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15世纪至工业革命三百年间,英国乡村工业的发展非常引人注目,而同一时期英国城市的发展却比较曲折。在英国近代早期,这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非彼此孤立的现象。乡村工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却有对城市较大依附性,城市工业向乡村转移是它摆脱封建束缚的表现。乡村工业发展的同时,城市内部经济结构也在发生质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完成后,城市仍在社会发展中居主导地位。乡村工业发展的结果,使许多村镇也日益城市化,这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前工业时期,英国乡村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赖以发生的工业基础,而中小城镇的崛起就是其作用的突出表现。中小城镇在联系和沟通乡村经济生活和城市经济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英国乡村工业发达的北部和西部之所以成为工业革命"摇篮"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传统社会中的城乡关系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一种新型关系。乡村在以农业资源支持城市发展的同时,城市也在以不同的方式促成了乡村的变迁。高阳织布业依靠天津提供的技术和棉纱,实现了“技术革命”和“原料革命”,依靠天津提供的市场与金融服务构建起产销体系,而得以兴盛和发展。这表明良性互动的城乡关系以及城乡间产业结构的重塑是乡村工业变迁的动力所在。从城乡关系变动的角度思考近代乡村工业的变迁,探索其内在逻辑,对当今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英国城市实现了自身经济的调整,不仅摆脱了城市危机和乡村工业的冲击,进一步发展了商品经济,而且实现了经济的整合,在16世纪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市场,为英国最快、最顺利地完成社会转型,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5.
从社区内部体系的视角剖视近代江南乡村发展缓滞的历史症结,发现在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下,乡土工业层次低下,农业对城市工业的贡献十分有限,小农意识浓厚;近代城市在推动乡村转型的同时,也为低层次的乡土工业提供了残存空间,损蚀了乡村人才,助长了乡村恶习;传统势力群集的乡镇,市场发展畸形,封建文化深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二重性:对立与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关系问题是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课题,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究,有益于从广角度和深层次揭示社会经济的变迁态势。近代以来,以对外开埠通商和新式工业在城市兴起、发展为契机,传统城乡关系开始转型,旧式城乡“无差别的统一”关系日益明显地向“对立统一”关系转变,城乡间既对立又统一的二重性关系成为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一方面。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有效地增强了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城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半殖民、半封建的畸形社会经济结构,又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性拉动作用。城市的发展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其对乡村剥削与掠夺的基础之上的,致使两者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并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城乡联系不断加强,矛盾也随之加剧.城市攫取着乡村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却对农村的助推乏力.到20世纪前期,城乡关系失衡,一边是现代化程度日益增强的大城市,另一边是贫困落后的广大乡村.乡村在与城市的产品交易中地位下降,租税负担沉重,资金、青壮劳动力、社会精英纷纷流向城市,社会话语权渐失,乡村处于弱势地位,在江苏地区表现明显.这成为当时乡村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结构性紧张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乡村工业迅速崛起。我国近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要靠乡村工业的发展所支撑,乡村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乡村工业从其发展开始就试图营造一个独立于城市工业体系之外的第-工业体系,造成了非分工基础上的城市工业与乡村工业的高度相似。这种高度相似导致竞争过度,限制了技术进步和城市工业与乡村工业的发展,阻碍了产业高级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并增加了改革的难度。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城市工业和乡村工业相似性的存在,并论述了产生这种不合理相似性的原因和对经济运行带来的不良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了消除城市工业与乡村工业这种不合理相似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中国近代城市近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外来人口的流民性质。由于战乱、灾荒及乡村破产等原因,大量乡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迁移,到城市谋生;又由于城市的外来输入型的近代化发展道路先天的与乡村发展脱节,使城市近代化与乡村人口外流过程之间的关系失衡。一方面,大量乡村人口流入为城市近代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劳动力,改变着城市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大规模外来的流民使城市就业困难加剧,失业、贫困、住房及供应品的紧张造成了近代城市社会问题丛生,城市社会秩序的平衡和稳定被破坏,给城市近代化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英国城市建设的举措和得失值得后来者研究总结.由于私有制的制约,英国城市发展呈现出盲目、自发的特色城市建设无规划、无秩序;住房拥挤;卫生状况差,环境恶劣.为此,英国在19世纪展开了对工业城市的环境改造运动.其一,通过旧城改造和建筑规范,以及立法对私人建筑的质量、空间和卫生设施的详尽规定,造就了现代英国风格的建筑模式;其二,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市营",初步改变了新兴工业城市中基础设施滞后、与工商业发展不协调的状况,改变了工业城市"丑陋"的外观,赋予其现代城市的形貌.其三,城市建设还对旧式的市政机关提出挑战,促使近代城市当局的成形,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婚姻稳定,社会也相对稳定,但在社会发生历史性变化时,离婚有时反倒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近代中国社会就是剧烈变动的历史时期,而中国近代城市更是集中代表了这种社会变动的发展方向。