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代课教师的存在是解决当地师资匮乏的有效办法.这些代课教师因各种条件表现出不同类型,但却存在某些共同的特征.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对农村代课教师进行“分类”和“优劣甄别”、完善农村代课教师的“人事代理”制度、实施“本土”招聘和“长期”留住政策、建立健全不合格代课教师的“人性化”退出和培训机制、建立健全代课教师津贴补助制度等政策,为特殊贫困地区长期留住优秀师资.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农村小学代课教师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通过对甘肃省临夏地区农村不享受国家给予公办教师政治与经济待遇的小学教师群体———“代课教师”的调查研究,从代课教师概念入手,分析了农村代课教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村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自教育部宣布实施"清退"政策之后,西部地区农村代课教师这支特殊的教育群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文章在对西部地区农村代课教师存在基础进行客观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解决西部地区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实地访谈和标准化访问的基础上,描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西部农村代课教师在工作、生活方面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代课教师年龄大、教龄长、贡献大、精神可贵,但工资及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低,弱势地位凸显,身份焦虑感强,正常权利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矛盾心理状态明显。在此基础上,笔者从正视代课教师的历史贡献和现实作用,借鉴国际上的作法,对代课教师进行科学分层、分类,加大国家对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等方面;对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路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弱势群体是农村中最需要受到关怀与保护的群体,兜底兜牢民生问题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底线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深入研究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总结了学界对于农村弱势群体内涵、特征、构成、现状及原因、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综合对比之后,总结出农村弱势群体有待提升之处,以此为基点分析其根本原因及相应对策,展望未来有关农村弱势群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传统乡村代课教师在“两基”目标实现过程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并随着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实施而逐渐减少。近年来,由于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失衡,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僵化,教师补充计划的实施效果不理想,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新生代乡村代课教师。新生代乡村代课教师与学校在合同签订中的地位不对等、工资待遇低、同工不同酬以及权益申诉路径模糊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新生代乡村代课教师的合法权益。为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新生代乡村代课教师的合法利益,应建立健全新生代乡村代课教师与学校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程序;完善新生代乡村代课教师的工资拨付和福利保障机制,确保同工同酬制度的实施效果;建立动态透明的区域性代课教师资源库,创建代课教师任用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教育资源闲置是教育资源完全或部分没有发挥教育功能的状态,具有绝对闲置和相对闲置两种含义。文章以百色农村教育资源为例,分析了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闲置在小学和初中两个层面的表现,并分析了造成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的原因;文章认为,提高广西边远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灵活撤并教学点、改变闲置校舍的用途以及合理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是解决广西边远地区农村教育资源闲置问题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8.
独立学院聘任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代课教师现象日渐增多。这是一个新兴的群体,作为教师,他们同样涉及教师职业身份认同问题,作为没有经验的教师,他们难免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困难,产生心理困惑。通过访谈等方式,了解这一群体的职业身份认同状况,了解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的职业困惑及困惑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利于他们个人的发展,提升学校教学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当前的共同呼声。当前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构建农村弱势群体多重支持网络,让农村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不仅能增加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加快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代课教师问题已成为深圳教育之痛,长远来看会对深圳的教育事业带来许多不稳定的因素.通过对深圳代课教师的生存现状和特点及其归因进行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和借鉴西方中小学教师聘任模式,试图寻找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对策,提出:优化教育系统编制结构:完善相关教师政策和教师法律;加强执行力,建立有效保障机制;授予学校应有的权力,逐步构建适合深圳特色的教师任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方略下的农村弱势群体减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农村弱势群体的精准脱贫是打赢整个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本文总结了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特点,分析了农村弱势群体减贫政策的演变及其效果,提出了提高农村弱势群体减贫政策瞄准精度,分类实施农村弱势群体帮扶措施、拓展农村弱势群体收益来源,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健全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二孩政策"开放之后,学生数量必然增加,但教师数量并非保持不变,反而因部分女教师休假停教而导致教师人数锐减。由学生增加、教师减少的两极问题引发的师资短缺,以及代课、实习教师职业素养参差不齐等都使中国教育陷入困境。与此同时,英国于2019年颁布的《教师招聘与留任策略》提出创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转变对早期职业教师的支持,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拓宽教师入职渠道,这些策略颇具新意,对解决中国教师短缺问题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的弱势群体主要由城镇贫困人口、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构成。多数农村贫困家庭的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和不稳定的工资收入,加之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较大,农民增收缓慢。目前,弱势群体的贫困程度未见减轻。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江苏省对弱势群体扶持政策主要有住房补贴政策、促进就业政策、教育均等政策和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等。结合江苏弱势群体构成及特点提出救助政策建议,对形成整合的弱势群体救助机制、稳定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探讨农村一线中小学教师来自个人与职业发展方面的压力源,并分析这一压力源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影响。方法:通过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对吉林省某地区1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研究。结果: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自个人与职业发展方面的压力源包括职称晋升问题、不合理的日常考核评价、新课改的压力、教师个人的责任感等。结论:教师对自我的要求是一种值得维护的良性工作压力源,农村中小学的晋职、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迫切需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改善基本民生、服务弱势群体、促进乡村社区发展是其基 本任务。农村社会工作面对的问题具有综合性,社会工作的服务和干预也相应地具有综合特征。农村 问题和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呼唤“大农村社会工作“,即坚持专业理念、灵活运用专业方法,对社会工作任 务进行综合考虑和界定,直接服务与增强权能相结合,专业方法与本土方法相结合,协同多方资源服务 农村居民和社区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切实实施相关制度和政策,也需要社会工作者能 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03,(1)
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处于无力地位,需要帮助的群体,在社区中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孤寡老人、弃婴孤儿、残疾人、精神病人、下岗职工等等。弱势群体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需要社会工作者特别予以关注。社会工作者的职责首先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解决弱势群体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从最初的施舍慈善行动发展而来的社会工作性质,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救贫济弱的特征。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讲,社会工作更是直接为群众服务,特别是为贫困户、优抚户、孤老残幼服务,解决其实际生活困难的社会性工作。这些都要求社会…  相似文献   

17.
增能与赋权: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突出,成为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等外在原因。农村弱势群体由于能力不足和权利缺失,致使在利益表达的过程中存在权利意识非主体化、维权渠道非制度化和利益表达方式非法化的困境。借助社会工作学的增权理论,可从个人、社区、组织和社会参与四大层面构建出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教师语言的语用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教师语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特别是审美方面的要求。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师语言的含义、形式、功能、特征、策略等具有指导意义的普遍原则问题进行阐释,有利于更全面、深入地揭示教师语言的职业特征和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在校人数的不断增加,该群体在自我意识、情绪调节、人际交往、人格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引起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关注。通过分析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成因,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内容提要:新生代农民工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进者,目前其就业能力问题突出,是社会就业的弱势群体.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调查分析发现,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需求变动具有现代性特征,但政府体制和公共服务等因素制约着其就业能力的提升效果,破解能力问题需多管齐下,消除体制性障碍,整合社会资源,全面提升其职业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