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看得见的城市和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研究的两个维度。作为城市的精神内核,看不见的城市还有待挖掘。城市意识、价值观念和社会秩序可以成为研究看不见的城市的三个维度。作为战时国都,重庆不仅应该有现代化的城市景观,更应该生成完整的都城文化。但由于都城文化认同感的匮乏,以及社会秩序尚不稳固,重庆的都城文化始终处于未发育成熟的状态。因此,战时重庆是一个灰色的社会空间,其中充满了中间性。通过挖掘文学想象所包含的心理和精神维度,作为观念建构的战时国都将展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1937年11月国府迁渝后,重庆出现的阶层易位、身价涨跌现象,可谓史无前例,其生成语境与书写意图皆有其特殊性。在战时国都,士、农、工、商的阶层排序被逆转,各阶层的经济地位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相对态势。大后方作家对阶层易位现象的书写,重点关注的是身份地位建构中的经济因素,身份地位与知识、权力、道德脱钩后,异化为以金钱来计算和量化的一种符号,公务员与知识分子的身价迅速跌落。身价的变迁不仅涉及生存资源和社会声望的分配,也重构了家庭内部的秩序。在战时国都的文学想象中,商人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话语装置,是作为想象重庆和国家的一条路径。身份地位的涨跌故事包含了对战时生存、阶层异动、抗战观念和国家政治的多维审视,并表达了建构无差别的抗战身份的意愿。  相似文献   

3.
试论陪都重庆的文化建构两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文化建构,高度体现出中国区域文化发展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双重维度,因而陪都重庆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发展的战时典范,拥有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全国性中心地位,并显现出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方向。  相似文献   

4.
"五个重庆"与当代城市美学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为内容的"五个重庆"建设,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人文重庆、文明重庆建设,不仅体现了在尊重重庆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前提下的创造性,在现实中使广大市民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城市在外貌和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快速变迁,而且从理论上讲,也为现代城市的美学形象塑造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5.
1937年国民政府迁渝后,重庆想象进入国家象征符号的表意系统。战时重庆形象的变迁,是城之变与书写语境、评判立场之变相互作用的结果。全面抗战初期的重庆是众多青年争相奔赴的城市,神圣国都形象投射着民族国家抗战的激情。抗战后期,人与城的矛盾激化,重庆不再是“我们的城”,而是变成了“愁城”“恶城”。抗战结束之后,回望中所形成的重庆印象走向分化,城市的主体性质在革命话语中悄然转换。重庆形象从“我城”到“他城”再到“我城”或“他城”,不仅涉及城的问题,也涉及权力主体和意识形态的更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工匠精神已被提升到国家层面,“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逐渐成为开展品质革命的重要助推力。现有研究主要从职业精神、道德伦理、组织文化和价值取向等4个基本视角对工匠精神进行界定,但存在着视角不够全面、层次较为单一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工匠精神研究及其相关实践开展需构建一个整合性的概念框架,即工匠精神包含品质追求、履职信念、职业承诺、能力素养、持续创新和传承关怀等6个维度,它们可从终极目标、业务技艺、职业态度和社会责任等4个方面系统地诠释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未来研究可以在该整合性框架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测量工具,进而探究工匠精神的影响前因、作用结果及其边界条件等。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重庆开展的抗战文化运动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和爱国热情,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堡垒".重庆抗战音乐活动作为抗战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斗志、抚慰了人们的心灵,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重庆抗战音乐活动的梳理,涉及当时重庆的音乐机构及组织、群众歌咏活动、音乐会形式的演出、歌剧形式的演出、创作及评论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的发展轨迹清楚地彰显了改良社会秩序的实践意向。面对19世纪中后期法国和欧洲社会的严重危机,迪尔凯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剖了现代工业社会常态运行的机理和条件,发现社会危机的症结是整合社会秩序的法制和道德纽带出现了断裂。以此为基础,迪尔凯姆提出了改良社会秩序的原则性方案:国家监督下的职业规范和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重庆是在古代江州城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巴文化是重庆城市文化的重要源头,构成了重庆城市文化重要的人文传统。基于地貌特征形成的“江一山”文化是重庆城市文化的自然传统。重庆城市文化在几千年的变迁过程中,逐步完成了传统与更新、古老与现代的交替,实现了从旧到新的涅粱和更生。在这一转换过程中,移民活动和近代化是重庆城市文化从传统向现代巨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人是生活在秩序维度的,人的生命的价值,尤其是劳动力的价值,与处于不同秩序维度有关系。公共慈善也是如此。它有原始秩序的维度,也有扩展秩序的维度,在不同的维度里,有不同的价值。从特朗普家族慈善基金会的命运,可以见出慈善和慈善组织涉及到的不同维度秩序的冲突。更好地发展慈善和慈善组织,需要解决冲突,在不同的秩序维度里,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在这抗战艰苦卓绝的阶段,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却普遍存在“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情形。此时的重庆是反侵略的东方司令部,国民政府为了改造社会风气,支援抗战,决定取缔奢侈行为,推行战时禁奢政策,具体从衣、食、住、行仪节酬酢及娱乐等方面进行了限制。禁奢政策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去要求与执行,对于人民大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他们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起到了支援抗战的作用。但是,对于资本雄厚的上层统治阶级,禁奢各项规定形同虚设,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
开埠是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强加给重庆的病态的开放,是重庆沦为半殖民地化城市的开始,却在客观上成为重庆城市近代化的契机。开埠促进了重庆城市功能的转变、城市地域的拓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促使城市社会结构、城市文化环境和城市社会生活等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地名是文化的镜像,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重庆地名不仅反映了重庆的自然地理特征,同时也记载了这个城市演变过程中的痕迹。重庆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凸显了重庆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积淀。重庆地名文化与这个城市其他的无形文化一起,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文脉和灵魂。  相似文献   

