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梅齐合璧”与中国戏曲的技艺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如山一生致力于京剧舞台表演的舞蹈化实践与研究,这种舞蹈化在他与梅兰芳的合作中获得巨大成功,并于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把他们的合作及其成功的现象称为"梅齐合璧".这种合作以技艺化为重要的美学特征,它强化了戏曲的通俗化特征,但同时则以人文价值关注的弱化为代价.当中国观众对戏曲中的舞蹈化已经不再感到新鲜的时候,在西方文艺完成对写实主义的超越,实现艺术转型之后,中国戏曲的舞蹈化的世界效应便一落千丈.  相似文献   

2.
齐如山在近代京剧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应被忽视,而经由他改造之后的梅兰芳京剧艺术的美学本质更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遭到鲁迅辛辣讽刺的梅兰芳艺术在西方世界受到普遍赞美,这使国人从此因自豪而无法看清梅兰芳艺术的本质,也因此无法深入地评估齐如山戏曲实践的得失。齐如山的戏曲实践主要是为皮黄戏设计舞蹈和服装。为了给他的“戏曲舞蹈化”实践寻求存在的合理性,齐如山引用了大量汉魏以来的舞蹈文献,但其实他的舞蹈设计的灵感主要来自他对皮黄戏舞台的熟悉。由于舞蹈化的程式动作占据了剧作的主体,梅兰芳艺术成了一种追求形式美的艺术,人文关怀的主题也就被淡化了。  相似文献   

3.
自大型原创舞剧《粉墨春秋》首演以来,得到业内外人士和观众的广泛好评.《粉墨春秋》的演出与制作以创新为主旨,突破了舞剧以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的情节模式,有着以戏化舞的特点;同时它又将戏曲表演艺术融入到民族舞蹈的语汇之中,创造了独特新颖的舞蹈语汇;它的舞美设计把戏曲的综合性特点与时代风尚融为一体,使得此剧不仅演绎了戏剧人生的故事,还承载着戏曲绝技和民族精神.这种创新与探索,不仅有利于戏曲艺术的普及和传播,而且对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以及中国的文化艺术走出国门也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田汉早期剧作深染西方近代新浪漫主义感伤唯美格调,但中国古典戏曲及其理论对田汉的影响更为内在。田汉与传统戏曲及艺人有深厚渊源,其早期剧作深得剧作中国传统戏曲之古典美,用意象营造意境、以淡化情节连缀剧作审美主体的心灵写意性,形成田汉早期剧作浓重的"诗情化"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5.
戏曲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演形式,它与舞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联袂并蒂,源远流长。戏曲舞蹈可称之为动态的造型艺术,它赋予人物内心动作、形体动作以及节奏和韵律,从而艺术地、动态地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作为一种渊源古老的综合艺术,戏曲舞蹈在新时代里也需要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戏曲表导演美学思想的创立者和思考者之一,阿甲先生留给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太多,这其中最不能忽略的、也是至今仍极大地影响当代戏曲艺术创作实践和戏曲表导演美学思考的就是体验与表现相统一的问题.阿甲之所以始终坚持体验与表现的统一,是他一直希望在西方话剧的体验论与中国戏曲的表现论之间建构一个体验与表现的张力,将中西戏剧艺术的主导表演方式加以整合,以丰富中国戏曲的表现力.这个动机无疑是好的,但它却忽视了这两种不同的表演美学原则的根本差异.戏曲艺术包含了太多审美表现的形式因,所以.从根本上说,戏曲艺术就是其自身极为复杂的审美形式因的充分展示,它是通过以演员为中心的充分技艺化、程式化、复杂化的审美表现而展开的艺术样式,因此,它就与不是以审美形式因的展示为主,或者说以思想性、故事性、人物形象性、导演调度性等为主的逼真体验艺术形成巨大的差异,不承认这种差异,而硬要生搬硬套非自身内在规定性的表达方式,这实际上是不承认艺术样式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自足性,其结果就是戏曲自身的特点丧失殆尽,而成为西方话剧的附庸.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抒情的国度,抒情的传统一直是中国一切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的古典戏曲也深受这种传统的影响。中国古典戏曲的抒情表征主要表现在其源流与抒情传统的关系;情节设置的奇幻性和情感的真实性与自然美;曲词的抒情诗的意境;宾白的诗词化倾向及科介的舞蹈化的抒情等方面。本论文将试着从这几方面来探究中国古典戏曲的抒情表征。  相似文献   

