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设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从国内外农村土地征用及补偿制度比较及被征地农民缺乏养老保障的原因分析两方面综述了被征地农民问题,结合浙江省试点市土地征用与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现状,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方案进行设计,并在进一步分析和养老基金平衡测算的基础上,针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养老保障中的政府机制与政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老保障具有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在供给上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政府所具有的公共性和垄断强制性,使政府在养老保障的供给方面表现出了特有的责任能力和效能;同时,政府在克服市场缺陷和家庭养老缺陷时,政府机制固有的非市场缺陷也使政府在养老保障供给上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政府的作用应严格限制在并谨慎发挥于市场和社会力量失灵的领域。具体说来,就是政府应以增进社会公平为中心,并以有效率的方式,在提供制度环境和最基本的养老保障产品、调动市场和社会参与养老保障上发挥核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任务十分重要.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老年津贴+个人账户"的模式及其精算模型的宗旨是:政府对于某一年龄以上的老年人实施普惠的老年津贴,同时为这一年龄以下有缴费能力的16岁以上农村居民建立个人账户,逐步积累,到这一年龄后逐月领取养老金和老年津贴.这个模式可以供各地设计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文敏 《学术交流》2008,(1):124-127
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使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解决的思路在于建立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四为一体"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新模式,即以个人积累保障为主体,家庭保障为基础,社区保障为辅助,国家支助为后盾.这个新模式的建立需要制度和体制的保证、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以及观念更新等多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陈园  张映芹 《社科纵横》2020,35(2):83-86
农民养老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事关当代农民及子孙后代的福利、农村的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作为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一直受到学界广泛的关注,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面临的问题以及改革对策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汇总,指出未来在对农村养老保障的系统思考、实践探索与制度文化结合研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胡仕勇  李腊 《社会工作》2011,(24):48-51
人口老龄化趋势是我国人口结构转变的一个突出现象。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现,势必对养老保障压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会影响国家对养老政策的调整。本文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国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养老政策"综合分析模型,提出了养老保障政策分析的框架。本文以人口结构转变为切入点,描述了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家系统养老保障以及公民社会养老保障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本文基于综合分析模型和现代国家治理结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本文认为,只有整体性福利制度构建,才能确保在国民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社会稳定之间取得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创新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之后的第三大社保制度.实现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权益,创新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关键.应采取创新的对策为: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和按群体分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实行多种机制优化组合,构建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养老保障基金运营机构,促进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结合扶贫开发,建立民间的农村社会养老慈善机构,多渠道筹集社会养老慈善资金;在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基础上,改革医疗模式,建立面向农村老年人的出厂价药品直送网络;开展适应老年人的轻体力生产活动,提高其收入水平,实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养老";加快专业社会工作者及其组织机构的培养与建设,创建护理老人的养老保障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龄化是关系到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也关联着社会的各个单细胞——家庭模式和伦理文化体系发生新的变化。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世界居前位。人口老龄化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健全和发展社会养老保障是保证社会安宁和解决老有所养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从分析人口老龄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的这一角度切入,针对这个制度本身在运行过程中出现诸多的问题,对完善中国城市养老保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白玲 《社会福利》2008,(8):7-10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日益加剧以及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快速推进,养老机构人住老人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为探索建立养老机构公共服务安全运作机制,2007年,在市民政局关心、支持下,在市行业协会的指导下,浦东新区开展了"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意外责任团体保险"项目试点工作,为"规避机构服务风险,保障入住老人权益",作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社会福利》2012,(3):31-32
农村养老服务资金保障的困境 投入与资源严重不足,供给与需求矛盾尖锐 中国长期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一直对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缺乏重视,国家和集体对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1.
徐佳 《社会工作》2011,(5):92-94
社会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和谐社会的建立又以各阶层、各群体福利状况的共同改善为基础,老年人是一个庞大而又特殊的社会群体,建立完备的老年保障体系自然是当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老年保障体系建设在物质保障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而精神保障方面则相对缺乏.把握老年精神保障的内涵,分析我国老年精...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农民养老组织模式主要依赖家庭或个人,对社会养老保障模式意识淡薄,缺乏需求,其关键原因在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组织供给十分稀少,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认真落实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上,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民间参与,坚持设施建设与设备配置并重、既有设施与新建设施相整合、设施改造与功能提升相结合,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提升养老服务保障水平,为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提供坚实支撑。到“十二五”末,将基本建成数量适当、分布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服务规范、方便可及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4.
农民的社会保障近年来备受关注,但观念层面的讨论却很少出现在学术视野当中。保障观的研究有助于自下而上地理解农民作为底层群体的生存及发展状况,有利于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从农民立场出发,透过农民个体的生命历程及家庭中重大事件,分析农民“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对于保障的看法,从中探究作为农民“生存之道”的保障观的形成及意义,使社会保障研究和决策真正了解到他们的需要,真正有利于农民生存状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社会性别视角,基于温州三个村的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和观察,描述并分析农村妇女的土地保障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两性之间的不平等使得女性群体在土地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容易遭受不公平,土地的实际保障能力在虚化,这些因素都大大弱化了土地保障对于妇女的效用。  相似文献   

16.
对2014年湖北省农村老人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村老人领取的养老金平均可以应对其21.5%的生活消费总支出和37.3%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如果以当前70元/月的标准计算,基础养老金平均来说可以应对农村老人27.2%的生活消费总支出和47.0%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虽然农村老人认为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对其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却普遍认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偏低,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能力不足.可以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养老金均值为267元/月.对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耗能力或生活质量、 养老风险感知状况均显著影响了农村老人对养老金的需求数量,农村老人对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耗能力越强或生活质量越高,对养老风险的感知越强烈,则其对养老金需求的数量越多.  相似文献   

17.
对农民工权利保障问题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健全农民工权利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前提与认识论基础.对农民工权利保障作出恰当的理论判断,首先要对农民工权利及其保障给予充分的认识;要确定重点保护的农民工权利的边界,让农民工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选举等诸多方面得到平等的待遇;还要结合农民工问题的特质,为制度建设准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任何群体的权利及其保障都体现着宪政价值,都是宪政价值在权利范畴中的展开.从理论上厘清农民工权利及其保障问题,不能脱离中国的宪政制度.当下要构建的农民工权利保障体系应该体现人权、平等、民主等宪政价值,使农民工的基本权利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不再被剥夺.  相似文献   

18.
健全社会求助体系 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城乡低保和受灾群众是社会救助的主要对象.目前,我国城乡低保人数共6619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数有1400多万.去冬今春还有6100多万受灾群众亟待救助.中央要求"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我们必须从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出发,加大救助力度,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22,(1):101-107
养老机构安全保障义务的认定应以具体认定标准,即合同约定、法律规定、服务与服务管理规范为依据,以抽象认定标准,即善良管理人注意义务标准为补充,只有在穷尽且适用具体认定标准无法认定时,才应适用抽象认定标准。缩小抽象认定标准的适用空间,增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和裁判结果的可预期性,发挥司法裁判对养老服务与服务管理规范化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有赖于具体认定标准的丰富完善及广泛适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老年人社会福利领域确立了"一个转变,三个结合"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一个转变":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无劳动能力、无法定义务扶养入、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的福利保障,确立面向全社会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保障的目标取向,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