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朱熹深爱庐山,他写的庐山诗有80多首,或写庐山风貌,或咏庐山人文,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对研究庐山山水文化及书院文化均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每个时代都需要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审美风貌的文学作品.本文试图通过探寻冰心小诗的创作缘起、创作趣味以及创作原则,揭示其小诗独特的审美风貌,从而论述小诗流行以及衰落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
每个时代都需要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审美风貌的文学作品.本文试图通过探寻冰心小诗的创作缘起、创作趣味以及创作原则,揭示其小诗独特的审美风貌,从而论述小诗流行以及衰落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4.
东晋以来,庐山逐渐成为文化昌盛之地。六朝庐山诗至今保存有20余首,这些诗歌的主题是佛学、神仙、隐逸三方面。慧远等人的庐山诗阐发了佛理的感悟,已有出色的山水景物描写;湛方生、鲍照等人的庐山诗有着神仙色彩,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陶渊明的诗歌展现了隐者的愉悦。六朝时期庐山主要是遁世诗风,又受到玄学影响。诗人们也刻意营造庐山与世独立的品格。  相似文献   

5.
庐山山水诗的生成与中国山水诗的滥觞同步,是中国山水诗初期作品的重要代表;庐山山水诗的发展史与中国山水诗同构,是中国山水诗长卷的一个缩影,代表着中国山水诗发展的基本态势;庐山山水诗的艺术成就,鲜明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山水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日甲午战争是黄人政治思想与诗风艺格转变的重要分水岭.他擅文工诗,诗才多样,着力批判腐朽的社会现实,弘扬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不朽精神,表现了时代的呼声和主旋律,其爱国诗歌的主导风格与审美风貌由传统走向近代,风神昂扬蹈厉,终以打碎旧制度与创造新世界的民主革命气慨,展示了历史的巨变.  相似文献   

7.
最早题咏庐山的诗是哪首诗,其作者又是谁?这是一个有异议的问题。《豫章诗话》中说,“庐山古石刻,有远公庐山诗”,“此诗为庐山有题咏之始。”这里所说的“远公庐山诗”,即名僧释慧远的《游庐山》一诗(一作《东林杂诗》:崇岩吐清气,幽峋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运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光安足辟?流心叩百扁,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翻。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这首诗写诗人游庐山,主要写庐山的崇岩幽帕,气清声和,怀灵抱异;独自神游其间,随着山环水转信步而行,“运然忘所适”,完全被山…  相似文献   

8.
庐山别墅,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美学特征而言都是庐山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庐山别墅的美学价值是从实用价值逐渐发展而来,并最终形成了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庐山别墅的美学意蕴体现在其形式中所蕴含的历史记忆,以及形式中所体现出的当代审美观念的追求.从美学观点来看,只有到了当代,庐山别墅的形式与内容才真正实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甘肃文化的历史长河里,明代的李梦阳是惟一一位处于当时文坛领袖地位的著名陇籍作家,在他创作的千余首诗歌中,有8首诗是描写故乡庆阳的.这组咏陇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比较集中的反映了李梦阳的思想风貌与艺术追求,不仅在李梦阳的创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而且也为甘肃文学史、庆阳文学史增添了精彩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唐宋之交,中原多故而江南相对安定,在半个多世纪里,先后有二十几位诗人聚居庐山,他们奉贾岛为宗,创作上又各具特色,体现了诗歌由晚唐向宋初的过渡。本文考稽了两个诗人群的事迹,描述了他们的创作风貌,并揭示了他们之间的承传关系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诗僧题咏庐山的诗歌作品是庐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现将二十一位宋代诗僧吟咏庐山的四十五首禅诗予以揭示,并作简要的考证说明,补充《庐山历代诗词全集》的缺漏,供读者采择。  相似文献   

12.
敦煌文献中的《庐山远公话》和《叶净能诗》,是两篇宗教文学话本.它们都是佛教徒或道教徒利用民间说话艺术形式进行宗教宣传、神话宗教人物的宣传作品.《庐山远公话》叙东晋名僧惠远的故事,但除了惠远家住雁门、庐山出家的基本框架外,其他绝大部分情节、特别是其主干情节如白庄劫寺、远公为奴、远公与道安论议等都是作者虚构的.这种虚构在正统僧人看来是"诳",但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却是非常必要的,是文学的自觉.《叶净能诗》则把初唐至盛唐百余年间的明崇俨、申天师、叶法善、罗公远等著名道士的奇闻轶事都"捏合"在道士叶净能的身上,集中表现他的奇术异能.该话本有些情节写得饶有风趣,宣传教化及娱心两相兼顾.  相似文献   

13.
韩愈、孟郊诗歌都以险怪著称,然"韩孟"的佛道诗各有独特的艺术风貌韩诗尚"俗"和"实",孟诗则尚"雅"和"虚".这种迥异的艺术风貌与"韩孟"各自的宗教观、审美情趣以及表现技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元初庐山东林寺僧人释道惠《庐山外集》元刻本及日本翻刻本的版本情况;复又细读诗作,钩稽相关文献史料,从道惠的人生踪迹与困境、交游圈与功名心、庐山印象与归隐心境、诗观与诗风等四个方面,较为细致地探讨了道惠游移于"尘中梦"与"物外心"之间的人生轨迹、诗歌艺术特质及其宋元诗歌史意义诸问题。  相似文献   

15.
庐山不仅是一座地理概念的大山,它也高在典籍中,高在中国历史上。历史的庐山,政治的庐山,宗教的庐山,文学的庐山,建筑的庐山,名人的庐山,在岁月的沧桑里依然光彩照人。那曾经烛照过几千年时光隧道的庐山也依然在湿润朦胧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当年的苏轼,曾经为“不识庐山真面目”作出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今天,一个从小居住在庐山脚下、一如庐山的婉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清代进入了总结期.从清诗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可划分四个时期,不同时期诗歌具有不同的内容意旨与艺术风貌,并产生不同的诗歌流派与各具有特色的大家名家.而从逻辑的角度看,清诗与历代诗歌相比最重要的特点是题材意旨的丰富与艺术的多元生新,皆非唐宋元明诗可比拟,可以说达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极致.清诗确实是中国古典诗歌光辉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庐山没有专业研究队伍。要依靠对历史、对文化、对旅游、对宗教等有兴趣的同志,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研究。庐山和九江地区的同志最大的有利条件是:了解庐山,熟悉庐山,便于调查研究。希望大家多采访口碑资料,这是庐山、九江同志的优势,应该发挥.为了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需要开展协作,由水平高的同志牵头,组织力量对某  相似文献   

18.
王梵志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里一个特异的存在.诗人(们)在游唱中见景生情,寓目即诵,为着教化人心的需要,完全采用俚语入诗.它以口耳相传为传播手段,以下层民众为唱诵教导对象.因此,它既非传统的文人诗,也与民歌有异.它这种独具风貌的边缘性主要是佛教文化催生的,它是从佛教文化土壤里长出来的异葩.  相似文献   

19.
"庐山恋":旅行、景观与电影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片<庐山恋>的文本及其影院放映实践是中国现代电影史的特殊个案.影片文本经由叙事中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呈现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文化与意识形态变迁相关,其在特定影院的放映历史也关涉到中国影院史的若干问题.在这一个案中,文化研究者可探究自然景观、现代旅行、<庐山恋>影片及其影院放映活动之间的文化关联.  相似文献   

20.
《老友》2013,(8):72
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江西省九江市南部,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湖滨。庐山最高海拔1474米,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险峻与柔丽相济,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拥有众多风景名胜,历史古迹和人文遗存,是中国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