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揭示了“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强调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原则。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特邀5位专家参与专题笔谈,从不同视角对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进行解读和论述。其中,杨须爱教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华民族政治传统与实践、中国通用文字、中华典籍等四方面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郝亚明教授认为“创新性”是理解中华文明历史延续的密码,是理解中华文明当代复兴的钥匙,是理解中华文明未来走向的指针;严庆教授认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国人追求团结内聚的信念、捍卫国家统一的气节,也内在地决定了各民族与国家共命运的选择;青觉教授认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突出表现为接纳多元与尊重差异、开放对话与交流互鉴、多元融合与求同存异的核心原则,汇集于“文明以止”的信念;马忠才教授认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缘于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的优良传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中医认识世界的是非标准,是中医界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所有中医药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古今中医药学者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医药事业的各个方面,决定了中医药行业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凝练并认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坚守中医特色优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习主席和党中央中医思想和政策,引领中医药行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工作。国家行政主管机关应发布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并明确“一元主导,多元共生”的基本原则,强化中医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并且在中医药实践中落细、落小、落实,这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的方剂、偏方和古代的药文学,是传统中医文化的三个特有现象,其中蕴含着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个性化治疗思想,“悬壶济世救苍生”的公众精神以及儒医不分、文医联姻的人文精神,这表明古代中医属人文型人才。传统中医药学的个性化、公众性和人文性,对当前我国医药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医文化自觉的历史演进与当下新特点、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文化自觉源于西方入侵历史场域下民族文化危机意识和文化自觉的产生,是中国学人面对西医挑战和“科学”思潮压迫所进行的深层次自我观照和文化救赎。随着中医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和文化自信的增强,置身于中华民族致力于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场域,中医文化界学者从呼唤传统文化复归以振兴中医药,发展到当下提出“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性命题,彰显出中医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信,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这既是当前历史场域下中医文化内涵得到认同的结果,也是中医文化学界响应时代需求的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医文化热是中国传统文化热的一个组成部分 ;将中医药学置入传统文化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探寻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契合点 ,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传统文化研究的内涵 ,而且对于认识中医药学的文化本质 ,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中医文化研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 ,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 ,中医文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同时也暴露出研究力量分散、精品成果匮乏等不足。从儒释道与中医药学互动关系角度开展中医文化研究 ,不仅弥补了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 ,而且为阐释中医药学的文化属性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是中医药文化界新近提出的重大学术和社会命题。该命题的提出是置身于中华民族致力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场域,中医药文化研究学术积淀和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中医药文化自身特质得以彰显的结果,也是中医药文化界面对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对该命题的深入探究,不但有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将会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道德中国建设、文化中国建设和绿色中国建设,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连绵不断。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传基因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有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需要加以研究和提炼。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远,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疗效显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针对其历史地位、时代价值、目标任务、独特优势、发展道路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传承创新中医药,推动中医药文化大众化普及化,应依托孔子学院、中医药传承院校及“一带一路”传播中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其不断裂的表现,是这一文明的祖先还是中华大地上“百万年人类史”与“一万年文化史”的缔造者。“中华文明史”的实质是中国的国家历史。以考古学、历史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族群,得出几乎一致的科学结论,它们有着基本共同或相近的“遗传基因”、共同的“祖源”。在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中,不论是什么时代(王朝),也不论是中华大地什么地方的族群或人群管理中华国家,都坚持“中”与“中和”的国家“大一统”理念,从“三皇五帝”到历代中华不同族群建立的不同王朝,都维系着“中华统绪”,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大地的多民族共同体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及其大一统国家的认同。回顾古代世界的两河流域文明、埃及古文明、印度古文明与中华文明“四大文明”,加之美洲的玛雅文明与印加文明,除中华文明之外,至迟在公元6世纪或“大航海时代”之后,其他文明均已“断裂”,而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之所以这样,乃是源于中华文明一代又一代传承着从“家国一体”到“家国同构”至“国家认同”的“中”与“中和”这一“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对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建设“中华文明中轴带”,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文化地标、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从地理、历史、文化、生态、发展五个维度提出了建设“中华文明中轴带”的逻辑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目标和任务,具体包括建设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带、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创新样板、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新文化空间和中华文明黄金旅游带等。建设“中华文明中轴带”的主要路径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全面布局重大文化工程、坚持系统治理和创新思维、打造红色教育和青少年研学实践平台、系统规划和营销中华文明基金旅游带等 。  相似文献   

11.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高度重视中国精神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的作用,并提出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重要论断。弄清楚这一论断的内涵,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伦理型文化”独特优势,构筑中国精神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完成现代转型的内在需要。梁漱溟先生基于对“文化即生活”的主张,以解构传统文化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化为路线,深入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短缺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了解他的文化思想对我们深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促进“伦理型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契合共生,促进民族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对于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百年来经历了从“沉寂”到“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既是一种注重文化传承与精神引领的知识建构,也是一种凝聚文化教育合力的协同发展。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探索教材基于新时代语境的现代化诠释、基于全球化语境的本土化编写的发展向度,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象,开发数字教材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教材。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也应强化规范意识,积极规避“人文关怀式微”的价值危机、“学科视野窄化”的认识误区、“教材泛德育化”的理念偏差以及“教育逻辑缺失”的路向偏移等失范问题,增强责任之心,勇于担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固本与创新中肩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对于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百年来经历了从“沉寂”到“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既是一种注重文化传承与精神引领的知识建构,也是一种凝聚文化教育合力的协同发展。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探索教材基于新时代语境的现代化诠释、基于全球化语境的本土化编写的发展向度,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象,开发数字教材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教材。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也应强化规范意识,积极规避“人文关怀式微”的价值危机、“学科视野窄化”的认识误区、“教材泛德育化”的理念偏差以及“教育逻辑缺失”的路向偏移等失范问题,增强责任之心,勇于担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固本与创新中肩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的强调和展开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站在文明的高度,对中国道路更加笃定、更加自信地展望文明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民族复兴的文明视角来看,推进文明复兴是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论断的重要出场语境,该论断的提出源自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擘画了二者结合而形成文化成果的应有样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南,具有重要的原创性贡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思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注重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命题,以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基本原则,在践行“七个着力”中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科学把握“两个结合”重大意义与内在规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以“四个共同倡导”为落脚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