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目的论和信达雅看中西译论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达雅和目的论是世界翻译史上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在分析两种理论异同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讨论了中西译论的发展轨迹。中国翻译理论始终没有跳出信达雅的藩篱,而西方翻译理论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核心理论目的论的基础上引进了语言学、信息论、符号学、文化人类学、交际功能学、接受美学等学科成果,朝着科学性、新颖性、严谨性和理论概括性的方向发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译论的核心理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视角。本文在目的论的框架内,根据酒店对外推介材料翻译的要求和目的,运用Nord的翻译失误分析模式着重剖析酒店对外推介材料英译中语用类、文化类和语言类的翻译失误,并指出这些失误主要是由于译者缺少跨文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到酒店对外推介英译的目的,未做到以目标语和目标受众为导向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从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杨宪益夫妇合译的《红楼梦》中习语的翻译。首先介绍了目的论的相关理论,指出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接着从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杨氏夫妇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了目的论的精髓。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阐述了杨译本中是如何通过多样的翻译方法,保留了中文习语的特色。杨氏夫妇对《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处理,体现了其旨在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特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变译是从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翻译方法,变译研究是时代的需求、译论发展的继续。本文介绍了变译理论的研究现状,把它和目的论进行比较,并总结了变译理论的研究意义,从而使这种较新的翻译理论对现阶段的翻译活动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翻译目的论——松开译者脚下之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目的论是西方翻译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当代翻译界引起巨大反响。本文分析了目的论提出的理论渊源,描述了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详细介绍了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文章指出,目的论的提出,在翻译理论研究、译者翻译策略选择、译员培训及如何评价译文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由于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学术界对其翻译评判标准莫衷一是。本文选取德译中和中译德作品各一部,从功能翻译学的目的论角度,采用文本对比的方法,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论作为对传统翻译理论的突破,为影视字幕翻译开辟了新视角.文章以影片<黑客帝国I>汉译字幕中的实际译例说明:基于目的论,字幕翻译需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译者应以翻译目的为指引,从观众角度出发,根据影视字幕特点等各方面因素,最终决定合适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就王东风先生<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一文中的几个观点提出商榷,指出中国译学只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对待西方译学应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翻译理论必须与翻译实践相结合;中国翻译学的特色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文章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分析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对《红楼梦》章回目录英译(以下称杨译,霍译)的不同之处,进而探析两译本预期达到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0.
自本世纪初以降,中国译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奈达翻译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观,而结构主义语言学具有静止性、封闭性以及自足性等缺点,这样,奈达翻译 理论也具有结构主义语言学所带来的种种缺陷,在当下的译学研究中已经过时。然而,通过研究发现:奈达的语言观与结构主义语言观有着许多根本性的不同,不属于结构主义语 言学;此外,奈达的翻译理论与结构主义翻译观也有着很多根本性的差异。职是之故,我们认为奈达翻译理论不属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观。最后指出,对于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的认知,不能平面化,而应立体化,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综合关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论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Vermeer和Nord等人的目的论翻译观通过对翻译参与者和文本意图性的分析和解释 ,有力地说明了原文与译文差异的原因。在此视角内 ,通过比较和描写 ,可以归纳出中国古诗中的意象意图性在英译中大致可以采取“变译式”翻译和“不变式”翻译两种策略。古诗意象的翻译需要译者较强的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当前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现状,针对译名中很常见的变译,指出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广告艺术,电影片名就是影片的广告和商标;运用德国功能派提出的"目的论"为广告翻译中的变译提供理论支持,从中英电影片名语言的不同特点和中西文化的差异两个方面探讨了变译产生的原因,并辅以实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3.
汉语公示语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词义模糊、修辞模糊和文化模糊三个层面。弗米尔的目的论突出了目的语读者的地位以及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在目的论指导下,依据"让目的语读者明晰公示语交际目的"的原则,针对不同层面的汉语公示语的模糊性,可以采用保留模糊、增补信息变模糊为清晰、改译、略译及零翻译等翻译策略。通过问卷调查,这些翻译策略的可行性得到了证实,同时也验证了目的论对公示语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翻译目的论的有关原理和信息论中冗余信息这一概念,并结合译例,分析与讨论经贸外宣资料英译中的冗余信息处理方法,指出为了取得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译者有必要在译前根据发起人所设定的翻译目的处理原语文本中冗余信息,不仅如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应该根据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再次增减冗余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较之普通文本翻译有它自己的特点,从而也对字幕翻译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文章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了美剧Joey字幕的若干翻译,指出其中优劣,并作了适量修正。  相似文献   

16.
化妆品品名翻译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与推广。从目的论角度出发,探讨中外化妆品品名的语言特点,并且分析成功化妆品品名的翻译策略以及典型翻译失误案例,指出了目的论是指导化妆品品名翻译的有效理论。  相似文献   

17.
张柏然以西方翻译理论为参照,探析中国翻译理论的民族特点。他的比较译学研究主要围绕追溯中西译学根源、梳理译学现代发展、打造中国特色译学理论三个方面展开,旨在通过辩证地吸收西方译学研究成果,实现中国翻译理论现代化,为构建普遍翻译学作出贡献。张柏然在构建中国译学的理据探索和论证中,体现出少有的开创性、前瞻性和世界性。他的比较译学理论始终把握和放眼中西译学理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强调古今参照,中西融通,不仅打造“民族特色”,更为普通翻译学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汪榕培教授在丰富的译学实践中提炼出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译学思想的发展。在翻译实践中,汪榕培一贯坚持自己的“传神达意”的译诗宗旨。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为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9.
诺德的功能主义翻译教学模式是“翻译目的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一种“面向过程”、“面向功能”的翻译教学模式,体现了当代译学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将翻译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全面引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强调翻译教学中目的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和变译理论都从理想中的翻译走向了现实中的翻译,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对翻译本质的再思考;对原文的重新定位;对忠实对等观的质疑;对译者和接受者的重视;对翻译目的的强调;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的多元化。不过,二者的理论来源同中有异;在研究态度和研究侧重点上存在着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