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基于流域水质开展工业源和农业面源的排污权交易,不仅有利于实现流域水质达标、降低流域内工业源减排的边际成本,也为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而推进整个流域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机遇和路径。基于流域范围,以水质改善为首要目标,对实施流域内工业源和农业面源排污权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从交易目标、交易实施基础、交易优先领域、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降低交易成本几个方面对如何建立基于流域水质的工、农业排污权交易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环境污染控制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具有公法和私法的双重属性,由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排污权交易合同、政府监督管理三部分架构而成,其中排污权交易合同居于核心地位,彰显其民事法律性质.排污权交易一级市场是政府对环境容量资源的初始分配,更多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二级市场是排污单位之间对环境容量资源的再分配,更多体现的是意思自由,属于真正的市场机制.现实中人们普遍关注排污单位之间的点源交易合同.面向未来发展需求,点源与面源的交易合同大有潜力.排污权交易合同的主体、客体、成立、生效及效力有别于传统民事合同.合同主体的行为可能同时涉及几种法律责任,呈现竞合特点,且竞合性责任的承担不是择一适用,而是同时适用,以保证对受损利益的全面完整救济.  相似文献   

3.
农户作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受益人,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我国实施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中,政府主导的农村环境治理得到了显著的效果,但要取得长期可持续治理效果,提高耕地质量保护的水平,农户的行为参与和实施程度至关重要。文章基于湖南省衡阳市254个试点与非试点区域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探索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政策认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机理与效应。结果表明: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是通过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间接正向影响农户的行为意愿,进而影响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且试点区政策的推广对农户行为的影响效应较强。建议:政府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的政策及措施宣传,同时致力营造积极的治理氛围,并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以巩固和提升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环境税规制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关于环境税的研究一般局限于点源污染,而分析环境税治理面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效应和机制的文献相对较少.文章沿着环境经济政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脉络,梳理有关环境税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现有文献,并对既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进行评述,以期为后续研究和环境税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白洋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研究对实现白洋淀生态全面治理与修复,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针对雄安新区白洋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定量研究相对欠缺,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公众参与下政府与农户的演化博弈模型,在政府惩罚金额、补贴金额以及农户减污成本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政府环保政策执行力度、公众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参与度两个因素,更加全面地研究博弈主体的行为策略与演化轨迹。结果发现:政府实施惩罚、农户积极减污是主体可以实现的理想演变稳定状态。新区政府环保政策执行力度提升、公众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参与度加强、新区政府惩罚金额增加、农户减污成本降低有助于农户向积极减污的演化发展。对尽快实现理想稳态、确保水质达标、实现白洋淀生态修复具有重要影响。据此认为,下一步应重点加强新区政府对农户农药化肥使用的监管力度,高度重视农户减污成本对白洋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的响应意愿,积极建立公众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一种新的治理企业污染的市场手段比政府行政管制手段具有更大的优势,它将市场机制充分地运用于环境资源的配置,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通过排污权的交易,实现低成本治理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已经具有了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基本条件,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设计了包括立法、信息公示、监控系统、总量控制、排污权的初始分配和市场交易等六部分构成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提出了我国实现排污权交易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农业发展与环境之间存在严重矛盾和冲突,突出问题是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成因和治理政策措施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结构日益多样化、区域异质性特征显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变迁和政策因素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政策措施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要政策手段。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农业补贴“新政”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政策创新,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陕北地区属于资源富集区,又是生态脆弱区,其环境问题及治理尤为关键。陕北地区现行的污染治理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对此,必须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确定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目标,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初始排污权分配,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完善排污权交易的相关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双重公共物品属性,污染物来源具有多样性,治理过程复杂,参与治理主体多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探索构建技术与经济耦合、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各类主体之间合作共治的农业面源污染多元共管共治体系,需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要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污染物性质以及不同治理环节设计全要素、全环节的政府支持政策,要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税规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点源污染治理取得重大进展的背景下,面源污染问题愈发引起世界各国重视,理论界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环境税规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文献进行梳理,对不完全信息、道德风险、合作共谋等因素对环境税规制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性的影响的分析,对当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典型成果做了一个综述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评述了现有文献的贡献和不足,大胆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选取中原农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市县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生活污染整治的低效原因。根据污染整治的三大参与者——村民、农村保洁员和基层政府的行为分别建立静态、动态博弈模型进行分析,找出农村生活污染整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生活污染整治的建议。结果表明:要有效整治农村生活污染,需加强对村民的环保意识教育,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积极倡导村民之间相互监督,杜绝"搭便车"现象;建立良好的信誉环境,营造"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社会氛围,提高环境保护者的信誉得益;成本是影响各主体参与污染整治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宏观调控加大奖惩措施,且环境保护应由上至下、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落实。  相似文献   