但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是绝对不平衡的,所以不同城市的离婚状况和其原因是有明显且重要的差异的,然而我们却可以从这种有序的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的差异中,体会到中国近代城市的有序发展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本文重点考察了上海、广州、天津、北平和成都几个近代中国重要城市的离婚状况及其差异,并以上海为例试图解释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以此,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感受近代中国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家庭和婚姻在形成与内容上都或多或少要发生的朝着更加文明方向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乡村是社会重心,城市并不发达,但在近代转型过程中,资源不断从乡村流向城市:城市呈现繁荣,成为社会中心;乡村日益衰败,表现为空心化。当前乡村空心化就是这一历史转型的症状,而治理失范又使更多资源溢出乡村,加剧空心化。因此,缓解当前乡村空心化在于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社会转型及乡村治理的规范化。如此,治理乡村社会空心化的具体措施才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乡村工业化与城镇(市)化协调城乡发展的模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一般经验有:城乡互动发展、以小城镇为主体和乡镇企业的集聚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些经验对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启示是:以乡村城镇化推进西部城乡一体化、以城镇的城市化加快西部城乡一体化、以乡村工业化推进西部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晚清社会处在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这一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传统乡村向城市变迁的过程.但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力量不是近代工商业资产阶级,而是介于"官民"之间的绅士阶层,他们从乡居到城居的转变可以印证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农业时代中国城市的一个重要发展规律为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规律 ,之所以会形成此一发展规律 ,主要与中国城市的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以国家政治为内核的聚集效应起着关键的作用 ,同时也是为农业社会经济形态所决定。近代以来进入工业时代 ,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规律虽然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但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增长规律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一个主要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以来 ,以现代工业、商业、金融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日渐上升 ,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 ,城市成为国家经济和地区的经济中心 ,产生了巨大的聚集效应。但经济中心的形成不是人为的 ,而是需要具备相当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一、近代中英两国的城市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近代历史上的中英两国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所不同的是英国实现了城市化,中国城市发展表现为双重性畸形发展,没有实现城市化。近代英国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是工业革命后的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17.
近代汉口开埠通商之后,出现了一批了新兴商业资本,到清末民初达到其发展的顶峰。就是在这一黄金时期,商业资本主导了汉口城市经济社会。与西欧近代早期商业资本相比,近代汉口商业资本也有着多元投资、投机与创新等诸多特性,这些特性间接或直接地推动了近代经济转型。最后,纵观中国近代商业资本史得出:商业资本是工业资本的前驱,前者在近代经济转型中曾有过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00—1930年芜湖对外贸易实际值一直增长,直到1931年后才开始急剧下滑。在这一过程中,芜湖及安徽其他主要城市的商业过度繁荣,导致工业投资过低,产业结构严重失调,近代工业化进程迟滞,在全国处于末流。1930年代,芜湖随着商业尤其是米业的衰败而衰败。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但芜湖及安徽经济的发展却违背了这一原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期,但芜湖及安徽其他主要城市的近代工业化却因商业的过度发展,仍然扮演着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的角色,未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近代工业,走向衰落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9.
1900—1930年芜湖对外贸易实际值一直增长,直到1931年后才开始急剧下滑。在这一过程中,芜湖及安徽其他主要城市的商业过度繁荣,导致工业投资过低,产业结构严重失调,近代工业化进程迟滞,在全国处于末流。20世纪30年代,芜湖随着商业尤其是米业的衰败而衰败。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但芜湖及安徽经济的发展却违背了这一原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年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期,但芜湖及安徽其他主要城市的近代工业化却因商业的过度发展,始终扮演着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的角色,未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近代工业,走向衰落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东北城市近代化运动与区域城市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近代化是城市由简单的商品经济社会向复杂的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过程中 ,仅仅依靠外力刺激和城市自身经济、文化的渐进发展而达到逐步过渡通常是不行的 ,往往还需要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改革运动。通过启动社会各阶层民众参与城市的近代化 ,形成官与民之间、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双向互动 ,以此加快社会转型的速度 ,才能最终完成近代化的目标。以赵尔巽、张作霖等人为核心的清末民初东北地方当局领导的区域城市近代化运动正是这样一种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动员和社会变革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