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知识的伦理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论是哲学史上一个悠久的传统,而对知识的反思主要来自纯粹理性内部。试图建构一种对知识的实践理性的反思方式,即知识伦理学的传统。在简略考察了知识与价值的关系之后,反思了历史上的几个有着时代特征的知识伦理传统:“知识至善”,“禁果”隐喻,“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就是资本”。最后,将知识伦理学的宗旨规定为一种对知识的实践理性思考方式,并作为知识论的一种新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认知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形成且被运用的一门学科,因此它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尤其是“传统知识”。生活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有着独特的传统知识。以鄂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红烈村的为个案,从认知人类学的视野具体考察土家族农家肥知识的分类体系、认知利用及其对现代化肥知识的比较等内容后可知,土家族对农家肥知识有着特殊的分类和认知利用模式,这种模式对人们理解和反思传统知识的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考量土家族农家肥知识的现代性时,也不能忽视现代化肥知识的有用性与合理性;只有将传统与现代两种知识进行合理的互补与对接,使其达到一种共存互补发展的局面,才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念的转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和外部环境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念经历了从“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的转换。“供给者本位”强调把社会需要看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需求者本位”则强调把“现实的人”看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两种育人理念尽管都是为了克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某种困境而建立起来的,然而却由于其本身的理论缺陷,使其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实现“供给者本位”和“需求者本位”的统一是解决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念弊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研究范式的成型是教育社会学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而学科研究范式的形成又主要依赖于研究模型的建构。梳理了教育社会学的三类研究范式:“实证研究范式”与“人文研究范式”;“教育事实研究范式”、“教育定义研究范式”与“教育行为研究范式”;“功能研究范式”、“冲突研究范式”与“互动研究范式”。论证了研究模型对研究范式的作用,讨论了教育社会学模型建构的两类方式:模型建构的类比法与模型建构的假设法。  相似文献   

5.
高校图书馆是保证高校师生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阵地。新形式下,必须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信息情报服务的传统方式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信息情报服务中“以人为本”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过程本体概念的理解和阐释,使阐释人类学的“深度描写”在认识族群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基础上,并结合医学人类学对“过程”理论进行研究,这种以 “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 对中国传统中医文化进行“深度描写”,并从批评的角度度对人类知识进行重新洗礼和审视,使过程哲学思想与医学人类学之间形成契合点,并以此对“过程”研究的范式来构建起医学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医学人类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析既是一套治疗各类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手段,也是一套用来解释人的动机、行为的综合性理论。这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如果将其置于20世纪社会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这一背景下考察,精神分析一方面具有科学性,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另一方面又具有人文性,它提出了一套深刻的阐释理论。两者相辅相成。该阐释理论与文艺批评中的“征兆性解读”密切相关。对文艺文本的“征兆性解读”使我们洞悉文本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8.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辩证的统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联系极为密切的集合体。“绿色”反映了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历史必然。人类独有的社会性决定了要把“共享”作为目标。变平、变小了的“地球村”要求扩大“开放”度。“协调”和“创新”贯穿于“绿色、共享、开放”之中。新发展的“五大理念”在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中将会不断丰富和提升我们对其的认识。在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起点上,尤其需要放眼量,不能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开放取决于思想的解放,胸怀的豪放,热情的奔放。“创新是动力”,创新自身也需要动力。这动力就是不拘一格,就是百花齐放,就是彩虹般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建设一个与绿色自然生态相对应的“宜创”的“彩虹学术生态”。为了做到共享必须坚决摒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错误理念。“兼顾公平”论是作为“原则”来推行的,对原则错误要作为原则来纠正。建议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公开批评“兼顾公平”论。为了协调,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政府与民众间的枢纽,是民主的DNA;社会组织是化解社会矛盾的调节器;社会组织的数量、结构、质量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害怕社会组织是缺乏制度自信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创业史》中的韩培生这一人物凝聚着柳青对“农业技术”与“合作化运动”之间关系的思考。与20世纪50年代同类题材的小说不同,柳青的《创业史》试图从根本的伦理维度上把握“合作化运动”,并激活“技术话语”的政治语境。从这一视野审视,韩培生的农业技术推广叙事呈现出多重维度,并形成了科学实践、社会实践、政治实践与伦理实践四个彼此相关的层次。借助这种叙事,柳青展示出“合作化运动”中“伦理”与“技术”的深层张力,也对“国家—乡村”二元结构中的现代化想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与后现代认识论札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学对异文化的关注给后现代社会科学带来重要影响,表现在文化认识论上由党同伐异向“求异存同”的转化。从德里达的“延异”概念到德勒兹的他者命题,表明对全球化的“同”之负面效应的警觉。