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神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发展具有巨大影响。中国、希腊两国上古神话在文化发展中呈现整体与个体两种不同的形态,中国注重整体与个体的结合,由后世哲学家发展为整体与个体的有机统一,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则;后者关注个体的发展,哲学走上认识个体本体的发展道路,为西方社会个人主义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神话演变状态的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历史化是世界性特征,算不得是民族特色;而神话的仙话化是中国神话演变中的一枝,尽管有独特性,但不足以涵盖中国神话演变的整体特点。如果寻找中国神话演变特征的话,则莫若以“混杂”二字来概括,即它的演变是多种模式的统一,是神话的历史化、仙话化、哲学化、文学化、宗教化等的统一。就《淮南子》中神话演变的形态而言,也同样彰显出“混杂”的特征,神话历史化、仙话化和哲学化是最主要的演变状态。这三种演变状态的文化意味在于:如果说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使神话历史化,大众文化性质的神仙思潮使神话仙话化,那么精英文化性质的哲学理性精神最终使神话哲学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源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反映时代特征,又引领时代发展.实践内容改变了,时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也应随之有所创新.哲学形态的发展与演变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与规律.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交融、立足现实体现时代特征、价值取向和服务对象大众化等原则;遵循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积极推进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等途径.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学的源头 ,是西方人对人类世界的一种认识 ,体现了早期人类的心路历程。古希腊罗马神话内容丰富、思想健康 ,充满瑰丽的想象和隽永的哲思 ,是西方文化形态、人格精神的一种体现 ,对西方人的行为道德、价值观、文化心理以及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哲学中积累了一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哲学智慧,这些哲学智慧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拓创新中能够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利用事物、虚实等辩证概念及"一体二元"辩证本体论模式等具有核心价值的中国哲学智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及本体论等进行开拓创新,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的转变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神话如何重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神话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西方神话学家首先提出中国神话的问题并做出先驱性的探讨。如果说19世纪是西方理性宣布神话消亡的世纪,那么20世纪可以说是神话全面复兴的世纪。神话所内在的人类文化基因,决定了神话即便远离人类神话时代依旧“神力”无限,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诗性智慧,也为人类提供了返归自身的航向与能力。这也就是神话不断为人类世代重述的根源。那么如何重述神话,如何聆听与重解神话的谕旨呢?这正是当下最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精卫填海》的神话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卫填海》神话深刻体现了中国早期神话的"诗性智慧",富有丰富的神话学蕴涵,有着深厚的思想、哲学、信仰及科学的审美蕴涵。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正是要挖掘多种实践哲学的思想元素,丰富自身的哲学内涵。实践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核心概念,具有多样化的思想维度。它具有一种本体论的维度,并蕴含了“中介化”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它还具有道德的维度,同时体现了自由自觉的创造本性。实践概念蕴含了自身的世界观立场,实践世界观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克服了物质世界观的绝对性和教条化,在肯定普遍的同时高度强调了“个别”的本体论意义,这对形成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自主性理论至关重要。实践概念内在地包含了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产生于普遍与具体之间的行动智慧,同时包含了智识、德性与能力等多重维度。关于法的实践哲学将引导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理论设计与实践谋划。  相似文献   

9.
人类精神世界的对话和理解必须发展求同别异的问题意识和文化能力,其中"求同"是出发点,以便在万种风情中发现精神世界的终极目的和文明天命,"别异"使人们面对异域风情的魅惑敏锐地洞察"西方问题"与"中国问题",而不致"西方人生病,中国人陪着吃药"。在西方文明史上,黑格尔以"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的图式,建立了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范式。"黑格尔范式"既是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哲学范式,又是一个典型的西方范式,因为它是西方文明史与精神史的现象学呈现。"异乡人"问题,是内在于其中的"西方问题",在"异乡人"的伦理驿站,中国西方精神哲学分道扬镳,因为"异乡人"并不是一个"中国问题"。在精神世界的中国风情中,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问题",是伦理家园和伦理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论哲学“三态”》提出原生态哲学(即智慧哲学)、对立哲学(即形而上学哲学)、和谐哲学三种理论形态的基础上,对哲学“三态”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阐述,主要包括关于“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根基及其历史性发展,西方形而上学哲学和中国和谐哲学的形成及其核心理念与基本特征,以及中西文化哲学的根本差异。西方哲学的本质是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本质是天人合一。西方哲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分割”与“对立”,是树立斗争的哲学;而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整体的“统一”与“和谐”,是对立统一的哲学。  相似文献   

