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转变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执政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就执政方式进行了不懈探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不断深化。一、实现由人治型执政方式向法治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民主执政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执政目标和执政方式的新的认识和实践.民主执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3.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重大创新,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体现了平等、人权、秩序、效益的价值。依法执政是政治宣言,更是一种体现现代政治文明的施政原则与行为规范。执政党不仅要转变执政理念,增强依法执政意识,而且要把执政程序法制化,追究执政过程中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实现依法执政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及其对执政党的相关能力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深层理念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深刻变化,如何协调社会利益,整合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尽可能地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加以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代政治生活的主题.阶层的和谐是社会和谐总范畴的当然主旨内容,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党的执政理念已经从"在阶级对抗中找同盟"转变到"在阶层和谐中求共赢".实现阶层的和谐,是对共产党执政合法性与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树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执政理念,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提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执政能力;要加强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建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执政机制;以增强各级组织的执政能力为根本;行为方式转变为必要条件;制度机制的调整为重要保证;化解协调矛盾为切入途径。  相似文献   

7.
把高校工会建成和谐之家是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固本强基的重要任务。文章试图以政治认同的理念,论述了如何做好工会工作,构建和谐之家,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党在基层有效执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有效执政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而社会转型过程中党在基层执政转型的滞后造成了党在基层执政的缺失,影响了党在基层的有效执政。基于这样一种逻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执政党针对党在基层执政存在的缺失及其原因,实现党的基层执政转型,通过有效执政促进社会的有效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型与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对其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与理论总结,决定着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发展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第一次全面转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维由“夺权与革命”向“执政与建设”转变。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则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再一次升华。这既是对中国现实的回应,也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与正确处理干群矛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群矛盾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焦点问题。干群矛盾在农村、城镇、企业、机关等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总的呈现出表面化、复杂化、群体化、激烈化和危险化的趋势。解决干群矛盾,要着重实现执政行为和执政理念的统一与和谐,干部阶层和群众之间利益分配的和谐,行政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和谐是善治追求的目标。和谐思想指导下的和谐治道在中国形成,以和谐思想为主要内涵的和谐治道是以和谐为治理目标的新治理,将为治理理论开创新的典范,将开拓人类社会治理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内政外交上提出的两大战略目标和任务,反映了中国对自身社会问题与世界全球问题的全新治理思路和构想.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命题的延伸和升华,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论和实践将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在走向权利的时代,现代乡村治理应当以人权作为价值基准,以人权保障来化解乡村治理危机,并以此推进乡村治理的良性发展,促使乡村和谐秩序形成,促进乡村社会文明发展,进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目标之下的政府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统治到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是当代政府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追求社会和谐与善治,始终是我国治理变革的基本目标与价值。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几轮机构改革,目的都是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惠及民众。然而,由于对“主体替代”模式的过度依赖,使治理的目标与路径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导致我国政府治理中出现诸多不和谐因素。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确立多中心治理理念,注重治理结构的均衡;必须完善公民参与机制,提高社会自主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法治是实现社会和谐治理的最基本保障,更是实现社会和谐治理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手段.当前我国在法治建设上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治理的实现,因而必须采取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培育民众的法治观念、,完善社会监督等途径,促进社会的和谐治理.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继续着理论借鉴和移植的步伐。哪些理论值得并且适于借鉴?需要通过哪些途径进行移植?这些都是在制度移植的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文章选取治理理论与民间组织分别作为理论借鉴的对象与载体,探寻治理理论与民间组织的内在价值,并从中挖掘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通融的逻辑与价值,从而为以民间组织为载体的理论移植提供合法性解释,指明可行的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多中心治理理论已成为有关政府改革的一个全球性话题。全球化推动社会政治过程的模式正从统治走向治理,多中心治理成为理解和解释当代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诸多现象的重要工具,但其也有内在缺陷。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的战略任务,治理理论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只有在中国化的基础上,适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才能对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模式的形成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哲学和谐辩证法思维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和谐辩证法的整体性思维特征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推进整体发展的模式;和谐辩证法的主体反思性思维要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谐辩证法的辩证性思维指出和谐社会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吏道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概念,其本质是吏道观念系统对吏治实践规则的决定,是为政观念之主观见于为政实践之客观的认知与行为范式,是由一定的政治观念系统所决定的政治行为规范。传统吏道的内涵可从自然起源、历史演化与社会认同三个方面寻求依据。传统吏道包括“散点织锦”与“纵深分布”双层结构;吏道的具体运行轨迹主要有二:一是由表及里,二是由内而外。传统吏道具有四大特征: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对立统一,平民化与精英化的对立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对立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吏道的内涵决定了吏道的结构、运行与特点,是吏道的核心。中国传统吏道对于现实社会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和践行目标,而和谐社会的构建植根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重要动力和根本基石。实施公平正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