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形式有四种,即间离型、游离型、分离型和全离型。转移的基本特点是:层次性、阶段性和渐进性。“离土不离农”→“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这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形式和阶段,应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我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形式,就地消化农业劳动力,建设小城镇,已不适应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客观需要;而采取“离土又离乡”的形式,建设大、中城市,才符合农业劳动力向更高阶段转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持续有序转移,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在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形势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必须把全面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立足于给予农民工以国民待遇,着力破解农民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碍,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走壮大县域为重点的多元化城镇化路径,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依法保护农民工的经济政治权益,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新模式,从而推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4.
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业服务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建设既是农村城市化的突破口,又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牵动力很强的结合部,有利于乡镇企业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本文着重从发展小城镇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目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发展小城镇的政策措施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6.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系列矛盾、困难。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根源主要是长期“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所致 ,其实质是“人资环”紧张与二元结构矛盾使农民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我国畸型经济社会结构的改变等方面具有很多重要作用和意义。要立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确立市场取向的目标模式 ,其主要出路在于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发展小城镇、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村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乡村城市化以农业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镇 (乡 )集聚 ,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目前各级各类小城镇在推动城乡经济结合 ,促进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乡村城市化仍普遍存在土地占用量大而利用率低 ,规划滞后、布局分散而效益偏低 ,城市化水平有限、环境质量不保证且市场容量较小等一系列问题。为推进中国乡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 ,文中拟构了小城镇发展的六种基本模式 ,包括功能辐射型、产业开发型、科技创新型、市场主导型、生态建设型和文化保护型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现阶段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许多学者将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寄希望于小城镇与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在系统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及小城镇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以小城镇和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主要作为吸纳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点提出质疑。在分析政府为何偏爱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战略的基础上,将发展大中城市、大中城市边缘及交通干线上条件成熟的小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及劳务输出作为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由农村迁向城市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又是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大于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影响,工业化和第三产业水平的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大于当期工业化和第三产业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与产业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正相关关系,不仅为发展经济学所证明,而且为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所证明。城市化一定要有产业支持,坚持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三位一体,切忌"空壳"化。没有农业支持,城市的人口就很难生存;没有工业化,城市化就缺少动力;没有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城市劳动力很难充分就业,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就很难提高;没有消费,就没有再生产。  相似文献   

11.
从分析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入手 ,讨论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 ,认为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应把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视农村内部消化和大力发展小城镇相结合 ,其中大力发展小城镇是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核心。结合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践 ,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农业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在目前我国城市压力日益增大、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素质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工业化、城市化较为落后的情况下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途径并不顺畅。因此 ,国家应以政策为导向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如果以1994年为分界,此前表现为由乡村工业推动的城镇化,此后表现为由城市工业(或国家工业)推动的城市化。这种“双轮驱动”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区别与发达工业化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的独特形式。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来看,中国城市劳动力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城市化发展的瓶颈,固有的二元结构还将在很长时期内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系列矛盾、困难.要立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确立市场取向的目标模式.解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主要出路在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发展小城镇,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15.
“乡镇企业+小城镇”是我国二元经济架构下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发展“经典”有苏南;但其“分散性、不规模”倾向与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集中化、规模化”趋势是不相一致的,在某些方面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农村城市化的思路应有所调整。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应当成为农村城市化的主要推动者,也承担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历史责任;其他“建制镇”和集镇只是构成农村城市化的一般基础。要以县城为中心发展重点小城镇,推进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 ,农村小城镇化代替不了农村城市化。对农村小城镇应该正确定位 :它是联结城市与农村的桥梁 ,是为农业和农村居民提供商品和劳务服务的中心地。将农村小城镇定位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农村工业化的中心地的观点 ,都是对农村小城镇在农村现代化中作用和功能的错误定位。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资源不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土地上,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进程进入到后期阶段,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从工业化前期的40%以上降到15%以下(如美国3%,日本为8%),由此完成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将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大中城市,财力和物力都难以承受。因此,发展农村小城镇就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选择。实践证明,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发掘农村市场潜…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城市化过速的负面效应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政府的政治目标为基本动力的前苏联城市化,是一种超越国力的高速城市化。城市化过速导致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匮乏、农业科技人员外流以及农业长期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农业的正常发展。而农业长期发展缓慢又反过来制约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也应防止以牺牲农业发展而片面追求城市化以及农村高素质劳动力过度转移而造成农业劳动力素质蜕化。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最根本的驱动作用,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存在形式,工业化、城市化必然要求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实质上还是工业化改造传统落后农业的问题。本文建议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等来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