11.
三星堆青铜直目人面像的历史文化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巴蜀古史和古蜀族群的相关神话,可以认为三星堆发现的青铜直目人面像是人类对远古时期特殊历史阶段的记忆,是神话、历史和宗教的混合物,既是对烛龙神话和蜀王传说的历史记忆,也是原始图腾和宗教祭祀的遗沉,融合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多重文化内涵,在以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为主旨的同时,又保留了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某些原始意味,展示了人类从自然崇拜向拟人形态的社会神崇拜过渡的中间形态所应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广布于日本、 韩国的三轮山型神话传说与中国的老獭稚型传说的关系, 曾引起中、 日、 韩三国 学者激烈争论, 虽然最后钟敬文先生力证其源起中国, 但终因无传播时间上的铁证, 至今仍不免让人生疑。 考察三轮山型神话传说的影响源, 日、 韩学者更易将视角置于韩国甄萱神话之上, 认为其系北方系神话传 说。 但是, 如果将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以及早于三轮山神话出典数百年的 《搜神记》, 与日韩三轮山型神话传 说在神话结构、 情节模式上进行比较的话, 可知三轮山型神话传说的祖型为 《搜神记》 的 “钟繇” 故事和 “猪臂金铃” 故事, 其发生地应为中国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属南方系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3.
在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长的时间内 ,研究中国小说史者 ,大都是根据世界的通论 ,把小说史的源头仅仅溯到神话传说。考察中国小说发展演变的轨迹可以发现 :神话传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中不能占主要地位 ;寓言故事在小说发展史中可占一定位置 ;中国的史传文学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中应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上古时期人类有关语言本质问题的探索历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古时期人类对语言本质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初迹于东西方的一些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生发于哲学意义上的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思索的开启。以古希腊、古印度、古代中国为代表的古代先哲们在这一时期不同程度地对其所触及到的有关语言本质问题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并不同程度地萌生出诸如语言工具说、语言符号说、语言本体说等诸多意识,取得了不少为后世语言哲学理论所瞩目的卓越成果。  相似文献   

15.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希神话之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判断世界神话精神特质的时候 ,文化学家和神话学家们总是将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从世界神话丛林中凸现出来 ,并将它们分别作为东西方文化精神特质的代表。这是不无道理。正是立足于这个传统的观点和理论发展的实际 ,从文化、哲学、心理、历史等六个向度展开了中、希神话的比较 ,并力求找出导致中西文化和文学根本异同的深远根源。在全球化趋势的足音响彻云霄的今天 ,这种比较不仅具有对中西文化和文学所存在的异同作正本清源分析的作用 ,同时还具理论应战及建构价值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6.
先秦文学中的沐浴意象纷繁复杂,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神话.羲和、常羲为太阳和月亮洗浴的神话充满了浪漫色彩和大胆的想象.沐浴是人神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准备,表达的是对神灵的崇敬.沐浴又是两性交往的契机和纽带,表达的是爱的需要.先秦文学中的沐浴意象,往往涉及洁与秽、净与垢的纠结.有的人物通过沐浴去垢还净,抛舍人生和社会的尘埃;有的人物则在沐浴过程中体现出洁与秽、净与垢的错杂缠绕.  相似文献   

17.
神话是早期人类对世界进行精神把握的方式,处在人类文化起源的位置上。人类艺术从神话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成分,同时又对神话元素进行了非常充分的审美化改造。当人类逐渐放弃了用神话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时候,神话在人类艺术中继续以各种审美形态出现并因此得以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正是在艺术当中,神话里被魔法化的想象摆脱了实用性从而获得了尽情施展的自由,而神话形象在转变为艺术形象的同时其浓重的神秘色彩被大大削弱,从而更加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18.
游仙词是唐宋时期道教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古代诗歌中游仙传统,尤其是中晚唐艳情游仙诗的延续和发展,又与词体功能的扩展相关.唐宋游仙词创作较为繁荣,大致经历了一个形成、成熟到繁荣的过程,其创作特点也由艳情化游仙发展为以梦游仙.同时,唐宋游仙词呈现出鲜明的文体形态:词作主旨的隐喻特征,即词人往往以游仙寄托人生之感和隐逸之思,借游仙隐喻艳情事迹或体察道教义理;虚构和梦幻化的游仙意象使词作表现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文人通过游仙来获取精神愉悦和心境的清雅之趣则是游仙词功能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传媒体制改革以来的中国电视文化,主要在两个向度上拓展人们的想象空间:一是具有国家伦理特征的国家话语系统塑造的公共性想象;二是以个体化、感官化为特征的大众娱乐话语系统塑造的私人性想象。公共性想象与私人性想象的对立与和解,构成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一对张力。如何促进两种想象的融合是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学科形式的"中国哲学",既不同于传统的经学或者子学,也不完全同于西方近代的哲学,而是综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容纳了中国和西方不同的特点,在史与论、学与思之间经过复杂的融合与调适之后的结果。因而其叙述的方式也就表现出了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最具有现代哲学意味的逻辑系统构造到一般性的思想史表达,在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当中都可以看得到。这些叙述方法的类型与特点需要我们去梳理和总结,而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理念与哲学史观,更是今天反思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寻求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会通,所必须要加以理解与阐释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