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等三重属性,其具体内涵既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规定,也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特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三重属性在理论教育实践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意识形态性主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向,是其立论之本;学术性为理论教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而实践性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实现的基本保障。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教育实践中应当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科价值,强化其意识形态功能与价值引领作用,坚持教育的系统性与开放性,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增强理论教育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苏联在世界上首次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整套模式,即"苏联模式",深刻地影响了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特别是在苏东剧变后,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和古巴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在各自推行思想理论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功范例对我国做好下一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失误则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3.
自2005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学术界对经典作家及中国化的理论教育思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后应从研究的整体性、研究内容的深度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论述.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推进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启发无产阶级自觉意识、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培育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5.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选择应该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着的矛盾中去寻找。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转化,要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传播媒介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科研保障机制,应着重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科研信息、科研经费、科研时间等三个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习是我国思想政治战线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不断地丰富着,人们对它的要求也发生着一定程度的变化。我国当下对人才的培养,着重于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塑造,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要在课程体系、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资源利用等方面发生更新性的转变,为我国客观国情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高教育科研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认为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理论教育,目的是让无产阶级明白其历史使命,用理论武装群众,帮助无产阶级政党实现政治目标。马克思认为理论武装群众是理论创造的目的。恩格斯说过理论教育至关重要。列宁认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无产阶级政党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群众。要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对其进行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教育思想可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结合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开展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理论教育思想包括教育必要性、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几个维度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的有效性问题,而影响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理论体系和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方式方法与时代和教育对象特点的适应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经常的和持续的过程.理论创新是全方位的,包括教育观念、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等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延安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延安时期延安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哲学、抗战形势和党的思想路线教育、党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课程作为其基本内容,以对青年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良好学风的培养为重点,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促进党的建设相结合,坚持理论灌输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特点。研究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对我们今天有效的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化权利是随着人权理论的不断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人权,内在地包含了文化遗产权的某些方面,但文化遗产权概念的提出突破和发展了传统文化权利的内涵。文化遗产权作为一种法律权利具有形式和内容上的正当性,是指特定主体基于对特定的文化遗产的某种利益或者与特定文化遗产的某种联系,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对该文化遗产进行享用、收益、处分以及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复合权利。文化遗产权是公益权与私益权的统一体,其主体包括个人、团体和全人类3个层面,客体是具有特殊资源属性的文化遗产,内容包括对文化遗产的接触、欣赏和保护权,传承权和发展权,开发利用权和参与管理权,所有权以及相关知识产权等。  相似文献   

12.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所涉问题既具有西部大开发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共性,同时凸显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性。以法律的视角分析研究西部大开发中的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有益于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完善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推动,同时也是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出现的,这是人们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存在的重要性,同时对自己民族国家传统文化反思及寻根的结果。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际上是不同国家"文化自觉"的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区别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形而下的、具体的文物,它首先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识,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观念和意识形态是流动的、变化的和活态的,严格说它不是遗产,也不是过去了的产物,而是还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去认识它,纪录它,研究它,传承它,发展它,并让它成为当今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基础,以及当今文化创新的资源,成为中国"文化自觉"中的一种教育方式,那么有关它的保护工作就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起点,也可能成为中国创意产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以风险理论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行法律制度,根据风险产生根源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风险会表现为制度运转失灵风险、制度功能偏差风险和公平性缺失风险。化解制度风险,形成制度风险的维度,不可基于同一个标准,而是需要在大的框架之下论及制度风险的法律管控,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构"建立私权,善用公权"的多元法律控制体系,并在体系内引入技术规制,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权",推动民间习惯法与法律制度、公法与私法的互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术、政治、日常生活中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话语表达为主,保护实践中也主要倡导以传承人为本位的行动逻辑。保护人与传承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忽略对保护人的讨论。本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与传承人进行了区别,界定了保护人的含义、类型,并对不同类型保护人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探讨,以期丰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6.
农业文化遗产以一种复合活性生态而存在,不仅呈现出明显的生态系统性特征,在遗产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且融合了与之关联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诸多要素,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态与人文复合系统”。从该系统的视角梳理国外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实践动态后发现,国外农业文化遗产在分类、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实践中由于遵循了该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与协调和谐性等原则,从而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良好模式。这对当前我国重系统的生产功能、轻生态功能和重局部修复、轻整体保护的中国生态农业应该如何保护与发展,在理论、管理、政策、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探索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我修复和生态持续发展机制,不仅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文化、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也是应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前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一个热门领域,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于保护主体这样一个前提性基础问题的探讨都严重不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成为难题。本文以自组织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依此提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条理论假设,并运用耿村故事的传承与保护为个案对假设进行了经验验证,力图对当下和今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一些新的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南诏国和水西土司与中央王朝战争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诏和水西土司与中央王朝都发生过几次战争,而战争结果却不相同。这是两者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在治军方法上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结果。而其“寓兵于民的思想”不仅是彝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携带着历史情感、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与信仰等 ,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系统来应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 ,到 20 世纪时 ,文物保护的原则、目的和指导措施渐成系统。国家作为文物保护的主要承担者 ,应建立一个权威的、囊括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者的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委员会 ,审查和批准文物保护工程计划 ;在民俗文化保护中 ,尊重弱势族群的参与权和受益权 ,把学院研究与项目实践结合 ,形成中国式的理论与行动框架 , 这是人类学的学科原则和目标。影视人类学不仅可以完成文化遗产的保存 ,而且还能“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 ,在当今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马知遥 《东方论坛》2020,(2):148-156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也由传统的口传心授向多元化发展。尽管随着时代的转变,传承人的主体地位依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键,但促进传承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直是非遗发展的永恒主题。因此,积极营造非遗的文化生态环境,探求非遗文化认同和活态性保护模式,增加传承人身份认同和传承的自为意识无疑是提高非遗存续力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下非遗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