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社会学在我国尚且是一门处于创建之中的学科,目前学界对民族社会学内涵与方法的探讨方兴未艾.本文简要叙述并评议了我国民族社会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以马戎的有关民族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作为典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一、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马戎 ,在《北京大学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0 1年第 5期上发表了《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一文 ,该文指出 :民族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研究领域 ,在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大学里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 ,在理论上、方法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和特点 ,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和专题。该文论述了西方民族社会学的主要内容与方法论特点 ;中国民族社会学目前的研究工作 ;我国民族社会学专业的发展前景等。该文中关于族群关系演变的理论 ,对“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变迁等社会学宏观理论…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民族关系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目前,国外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理论、内容和方法比较成熟,国内在改革开放以后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贾春增等学者就对民族社会关系的概念、主要表现形式及衡量民族社会关系的指标体系及当代民族社会关系的调试等作出了极有价值的论述。同时学者们对民族社会学中的民族关系内涵也进行了界定,但还未形成共识。除了对民族关系社会学研究学科建设、理论探讨外,近年来国内也开展了对民族关系的社会学专题调查研究,作者们分别从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视角,探讨我国当前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问题,促进了理论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4.
多元文化主义是目前研究和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理论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对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研究往往集中在政治领域,尤其是政治哲学领域,但多元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少学者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简要介绍西方民族社会学研究中的多元文化主义,包括民族社会学视角下的多元文化主义内涵、相关理论、分类等,并提出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学研究的发展,社会学与民族学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紧密,民族社会学也就应运而生。民族社会学就是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民族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与社会运行的关系的学问。  相似文献   

6.
对于认同的研究覆盖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本质上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在实践基础上的 共识建构问题。民族文化认同是主体的价值观念与所处民族的文化内涵平衡的过程,包括了主体与民族文化的心理契合与行 为指向。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面临着诸多挑战。主客观因素相结合,自我与社会良性互动,才能构建稳固的中华民族文 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在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大学里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在理论上,方法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和特点,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和系的理论和方法,欧美各国关于民族和族群关系的理论,前苏联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理论这三个代方面吸收理论营养和智慧,努力总结涵盖各个地域族群关系的更为宏观,能够概括出人类族群关系的带有普遍共性的族群理论,这样就有可能超越目前西方民族社会学水准,为人类的学术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关于族群关系演变的理论,对“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变迁等社会学宏观理论的发展也将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从1998年至2007年发表的民族社会学经验研究论文中,抽取120篇,运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内容分析,其结果表明:民族社会学经验研究主题以民族文化和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居多;论文作者的学科背景大多是民族学或人类学,但近年来有社会学背景者开始增多;在研究方法中,以实地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为主,统计调查法比重过小。针对存在的问题,应注意经验研究的理论取向,加强研究方法的规范性,重视追踪调查和定量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回顾老年学学者在社会及行为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突出定性研究的价值、关注点及其认识论根源。吸取社会学范式的见解,将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归为"阐释性"和"批判性"社会科学。通过进一步回顾定性方法在中国精神卫生、老龄化及老年学研究中的应用,阐释临床社会学的观点和"转型中的经济国家"之总体公共政策(GPP)框架,并介绍微观-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以帮助解决临床社会学中个体与社会关系之核心问题。最后讨论了该方法对于社会政策研究(特别是老龄化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是民族社会学的基本对象,也是民族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因此,民族社会学主要探讨社会中民族关系协调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行的机制及规律;探索社会中民族及民族文化的形成、变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特征;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互动的结构、过程及特征;研究民族社区人口、教育和社会问题;研究民族政策和制度的安排;探讨社会变迁与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民族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随着各民族社会的发展、变化,各民族社会内部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对民族社会学研究也会提出新的要…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学、中国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进行整合,论述了武侠精神的内涵;中国传统武侠精神的现代价值体现在增强社会责任感,振奋民族精神,提升道德水平;加强法治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以民族社会学研究的视角,从学术简史的两条背景和线索,贯穿民族研究的关键词“社区、整体和文化”及贯穿其中的历史功能观,对费孝通先生的民族社会学研究视野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借此丰厚中国本土民族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基础,推动中国民族社会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活态文化转向与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领域正在发生的"活态文化转向"全面凸显出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价值和优势,也为后者提供了方法论参照.活态文化观念强调生态整体观,它要求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对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和美学方法作针对性调适和内在整合,从而将规模与广度、深度和持续性、参与和介入、质疑和反思性融会在自己的研究方法之中.  相似文献   

14.
民族音乐学自20世纪50年代确立至今,在学科理论建设和学科研究方法论等方面的问题上,众说纷坛,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研究方法论体系。受加纳音乐学家恩克蒂亚的《社会和音乐的交结:文化分析的方法论》一文启发,结合笔者的思考,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有关分析的主要方法归结为:文化主题分析法、因果关系分析法、组织结构分析法和文化基因分析法四类。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关于文化的三分法, 即按文化的内涵和性质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前提出发, 探讨了如何研究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问题; 认为根据中国民族的基本特点, 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做到纵横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研究相结合、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研究相结合, 这是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客观历史发展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民族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是研究民族社会过程的科学,也即研究社会现象和民族现象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作用之机制的科学。它是在民族学和社会学的接合部上产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社会学对民族社会过程是失两个方面来加  相似文献   

17.
案例对比分析法是管理学中的一种具有探索性研究的科学分析方法,也是MBA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模式。对比分析法的特征和作用主要表现为方法与学科的交融、认识与实践的结合、鲜明性和说服力,其核心是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作者的初步探究和实践,发现在MBA案例研究中,案例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对于促进理论构建和创新,促使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可以实验探索总结的一种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文艺社会学方法深化鲁迅研究仍是最有效的方法,80 年鲁迅研究史有力证明社会学研究框架具有无穷威力。不过时至今日应以最先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新观念、新范畴、新思维、新方式来充实补正文艺社会学方法,既要以文艺社会学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模式,又要从知识结构、感悟能力、理论思维、创新机制上优化研究主体,这是以社会学方法深化鲁迅研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社会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民族学、社会学的发展与民族社会调查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民族社会学理论研究兴起,译介类成果陆续出版,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应用研究逐步深化,学术团体组建,学科刊物发行,我国民族社会学学科初步形成,学科地位已基本确立.但客观而言,目前在研究中仍面临许多挑战与问题,基础理论薄弱,专业研究队伍不足,学术研究的反思意识与规范化程度较差,需要在进一步发展中面对和解决,并在综合创新、优化结构、从实求知、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推动学科规范化、本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企业招聘中候选人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企业招聘人才中候选人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候选人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将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相结合,并综合人力资源专家的经验,可以有效地克服使用层次分析法过程中过分依赖决策者主观性的缺点,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出候选人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