而“地方性知识”的命题则是挑战西方社会科学一元构架,保留人类智慧多样性生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的出现将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产业,更应超前思索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包括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开始发生深刻变革,以传统资源为主导制约力量的工业经济,正在被以知识或智力为资本、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新型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所取代。教育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首先带来的将是教育理念的如下变革:一是由以学校为主的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二是由以灌输为主的教育转变为兴趣教育;三是由以理论为主的教育转变为实践教育。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这三点变革,充分表现出向儒家传统教育回归的趋向,儒家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成为构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新体制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女性继续教育—实现多方位社会参与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女性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将影响女性作为主体而非客体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与决策层次的关键.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兴的教育形式,突出强化了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灵活的教育形式为女性更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和树立自信心创造了条件,为男女两性共同发展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知识经济交际和外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跨文化知识经济交际将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跨文化知识经济交际是建立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交际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交叉点基础上的。知识经济、经济交际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之间具有统一性。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外语教学更是要适应这一新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创新是教育创新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未来的旅游业要求从业人员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和创新,这就对旅游学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核心理念,按照新的理念变革传统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2 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全面到来并取得蓬勃发展的世纪 ,也是“以人为本”的世纪。本文从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以人为本”是知识经济的核心理念和战略、知识经济和“以人为本”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目的是希望在新世纪中 ,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战略上实现“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 ,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载的哲学思想具有原创性,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论证,对张载独特的诠释学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张载的诠释思想集中体现为“心解”二字,“心解”具体表现为“濯去旧见以求新意”的诠释目的,张载以“濯旧求新”的模式实现对孔孟之说的传承,他从观书和求理两个角度强调了求新的必要性,“开昏蒙”是求新的直接目的,朱熹对张载这一诠释目的十分推崇,多次阐释这一思想;张载以“心解则求义自明”为诠释原则,他认为心有“天心”“地心”之别,其中“人心”是张载心论的主体,具有德性之心与知觉之心的二重含义,“心解”中的“解”是“心”的知觉能力,合“德生之知”与“见闻之知”才能“求义自明”,通过“德性之知”收摄“见闻之知”形成“自诚明”,强调宏阔的“天人合一”宇宙意识,建构细密的“致知穷理”的知识理性;以“心解”为基础,共同指向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治学理念与人生抱负,可见他的“心解”诠释学既是一种认知性的理论,又是一种指向个体自我修身的实践理论,其从继承性、创造性、延展性方面提升了孔孟以来的儒家文化,更是在身心实践上对圣贤意志的体贴与发扬。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 ,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从教育的本质和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出发 ,阐述了加强创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高等学校应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制度、改善教育条件及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坚强意志等途径 ,大力加强创新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与国家公务员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挥公务员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开发和运用公务员创新能力 ,必然会引发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领域的“革命” ,必将成为我国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尚书》中的“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在后世经学阐释中逐渐开启了“狂”与“圣”之间的分野,宋代以降屡有对“狂”“圣”分野的质疑与重释,明代关于“狂”与“圣”的讨论开始往“心学”之路上走。王阳明在致良知的思想框架中阐释“狂”及“狂者胸次”,“圣”及“圣人气象”。王阳明认为,狂者依良知真是真非而行,在行为上“嘐嘐圣人而行不揜”,有“凤凰翔于千仞气象”。他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将成圣的根据牢牢安置于人的内心,“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将圣人之道与自己的致良知之学绾合起来,高屋建瓴地提出“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在他的思想中“狂”与“圣”渐趋弥合,在他的人格上“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也渐趋融合。“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趋融的关捩就在于“裁”。以“致良知”裁之,“狂”之资与“圣”之质在阳明的人格上趋于圆融自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