12.
再生能源具有较好的环保效果但是却有较高的成本,实践中政府普遍依据再生能源产业的总产量进行补贴。然而,再生能源的消费虽具有环境友善性,但其生产过程,一般要消耗传统能源,仍然会对环境产生一定污染,仅有补贴未免失之偏颇,且对总产量补贴也有不当之处。若将再生能源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纳入考虑时,政府应当如何应对?研究发现:第一,无论厂商是否具有污染治理技术,也无论市场结构如何,最优污染治理税率均应等于污染边际损害,即最优污染治理税为庇古税。第二,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最优补贴率等于再生能源的边际收益,即最优补贴率为庇古补贴;在寡占市场结构下,最优补贴率应大于再生能源的边际收益,且厂商市场势力越大,最优补贴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工业的发展在带给人类福音的同时 ,也给江河湖泊、地下水源及海洋造成了污染 ,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4.
环境污染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负产品”。过去我国控制污染的主要手段是技术、管制和宣传。但是,环境污染是竞争市场所造成的外部性引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当然不能离开市场。当前,在我国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的条件下,更多地利用价格机制,采取一些市场经济手段来控制污染行为和减少污染损害,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目标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5.
工业革命带来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它的副产品———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环境污染和水环境污染。这使人类在享受物资财富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紧迫的生存危机。治理工业污染是政府长期和迫切的任务。政府治理工业污染应采取行政管制、排污收费和课征污染税等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唐白河水污染分析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白河属于跨省河流,水污染治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本文通过对唐白河流域的概况和水污染的现状,以及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和养殖业等造成水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唐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提出对策,并针对中国的水污染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同时,也将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污染转移的监管责任重大。跨国公司污染转移具有隐蔽性、长期性、歧视性。关于跨国公司污染转移的动因,目前有污染避难所假说、环境成本转移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说。治理跨国公司污染转移的法律依据既有国际法层面的,也有国内法层面的。我国对跨国公司污染转移的治理存在诸多不足,既有国际法的强制力不足,也有国内立法规定不足,另外,还有外资审批的环保把关不严、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等。针对跨国公司污染转移法律治理的不足,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促进国际立法、完善国内相关立法、加强投资的环境审批和环保执法、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快完善环境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面临着国际、国内环境污染转移的巨大风险,而我国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也促使污染转移向着更广的范围扩展与蔓延。当前,我国不同区域间污染转移的问题已成为直接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考虑,对污染转移问题必须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民法典》(草案)第1229条规定了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归责问题,根据现行通说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各类污染侵权均一体适用无过错责任,并排除合规抗辩。但这种大一统观念忽略了各类污染行为的内在差异及其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不同,导致无过错责任在司法实践中难以适用于噪声、噪光、电磁辐射等拟制型污染的场合。为保持法典的稳定性与权威性,应当对第1229条的“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作限缩解释,使之仅涵盖排放污染物质造成损害的场合;排放能量作为“污染的拟制”,由于并未造成环境本身的污染,不符合第1229条的适用条件,应作为一般侵权适用过错责任;同时,应将第294条作为不具有实质规范效力的宣示条款,从而消除环境污染责任与相邻污染侵害可能存在的竞合。  相似文献   

20.
发挥媒体监督和治理功能,防范污染和促进污染整治是环境治理体系中必不可缺的环节。尤其是在城市空气重污染期间,媒体监督能否有效促进地方政府落实应急管理措施、减轻重污染程度,是关乎大众健康的重要议题。研究发现,城市空气重污染期间报纸关于空气污染的报道显著增加,空气污染报道显著促进了后续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本地报纸空气污染报道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同时,空气污染报道的作用效果还取决于媒体本身对空气污染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城市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监督机制。因此,环保部门应重视协调各级各地新闻媒体机构,使其在环境领域发挥治理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