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社会和谐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社会各政治关系的有效和谐。通过分析政治信任和沟通的关系及其对于建构和谐政治关系作用,分析认为:在复杂的政治关系中建立起多渠道、畅通的沟通信道,促进和巩固政治关系主体间的信任机制,进而保证社会全体人民和谐相处局面的形成。分析结果表明:只有进一步完善政治信任机制和深入拓展政治沟通渠道,才能构建良好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政治和谐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和谐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何实现政治和谐是我们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从目前的政治关系状况来看,我国的党政关系、党群关系、政企关系等还不是很和谐,人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也比较低,这已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障碍。为促进政治和谐和更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3.
政治廉洁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必要条件。古今中外,历代开明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反腐倡廉,重视处理好政治廉洁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政治腐败则只能破坏社会和谐。在现代社会,政治法治化、民主化及政治的公平、公正和正义是政治廉洁的必由之路。政治廉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政治文化和谐建设的主要措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子系统。而社会的和谐是建立在社会的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和谐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全面推进我国的政治文化和谐建设,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即夯实政治文化和谐建设的经济基础,巩固政治文化和谐建设的政治保障,营造政治文化和谐建设的文化环境,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治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政治生态作为社会构成中的重要功能系统,是实现社会各子系统之间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重要政治条件。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综合治理政治生态中的不和谐要素,建立与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良性政治—经济生态、政治—制度生态、政治—伦理生态以及政治—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6.
论政治和谐的十大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和谐包括社会经济和谐、政治和谐和文化和谐,而国际和谐、党际和谐、群际和谐、民族和谐、区域和谐、城乡和谐、党政和谐、政企和谐、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则是一个社会实现政治和谐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有着力维护好这十个方面的和谐关系,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7.
政治发展要兼顾、平衡民主与权威,兼顾及平衡民主与权威是人性与社会发展理性结合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现行权威政治构成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背景,民主政治的发展途径必须在现实的权威政治框架内寻找,利用权威与民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具体统一性及权威政治对民主政治发展的积极主导与促进作用,在权威政治的主导下,为未来的高度民主政治做铺垫性的主体动员和实体性的制度准备,实现权威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自然历史过渡。  相似文献   

8.
寻求和谐的政治发展路径,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在政治观念、政治制度、政治发展道路和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是和谐政治的思想前提。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和谐政治的制度基础。有序民主是现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实现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现代中国政治和谐运行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9.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的制约,目前公民的政治参与习惯于传统方式,即直接诉诸于政府部门,甚至有部分公民选择一些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非常态的方式。既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人大工作才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根本途径,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人大工作才能既顺应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又有利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有序政治参与必须符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生产力发展、注重社会稳定与和谐、遵守法律法规等原则。积极政治心理是有序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它为实现有序政治参与提供正确的政治价值、独立的政治人格、高度的政治认同和诚挚的政治情感。培育公民积极的政治心理,必须推动传统政治心理实现向现代的转型,加强政治的社会化,促进政治意识建设,并对消极政治心理主动进行矫正和干预。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是两个不同概念。社会和谐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达到,而无论政治和谐、还是经济、文化和谐,都应具有终极指向。在多个体或者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和谐仍然需要主导元素的引领。和谐社会最终可能会背离多元,而向动态的和谐体前进。  相似文献   

12.
大部门体制的兴起是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大部制的有效运作受到市场发育程度、政治体制和法律秩序、协调机制、监管体系以及非政府组织发展等众多因素的复杂影响与制约.就当下中国而言,大部制改革必须坚守政府的公共性;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相关机制与制度建设以及触动地方政府改革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私营企业主社会阶层的迅速崛起和成长,其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意识和热情日益高涨,然而由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处于稳妥推进阶段,所能给予的制度性政治参与供给相对有限,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出现了非制度性倾向。对此,必须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同时,加强对其政治参与的积极引导,以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系统结构的整合方式是政治整合,政治子系统决定其它子系统的运行目标、轨迹和评价标准.改革开放以后,政治整合方式逐渐消解,但出现了另一种潜在的经济整合方式.具体表现为:经济子系统压制其它子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子系统对资源的组织方式超越了经济子系统固有的边界.无论政治整合还是经济整合都是一种扩张性的整合方式,都不利于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要实现社会良性运行,需要一种社会子系统自主运行基础上的自然整合方式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建构的人本政治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我国认知和建构和谐社会,需要确立和坚持十项人本政治理念,即主体性和谐的理念;政治以人为本的理念;劳动人本政治的理念;执政为民的理念;新型社会民主的理念;公民社会自治的理念,以及保障人权、公平分利、适度政府和法治政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如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大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的体系。"四大文明"的协调建设与和谐共进,将极大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是,也只能是经济上富裕,精神上高尚,政治上民主,生态上和谐。  相似文献   

17.
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改善民生、实现民富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提升政府公信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在改善民生过程中还面临着观念束缚、能力不足、制度缺位和职能滞后的政治障碍,因此,当前要继续解放思想,强化科学发展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完善相关体制,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中国政治文化的主题从"大同"转向"自由",实质是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组,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社会基础。通过对大同政治逻辑和自由政治逻辑进行梳理,揭示大同政治逻辑转向自由政治逻辑的时代意义及其相应的制度性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