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 ,我国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制、文学理论的“自律性”和“他律性”,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困境和危机的出路问题 ,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涉及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基本理论问题是一个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点 ,反思和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加强和深化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推进文学理论的发展。为此 ,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编发了一组文章 ,对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等问题 ,从反思和重建的意义上进行研究 ,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我国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制、文学理论的“自律性”和“他律性”,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困境和危机的出路问题 ,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涉及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基本理论问题是一个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点 ,反思和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加强和深化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推进文学理论的发展。为此 ,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编发了一组文章 ,对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等问题 ,从反思和重建的意义上进行研究 ,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学理论研究与历史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我国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制、文学理论的“自律性”和“他律性”,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困境和危机的出路问题 ,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涉及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基本理论问题是一个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点 ,反思和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加强和深化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推进文学理论的发展。为此 ,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编发了一组文章 ,对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等问题 ,从反思和重建的意义上进行研究 ,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我国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制、文学理论的“自律性”和“他律性”,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困境和危机的出路问题 ,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涉及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基本理论问题是一个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点 ,反思和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加强和深化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推进文学理论的发展。为此 ,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编发了一组文章 ,对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等问题 ,从反思和重建的意义上进行研究 ,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我国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制、文学理论的“自律性”和“他律性”,以及克服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困境和危机的出路问题 ,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涉及诸多基本理论问题。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基本理论问题是一个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点 ,反思和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加强和深化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推进文学理论的发展。为此 ,本刊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编发了一组文章 ,对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等问题 ,从反思和重建的意义上进行研究 ,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文学理论旧范式的解体固属必然,而新范式的选择与创立并非易事.世纪之交的文学理论研究及其相关领域正处于艰难而缓慢的"范式转型"之中."范式"理论和文学理论"四要素"说为我们认真思考文学理论"当代转型"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框架.在今天提倡理论对话的同时,我们似应依据文学理论的四种要素来重新整合编码古今、中西的三大文论系统.  相似文献   

7.
“文学理论学”构建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建立"文学理论学"学科之必要。"文学理论学"是关于"文学理论的理论",属于"元科学"的范围。它要解决"文学理论是什么"的问题及其文学理论的对象、特征、要素、范式与变化规则等问题。"文学理论学"的体系形态可能多种多样,但一定有其基本的研究领域。该学科对认识文学理论、提高文学理论研究的自觉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不同学科视角概述认知建模研究的现状和动向,阐明不同学科自身优势导致建模范式之间的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是以解决“智能”问题为目标。通过对经典认知建模范式的介绍,阐释理解人类认知无法依赖某项单一研究范式,必须是各种范式的渗透与整合。基于对国内外认知建模研究的综合思考,文章针对性分析了我国认知建模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文学理论教材在贯彻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时,应该注意文艺学转化问题,应该根据文学理论的学科特点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接,应该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的前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文学理论逐渐失去了自律性与科学品格。“新时期”的文学理论,从文化视野和科学精神两方面进行了反思,在理论模式、观念与方法诸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反思之后,文学理论应转向重建,但亟待解决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整合现有的文学理论研究成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继"过程法"之后出现了一种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写作教学理论的变化——"后过程法"。文章回顾了外语写作理论发展阶段——"三次转向"与"三种写作观念",尤其阐述了"过程法"与"结果法"的对应与整合,"后过程法"对"过程法"的质疑与发展。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后过程法"在"过程法"的基础上关注社会文化语境的解释性,体现了语言与內容的整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完善教学方法,但还没有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暂时还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靳义增 《南都学坛》2009,29(3):56-59
在文论"失语症"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我们已有现代文论新传统的"话语",所以,不存在"失语"问题。这一说法是难以立足的。第一,现代文论新传统所谓的"话语"与文论"失语症"所说的"失语"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二,五四以来是否形成了现代文论"新传统"是值得怀疑的。第三,真正的传统只有一个,新传统还是旧传统的延续,不可能以"新传统"作为重建的出发点。第四,用"新传统"来掩盖中西大传统的矛盾,只能起一种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代文化变革与中国小说理论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说理论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文论关于小说的文化定位和文体定位 ,促进了小说创作的繁荣和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转型 ,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 ,小说理论在中国的兴起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事件。正是在近代文化的变革中 ,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变革的需要、新型知识体系的出现、外来文学观念的启示等多方面的原因 ,促成了中国小说理论的现代转型 ,并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古代文论正在进行现代转换,而且大有举步维艰之势。根据德国哲学家J.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并结合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进行一次思考,或许可以找到新的研究图景。  相似文献   

15.
“命名”是文学思维的核心“修辞”活动。“文学命名”的特异性首先表现为不定性、未定型和不断变化的过程性 ;其次体现在以“批评命名”与“文学史命名”交互生成、影响、作用等形成的整体性 ;其三是渗透于以超越性学理抽象与现象的客观性整合合孕而成的现实性 ;其四是含纳在“修辞”策略转换历史过程中的本体性。  相似文献   

16.
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在20世纪后30年给传统翻译理论与实践观点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成为译学界的一股新生力量。文章着重探究了女性主义翻译观对翻译研究与实践及中国文学翻译的启示,并对其局限性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7.
钱谦益反对七子派的文学复古,除理论主张外,还独创"州晚年定论",揭示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晚年发生变化,进行自赎和改悔,反省和修正过去的观点,符合其"多历情变"的实际,也用来为自己的诗学理论张目。其中一字之异,将《归太仆像赞》中"久而始伤"的"始"改为"自",不能回避"舞文曲笔"之嫌,但与大体符实地"定论"相比,毕竟是次要的,以此将其文学理论说成"每不足信",是一种非事实求是的一偏之见。  相似文献   

18.
司宁达 《南都学坛》2007,27(1):69-72
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科意识模糊,主要表现在在学科的名称、体系等问题上不统一、与相临学科的关系处置不当等方面;二是“学院化”倾向突出,主要表现在理论家的学院背景和身份、文学评论文本学院气息浓厚等方面;三是实践性品格缺失,我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实践相互分离,存在隔膜,理论无法很好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四是理论话语转换不当,我国当代文论在进行理论建构的过程中对于西式文论话语和我国古代文论话语的转换不当。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的范畴之一。该文着重论述了意境理论在近代的流变状况,认为经过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的阐释,意境理论逐渐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其现代阐释的精髓集中体现为中国人独有的和宇宙相通的审美情趣,这种对东方自然生命理论的冥悟和体验,可以视为意境理论以一贯之的精神文脉。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文论的重要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的文论是中国文论现代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梯,涉及了一些重要的现代理论命题,对中国文论现代范式的创构有重要的贡献。梁氏文论的精神内核与方法特色在当代文论建设中仍值得我们省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