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肖翀 《云梦学刊》2015,(2):68-70
邓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辩家,其著名的"两可之说"受到古往今来的诸多争议。从逻辑学的角度对"两可之说"进行专门、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两可之说"的推理形式,我们可以发现"两可之说"不构成逻辑矛盾,也不构成悖论,不应从流于诡辩。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逻辑思想发轫于何时?目前在中国的逻辑史学界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我认为中国的逻辑思想开创于邓析一派的辩者。公元前六世纪的律师邓析那种“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的作法,实际上成为中国逻辑思想产生的萌芽。 邓析是春秋末年郑国人,卒于纪元前501年,与子产、老子、孔子同时,早于墨子数十  相似文献   

3.
解析弗协调逻辑容纳"真矛盾"的逻辑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弗协调逻辑是一种可以容纳"矛盾"的非经典逻辑,但它只是要容纳那些不会导致系统不足道的"真矛盾".论文在详细阐述弗协调逻辑容纳"真矛盾"的核心逻辑机制的基础上,对逻辑真理观进行了逻辑哲学层面的反思,并明确提出:传统形式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的真理都是具有严格相对性的,而弗协调逻辑的真正哲学价值不在于它自身特异的逻辑性质,而在于它自觉贯彻了逻辑真理的这种严格相对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逻辑思想史发动于何时?开创者是谁?学术界对此似有定论。温公顷先生的《先秦逻辑史》第一章《邓析》中明确写到:“我门把邓所作为先秦逻辑思想的开创者。”①汪奠基先生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第一编第一章《先秦名辩学派的逻辑思想》也从“邓析与形名”介绍起②。周云之等著的《中国历史上的逻辑家》的第一篇即为《邓折在“两可”之说中所反映的逻辑思想》.可见也把邓析看成是中国第一位逻辑学家。近年来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陈孟麟《孔子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一文提出新的观点:“中国古人逻辑思想的发端,以孔子为代表。”…  相似文献   

5.
"钱文"把<韩非子·难一>中有关矛盾律论述的矛盾之说曲解为逻辑悖论是不正确的.逻辑悖论,(从普通思维看来)矛盾是一种逻辑矛盾,它乃是由人们认识上的错误引起的."钱文"认为,逻辑悖论矛盾既非逻辑矛盾,也非辩证矛盾,而是第三种所谓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理性"的产物的矛盾,这也是不正确的.唯有唯物辩证法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逻辑悖论的本质.唯物辩证法需要发展,但决不能用逻辑悖论的矛盾"修正"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孟文静 《理论界》2007,(10):196-197,179
亚里士多德首次系统地提出矛盾律思想,即“同样属性在同一情况下不能同时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主题”,并认为这个原理是最确实的原理,是无可争辩、不证自明的。矛盾律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基本成形。违反矛盾律将犯矛盾两可的错误,引起思维混乱,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分析人们误认矛盾两可的原因。亚氏首创矛盾律思想在西方逻辑史上做出伟大贡献,但他的思想也有其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他混同了逻辑矛盾与现实矛盾。  相似文献   

7.
1.玻尔的黎曼面模型是互补性的语义模型,恰当地表征了辨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恰当地刻画了互补性的逻辑结构."互补性"的要点是"相反相成"或"互补又互斥",说的是矛盾双方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结而形成统一体,因此它与辩证法的核心思想相一致.2.与马佩先生主要从语义角度着手不同,次协调逻辑学者主要从句法角度对矛盾进行划分,考虑形式系统允许或不允许哪一种矛盾.3.所谓辩证逻辑的形式化,就是像多种非经典逻辑那样采用形式化手段,对辩证法的现实原型进行恰当刻画和再现.我们认为,关键在于要保证兼有次协调逻辑/相干逻辑/模糊逻辑的禀性:(1)有次协调性(能刻画有意义的矛盾,而不会使得每一个公式都变成定理);(2)有相干性(避免不相干的推理);(3)能恰当刻画模糊性(即恩格斯所说的恰当地承认"亦此亦彼");(4)有表征辩证法特有原理的公理组.  相似文献   

