美纠结、精英和大众的身份矛盾以及文学主体性缺失的困境。这些困境是文学“大众化”不得不面对的现代性境遇。要想突破困境,需要社会为各个文化领域的自治发展提供条件,使文学获得充分的自律,也要依赖大众教育的普及和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其能够真正从精神上享受文学。  相似文献   

11.
“清”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雅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审美倾向,它孕育于儒、道哲学,经由魏晋玄学的培育而发展成熟,直接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玄学精神,广泛流行于中古品评人物、文学批评之中,并且最终在文学创作领域完成了包融哲思与审美的“清”境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庄子审美心理机制表现为一个由低到高的连续运动过程,它起始于审美主体以“虚静”为中心的审美心理准备,经过审美主体以“坐忘”为特征的精神追求,归于审美主体与“道”合一后以“若化”为表现的最高审美体验。庄子审美心理机制对中国文化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此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当今艺术的嬗变,论述了构成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旋律审美文化、高雅审美文化、大众通俗审美文化的各自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大众文化的飞速发展,审美文化向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当今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民族审美文化与少数民族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少数民族中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化现象。蒙古族的审美文化资源博大丰厚,它深系着蒙古民族的文化之根,同时兼具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质的双重性。对民族艺术“自足性”的辩证观点将有利于关于民族艺术未来的探索,既不能简单地实现“与世界接轨”,也不能单纯地在“保护”中“返璞归真”。民族艺术的出路在于批判地继承本民族的审美文化资源并以博大的胸襟吸收世界文化营养,创造具有新的民族个性和现代气派的民族艺术。  相似文献   

15.
以波德莱尔的抒情诗歌作为观察视角,本雅明把他关于大众“震惊体验”的描写当作19世纪的史实来看待,换言之,本雅明用这种体验方式来把握巴黎拱廊街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本雅明吸收了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观点,认为它是一种重复的创伤体验,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对“震惊体验”作出深刻的现代性批判。在本雅明看来,“震惊体验”无法给予个体丰富的审美意义,要从“震惊体验”中真正获得解放,必然要以大众“经验”作为启示,回归到具有连续性的大众“经验”之中。本雅明之所以采取“震惊体验”的方式来理解大众的现代都市生活特点,与他本人敏感细腻的批评风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告审美表现是“后现代”审美文化表现的一个范本。它功利性、非距离性、“物欲化”的审美活动,从根本上背离了一些审美经典理论的设定;它对世俗审美趣味的追逐与肯定,表现出对传统审美趣味挑战的态势;它运用现代技术批量生产的仿像图片是对传统崇尚个性与创造性审美表现的解构。广告诸如此类的审美活动,凸显出广告审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在我国生成的社会条件、具体语境、构成不同,形成了文化自身的多重性,因此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西方后现代文化的翻版,甚至完全有害的东西予以否定。它有艺术审美与生活的融合性,日常审美的丰富性,社会大众作为潜在的文化主力和文化资源广泛参与的社会性、大众化,并因其研究内容、方法的多元性、开放性、重经验的直接性、跨学科等特点,向传统美学提出了质疑。同时,当代审美文化又有过重的功利性、世俗性及形式化等形而下的感性趋势。为克服其感性趋势、物化倾向,应将其纳入我国整体文化建设的轨道,并在实践层面上,排除商业化、技术宰制的干扰,开展以完善人性、恢复人的尊严感为宗旨的社会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消费文化”对传统文艺学、美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面对社会转型特别是文化转型,“日常生活审美化”、“图像挤压文字”等诸多现象,引发了学界与大众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焦虑,从而呼唤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围绕“文化转型”、“生活审美化”、“文字与图像的紧张”等相关问题展开必要的言说与回应。  相似文献   

19.
大众审美文化的界定张法90年代的审美文化明显地不同于80年代,它的特色究竟是什么?通过93年一系列令人眼花乱的事件(《爱你没有商量》、《皇城根》宣传闹剧.王朔批判、《废都》批判的商业气息,港台歌星风靡大陆,摇滚乐与严肃音乐的演出变味,陕西作品群和布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生成与延展来自于感性审美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二元对抗。人性启蒙和感性解放的历史诉求都通过美学的知识形态得以充分表达,此种学术场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变革。美学被边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总体化国家领导策略的调整,另一方面则是知识分子公共启蒙的分化。面对市场伦理对大众文化的推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渗透以及文学审美实践的影响,大众审美文化以面向大众的姿态、平等多元的共存理念和审美意识形态的介入性视角给美学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契机,形成了从“终结”到“延续”的历时性叙事,“美学热”的精神理念与启蒙热情将持久地影响未来美学的发展。反思从“美学热”到审美文化的美学谱系,也存在“光晕丧失”和“主体困惑”等理论缺失,但也显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美学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