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翻译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方法.从目的论理论出发探讨<孔乙己>一文中文化因素的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可以认为异化与归化并不矛盾,它们是在目的论理论的指导下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应该并存并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2.
翻译种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方法:归化(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和异化(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本文分析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文本类型,译语读者的期待以及翻译的目的,两种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翻译中,归化和异化将永远同时并存,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3.
从翻译目的看异化翻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忠实翻译可采用归化翻译手法,亦可采用异化翻译手法.中国一千多年的翻译史证明归化翻译始终在中国占着上风.但社会在发展进步,译者要在全球一体化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里忠实地翻译外来知识,就必须在坚持归化翻译的同时注重异化翻译.因为异化翻译不但能正确表达原语作者的思想与写作风格,还能给译语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丰富译语的语言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归化易于译语读者接受、理解 ,而翻译的异化则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 ,归化与异化之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但异化的优点却是更符合全球文化交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侧重把源语变成地道的目的语,异化侧重突出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它们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在汉语与越南语互译中使用不同的喻体以及翻译影视作品台词时,可以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为主;而以汉译越为例,在翻译蕴含中国文化特色、宗教文化色彩或体现中国时政的内容时,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在现实的翻译中,更多的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相互补充。因此,译员要把握好中越两国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特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融会点",才能把原文翻译得通俗易懂、贴切和形象。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分析海明威著名短篇小说<雨中的猫>曹庸译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对比归化、异化和移植三种翻译策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归化策略能够减少读者的阅读负担,但不利于原文文化内涵的传达;异化策略可使译文保持原文的异域色彩,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移植策略能够同时兼顾原文文化内涵的传达和读者阅读译文的便利.作者还对部分译例进行了重译尝试.  相似文献   

7.
文学名著在我国被反复重译,每个时期的译本透露当时的语言、出版、文学风尚、读者要求和总的社会文化情况。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展示了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众所周知,译者并非处在一种理想化情形下,而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中翻译。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说,翻译界一般存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alienation)与"归化"(adaptation)。通过对比研究分别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两部《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可以揭示译者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下主要倾向于哪种翻译策略,"归化"还是"异化";及随着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异化"的翻译策略是否最终会占上风。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取向对翻译策略的制约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语码转换,也是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涉及翻译的文化取向和翻译策略问题,即翻译是以译语文化为主,还是以源语文化为主,或者说,是以归化策略为主,还是以异化策略为主.不同的翻译取向和翻译策略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跨文化的信息交流,在处理文化因素时,译者可以通过两种策略,即归化(adaptation)和异化(for- eignization),对意义真空进行翻译补偿。归化是以译语文化为归宿,用译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代源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语气词的使用在汉语中比较常见,其本身并无什么实际的词义。由于英语中某些语气词的缺失,汉语语气词的英译尽可能通过归化的策略来体现。本文论述了如何用归化策略英译汉语语气词的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冲突给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本文陈述了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二者是解决源语文化与异语文化的冲突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并突出了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解决文化冲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翻译实质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分为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评述了两位译者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方面所采取的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及由此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和在目的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本文的研究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源语文化特色和传播源语文化遗产方面显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世界的发展已呈现出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现代化的特征,在文化领域更是呈现出融会贯通的趋势。文化融合中出现的语言文化异化现象和最近翻译界出现的异化翻译趋向表明,异化策略应是全球化时代文学翻译的基本策略。而这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就是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域语言形式,以及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同时,异化译法要注意限度,讲究分寸,并借助归化法。  相似文献   

13.
语际翻译与文化翻译——兼论中国传统典籍翻译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际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深谙的语和原语两种文化的译者,才能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原语的文化意蕴。就中国传统典籍的对外翻译而言,只有交互使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方法,更多地保留中国文化的色彩,才能使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理论以文本的语言分析为切入点,从文本的互文关系挖掘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内涵。因此,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具备丰富的互文知识,特别是文化互文知识,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才能确保译文质量。由于归化和异化立足于文化语境之下,二者的结合既可以使译文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又能将源语文化成功地移植到译入语之中。  相似文献   

15.
马克·吐温的经典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出版以来,重译译本层出不穷,众多的译本体现了译家迥异的翻译风格。由于儿童文学的特质,翻译技巧就有了归化与异化的主次优劣之分。由于原作者极其富有创见性地采用口语与方言,几个获得广泛肯定的全译本在宏观处理上各有所长,在微观处理上也各有所短。  相似文献   

16.
在翻译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面对两种语言中文化意象的错位。语用移情最终决定着原语意义与原语文化意象两者之间的取舍:译者要么站在原语和原作者的立场,保留原语中的文化意象,要么站在译入语和译入语读者的立场,用译入语的文化意象取代原语的文化意象,或舍弃原语文化意象,只译出原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文化记录的语言符号,具有丰富的寓意,是各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和结晶。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和传递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彰式。译者在文化意象的移植过程中,应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以异化策略为主,必要时适度变通,从而将汉文化意蕴深长的文化意象元素展现给译语的读者,将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  相似文献   

18.
意象作为中国典籍作品中一项重要的文化元素,广泛存在于古诗词中,而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却给典籍翻译带来不少的障碍。在对《楚辞》中的41对方位文化意象进行考察时发现,译者在处理方位文化意象时,在灵活使用多种翻译策略的同时,更倾向于使用同化策略以避免文化意象的亏损和缺失。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中方位文化意象的对比分析发现,汉语文化圈和英语文化圈对方位文化意象的共同理解,是使用同化策略并最大程度避免方位文化意象在译语中亏损和缺失现象的基础。笔者建议:不同文化圈对方位文化意象没有共同认知的情况下,译者使用"异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要尽可能避免使用淡化策略以避免方位文化意象的空缺和迷失。  相似文献   

19.
汉、英文化之间存在空缺是很多译者苦苦思索的问题。后殖民杂合理论主张颠覆和反抗西方文化霸权,在译文中多保留原语的异质文化成分,这对粗俗语的翻译有切实的指导作用。粗俗语的翻译无论在语言文化上还是在翻译策略上,其杂合都是必然而必要的。《水浒传》赛译本和沙译本中粗俗语的翻译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合。在全球化的今天,粗俗语的翻译应当根据其文化空缺程度的不同,在借助归化策略清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更多的异化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平等交流,保持文化差异性和混杂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20.
归化法和异化法是时文翻译中常见的手段,词汇杂合现象非常突出。汉语时文具有较明显的自身语言和文化特点,翻译时,一般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以宣扬中国政治和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