8.
论孔子的逻辑思想及其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多认为中国逻辑思想史的开创者是邓析,事实上邓析的逻辑思想远没有孔子丰富,邓析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发展的影响也远不及孔子,且邓析比孔子小6岁,由是观之,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应属孔子.本文拟从逻辑思想的产生、“正名”理论的提出和《论语》中的逻辑思想三个方面来讨论孔子的逻辑思想及其在中国逻辑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逻辑思想中,孔子正名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正名以正政"是其逻辑前提和逻辑结果的统一,体现了求真与求善的两种精神.求真精神追求了正名思想的"逻辑真",求善精神追求了正名思想的"伦理真".孔子正名思想的逻辑观有着鲜明的伦理化倾向及特殊的历史作用,对构建当代合理的国际关系与文化交往,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付敏 《学术论坛》2012,35(4):5-9
亚相容逻辑致力于刻画"不相容"但"足道"情形下的逻辑机制,在系统中容纳矛盾而限制矛盾律。其倡导者或将它与经典逻辑并列,或视其为对经典逻辑的择代。然而,在认知行动中,无论是在实在、思想和语言层面,本体论意义上的矛盾律都无法违反,被限制的只能是作为认知规范的矛盾律,被容纳的只是由违背该规范而产生的信念矛盾。而经典逻辑恰好可以通过对信念矛盾的本体论重塑,实现对亚相容逻辑的合理统摄。  相似文献   

11.
杨建华 《社会科学》2002,1(9):35-38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 ,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2.
汉字本体结构和字群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谐”本义起源于音乐,与华夏先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听觉感官与味觉感官的愉悦性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何鸣 《江淮论坛》2006,(2):134-137
"意义"主要来自媒体的生产,而有选择的"呈现"与有意识的"遗忘"就是意义生产的基本策略.万科作为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房地产大企业,王石作为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其品牌的营造、"白领"的想象或偶像化的运作,主要得益于媒体的"呈现".这种"呈现"同时"伴随"着"遗忘",如对"万科金色家园"的业主与万科集团的纠纷,深圳的媒体就表现出让人不可思议的沉默.其实,在媒体与万科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利益为原则的同谋关系,媒体需要来自万科地产巨额的广告收益,而万科也需要来自媒体的"呈现"与"遗忘".媒体与大公司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必须引发我们对媒体的思考媒体必须以"公器"作为其基本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5.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一种世纪性思潮(现象),同时它又始终处于边缘性状态,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认知成为解读其"边缘性"的基本思路.20世纪中国面临着贯穿百年的"现代性"危机--价值观念失范和制度性体系脱序的整体性危机,而原本就是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产物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作为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回应和救赎方式因此东渐而至并渗透到文学话语中.然而,本土化的存在主义(文学)只能对"现代性"危机起到文化重构、艺术救赎的作用,如何从存在着的意义世界推衍出对秩序性建构的现实救治不是其价值所在.而马克思主义则以既能提供道德和信仰层面又可以重建制度性秩序的话语方式回应并克服着中国的"现代性"危机,并在其"中国化"过程中被转译为主流文学的"现代性"主题内涵.在此意义上,存在主义文学的边缘性正是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合理性存在.  相似文献   

17.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8.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04,17(5):64-66
根据现存方言并证之以古代语言资料,可以知道赏心之"赏",是"爽"字韵头脱落后的方言口语记音.这种语音现象具有普遍性,以之解释一些历来释有疑义的词语如"伤心"、"行唐"、"桑新妇"、"刚"、"松(月桑)"等,均可豁然明白.  相似文献   

19.
王玉琴 《天府新论》2010,(4):128-134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学界普遍以王国维是"中国意境论的集大成者"而把"境界"等同于"意境".通过对两概念的统计和辨析可以看出,两者不能等同,王氏对"意境"的使用仍不出传统诗学范围.而从<人间词话>中"境界"使用的频次、内涵、结构、思想资源等方面和意境比较,则王氏"境界"说有二层大的内涵,一是境界的本意,即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这一层意义是意境不具有的.二是境界在意境的范围之中,但境界是意境的高级阶段,有境界必有意境,而有意境未必有境界,境界是在意境的基础上融入格调、无功利之真、堂庑气象等元素之后一个更高的原则和标准.<人间词话>在文论史上的意义是"境界"说,而不是"意境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20.
蔡翥 《学术探索》2005,(1):57-62
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微观层次上,选择关系资源为分析路径,同时结合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动力分析,拟以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来探析农村社区阶层分化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特别是以安徽为典型形态的中部地区农村农民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探讨转型期关系资源与农民阶层分化的关联,并将就实地调查中所获农民阶层分化的具体情况,探析"关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向关系资源转变的过程,分析关系资源在农民阶层分化中扮演的角色,对这一微观层面的社会事实做出解释,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相关社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