14.
文化建设是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渝中区是重庆的都市中心 ,在重庆市和渝中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 ,应当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重点讨论文化建设在都市建设中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并提出一些发展都市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明初,政府出于自然经济重建的考虑,极力抑制带有异质性的市民文化的成长,将市民的精神需求降低到了最低水平。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进步,及至 15、16世纪之交,南北地区的传统消费性城市得到发展,具有生产性的新类型市镇在太湖平原相继涌现,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同时提出了精神生活的要求,这样以市民嗜好为轴心的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不断推出,从而实现了对明初限制的突破。因其所处的由明前期向中期过渡阶段的制约,更多地表现出了曾在唐、宋市民文学兴起时期出现过的“夹生”特点,从侧面映衬出该期明代社会变化的初始层面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论重庆都市地名的文化特色与城市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聚落文化的典型差异 ,都市地名和乡村地名带有明显不同的文化色彩。在大多数城市 ,尤其是平原城市 ,由于自然地貌、街区布局有很强的同一性 ,街道与居民区的命名规则呈现高度类似的特征 ;然而 ,作为都市少数派的山地城市 ,聚落地名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而这种地名的文化色彩又强烈地塑造了该城市的国内国际形象。对成都—重庆都市地名进行比较研究表明 ,重庆都市地名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色彩 ,具有典型的自然特性 ,具有较强烈的乡村气息。这些地名特征已经塑造了重庆的地名文化、重庆的对外形象 ,并正在影响和继续影响着重庆走向世界 ,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市将成为人们生活的本体.然而,如何在物质化的都市文明中寻找人们生活的意义,阻止商业化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放逐,这无疑是现代都市文学要关注的焦点.但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必须根植于都市文化内部,建立在人们对都市生活的适应性上.张爱玲作品中的都市意象,是她在对都市人性的苍凉观照下,给予我们的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18.
“背篼”是一群为生计离开农村到城市靠出卖体力谋求一点非农收入,用以维持家庭生活、农业生产、孩子教育等开支的农民。“背篼”们每天在城市里劳动、生活,俨然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但“背篼”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一堵无形的墙,这堵墙根源于城乡的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9.
规划部门是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的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而昆明市规划局却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就有三任规划局长先后因受贿犯罪而被检察机关立案查处,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既有他们个人的原因,也有规划制度与政治制度、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要防止再出现第N个规划局长落马,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和技术规定,完善规划监督机制,推进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护和适宜社会发展的法律制度与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