8.
朱贵昌 《国际论坛》2012,(4):44-48,80
近年来,中国对外援助特别是对非洲援助力度的加大以及中国援助模式的成功,引起了欧盟等西方援助国的高度关注。欧盟在批评、指责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同时,也开始正视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日益提高的现实,转而寻求加强与中国在国际发展领域尤其是非洲发展问题上的对话与合作。由于欧盟在世界发展援助事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在与其开展对话与合作中仍面临巨大的调适压力。  相似文献   

9.
布莱希特吸收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因子,形成自己独特的"间离化效果"理论.但是对这种吸收应作辩证的看待:一方面,中国戏曲的表意性演出影响了布莱希特的戏剧观念,使得他突破西方戏剧写实的藩篱,对戏剧进行了划时代的革新;另一方面,布莱希特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吸收中国戏曲的,他的"间离化效果"理论与中国戏曲分属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是对中国戏曲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文化的含蓄、内敛与外放、扩张等差异 ,在中西舞蹈中体现为动作的内收与外放、示意与示形、丰富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表情、和谐与冲突等不同特点。中国古典舞重内心情感的表达 ,具有诗的气质和形神统一、文质并重的美学特征 ,其舞蹈动作在内在“心动”中体现多元和谐 ,呈内聚性形态 ,示意性强 ,上肢动作语汇丰富 ;以芭蕾为代表的西方舞蹈则以动作的外在“形动”为主 ,以下肢动作为主体语汇 ,动作呈放射性形态 ,更具程式化和形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花鼓灯歌舞艺术是中国汉民族民间歌舞艺术重要品类。兼具舞蹈、灯歌、锣鼓与后场小戏表演等诸种表演样态。从历史学、民族音乐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解读花鼓灯歌舞艺术的文化历史起源、文化结构解析、文化定位研究及其当下意义,对花鼓灯歌舞艺术进行文化信息梳理,确定其区域文化坐标。  相似文献   

12.
论《西厢记》的插图版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插图版画是中国古代戏曲版画的缩影。它的发展经历了万历前、万历至明末、顺治至乾隆、嘉庆以后四个时期。其特点表现为 :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画家与刻工的联袂等。《西厢记》版画的流传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和舞台演出的借鉴与指导价值。今天它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疆兵团戏曲艺术在新疆特定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发展、衍变,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得新疆戏曲艺术具有区别于内地戏曲艺术的鲜明个性,在剧作思想上注重展现边疆各民族的善良淳朴个性以及独特的文化生活,进而宣扬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理念;在音乐、表演程式、舞蹈、舞美等艺术表现方式上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兼容并蓄,传统戏曲艺术在文化认同理念的导引下,对西域文化及风情展示亦成为戏曲艺术在实现新疆化过程中与时俱进的革新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4.
艺术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戏剧艺术产生于大文化土壤并发展、成熟。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多门艺术的综合体。当表演艺术、乐曲艺术和民间叙事文学均已发展成熟并逐渐融合的时候,中国戏曲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艰难地孕生和成长着,其丰富的艺术门类是中华古老文明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这一历史时段,是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各种伎艺,大致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歌舞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以歌舞演故事者呈上升趋势;二是各种类型的歌舞戏、参军戏的产生,表明古代戏曲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是传播的方式与渠道发生了变化,由宫廷、苑囿扩展至民间。这一可喜的文化现象,很值得探究。通过对这一时段各种伎艺的基本形态揆类整理,可以了解当时戏曲雏形的传播态势。  相似文献   

16.
傩舞具有娱乐性、游戏性、健身性、武文化特色以及典型动力特点等体育文化属性。南丰傩舞没有任何唱词,整个表演过程完全靠肢体语言表达寓意。傩舞和中华武术的拳术的特征和动作结构进行比较,它们有许多相同特性,因此将传统民间艺术傩舞改编成系列傩拳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湘西傩堂戏源于中原汉族的傩堂戏,曾经历了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的演变历程。流入湘西后,受到当地土家族、苗族民间习俗和民族艺术的熏陶及影响,在传承的过程中产生流变并打上“湘西”的烙印,其民俗性、宗教性独具特色,是湘西旅游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正被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兴起于河南的北宋杂剧,既是中国传统音乐由最具代表性的歌舞伎乐形式转向戏乐艺术形式的历史产物,又是中国戏剧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初级成熟形态。散见于河南各地的大量北宋杂剧雕砖,珍存了这一艺术样式极具典型意义的图像遗迹,为认识和研究北宋杂剧的兴盛与传播、北宋杂剧表演形态与结构以及北宋杂剧的艺术特征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