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归化和异化是译者在跨文化翻译中经常使用的两种主要翻译策略,关于两者孰优孰劣的问题在中西方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本文通过介绍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各自的优缺点,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更好地认识到两者其实是翻译中的矛盾统一体,各有其优劣。笔者建议译者在跨文化翻译时应根据翻译目的、翻译内容适时采用归化翻译或异化翻译...  相似文献   

2.
归化与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各有各的优势,不存在孰优孰略的问题。无论归化法还是异化法,其实在其译作中体现了一定的常规关系,都实现了翻译的交际和传递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国内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认识仍存在着很多误区,我们有必要结合中国当下语境认真思考归化与异化翻译,特别是对归化翻译的重新定位。我们不能轻言归化与异化孰主孰次,而必须全面考虑翻译发生时所处的具体语境。但在翻译过程中,一个根本原则是不能动摇的,那就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最核心的、最基本的要素绝对不能有质的变动。  相似文献   

4.
翻译界历来对于在翻译中是使用异化法还是归化法有许多纷争 ,然而各翻译家在各自的翻译理论表述中又都无法否认异化和归化在翻译中互相不能取代的作用。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异化和归化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分析 ,认为无论异化还是归化都是翻译中不可缺的翻译方法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译者所应采取地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5.
英语典故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典故浓厚的文化特征决定了异化和归化是英语典故翻译中互为补充、不可或缺的两种途径。异化能很好地保留原语文化和形象,归化能很好地传达原语寓意和精神,二者各具特色,各有用途,都是语言和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在异化和归化途径下,应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文化转换为视角介绍了英汉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产生的背景及内涵。从文本角度和文化角度来看,“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都各有所长。在翻译实践中,该文进一步探讨了异化与归化策略选择的度的处理原则及二者的的动态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谈文化翻译中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化”和“异化”是文章翻译中的两种方法,各有其长处。“归化”往往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归化”的文章容易上口,有可读性,是符合本民族习惯的翻译。尽管如此,仍有必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了“异化”,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正变成“地球村”的时代。本文从文化翻译中异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论述了异化确为文章翻译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之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是静态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根据不同的编码符号进行再解释的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归化或异化策略的选择应视两种语言文化及文化的差异、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等方面因素而定。归化与异化这对翻译策略相互渗透、相互兼容和相互促进,二者是并存的。其目的是指导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的选择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是翻译伦理讨论的重点。归化与异化之间不应是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关系,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与道德/不道德的翻译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在不同的翻译背景下,二者的伦理性质可能会相互转化。只有在这两种翻译策略相结合时才能产生真正道德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有两种不同策略——归化和异化,它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各有其用,到底是归化还是异化,要遵循以读者的反应来检验其效果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异化与归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它们之间的争论存在已久。对异化、归化的渊源、两种方法之所倾向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讨论了二者对翻译的积极意义及其它们自身的局限性。预测了异化、归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文化负载词往往成为信息传递的障碍,也构成了翻译中的难点。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力求实现文化等值已成为翻译界的更高标准,也是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归化和异化策略选择的依据。归化和异化策略各有侧重,它们不是互相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灵活适当的归化和异化不仅能够很好地将源语中的文化信息传递到目的语中,而且更易于被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13.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选择和采取的两种翻译策略。与直译意译不同的是,归化和异化是以翻译过程中文化的取向来定义的。归化通常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而异化则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本文通过归纳归化和异化的意义以及分析归化和异化的代表人物,论述归化和异化策略的运用和译者所采取的文化姿态,并通过翻译实践说明归化和异化对译本的表达和读者的感受所带来的不同效果,进而总结出通达顺畅的泽本需要译者要把握好支撑点,努力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14.
翻译适应选择论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入翻译理论,认为译者译品皆"适者生存"。此理论可以合理诠释异化与归化的关系问题。异化与归化是一个历史连续体,译文从异化走向归化需要经历三步曲:异化现象产生、接受目的语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及适应生态环境、适者生存(归化)。  相似文献   

15.
归化、异化是翻译的两种不同归宿 ,源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显著差异 ,并主要由目的语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所决定。归化、异化是有阶段性的 ,此消彼长 ,交替主导翻译的走向。归化、异化翻译对中国新思想输入和汉语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归化、异化翻译不是绝对的 ,只能是部分归化 ,部分异化。在翻译中有意译也有直译 ,既要求同 ,也要存异 ,既要忠实原作 ,又要有创新 ,归化、异化两者对立统一 ,是翻译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韦努蒂认为,历史上强势文化采取的归化凌驾于其他翻译策略之上,强调异化作为一种阻抗以实现文化交流上的平等,注重语言和文化差异,保护文化生态。国内译界也出现"重异化,轻归化"的趋势,而其观点论述多数依然处于传统译论的视阈,忽略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意味。后殖民视界下的异化与归化翻译的意蕴与定位都很明确,在现实语境下的研究应有更宽的视阈,采用异化还是归化要与特定的社会情境相结合,才能对二者做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异化与归化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异化与归化,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各有各的缺陷。在翻译中,归化是最常用的手段,这是由译者的性质和读者的要求决定了的;异化常用做归化的辅助手段。在具体运用中,译者必须讲究分寸,不可走极端。过分的异化与归化,都会给译文带来损害。但是,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译者都应恪守一条原则,用鲁迅的话来说,“一应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相似文献   

18.
鉴于中国翻译界对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方法所发生的论争,文章从多种角度分析了异化、归化各自具有的优势,旨在说明文学翻译中应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取长补短,相互为用,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及广大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9.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对以归化为主的张译本《苔丝》和以异化为主的孙译本《苔丝》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两个译本都很好地实现了翻译目的,但是两个译本各有各的缺陷。归化和异化是实现翻译目的的手段,只要能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更有利于读者的接受和欣赏,归化和异化都可以用,两者结合是实现翻译目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归化和异化是译者的翻译取向而不是翻译方法,意译和直译是具体的翻译方法,它们与归化/异化并不一定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层面的翻译应采取归化的翻译取向,文化层面的翻译应采取异化的翻译取向。韦努蒂在归化和异化问题上观点的转变客观上帮助我们明确了有关归化和异化方面的问题,同时促使我国译界反思那种盲目推崇西方译论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