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汉书·艺文志》"艺文"古义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今学者于《汉书.艺文志》"艺文"古义多有误解。《汉志》"艺文"之"艺"来源于先秦之"艺",本指诸家所长之技艺、术艺,与"六经"无关。"文"为规范、楷式之义,本之《易.贲卦.彖辞》"天文"、"人文"。"艺文"所体现的是先秦时期诸家之艺的系统及其规范,反映了班固"剖判艺文,总百家之绪"的精神趣旨。  相似文献   

2.
王弼"体用论"述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用论"起自何人,宋以后有很大争议;现代学者都很重视王弼体用观在体用论发展史中的地位.而实际上,王弼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体用"范畴,他从来没有把"体用"放置在与"本末"、"母子"两对范畴相同的高度上,更不要说把它看作是一个高过"本末"、"母子"的本体论范畴.王弼的"体"不是"无",而是"无"和"有"相结合的产物;"用"则分别与"无"和"有"有着复杂的关系.体用论发展至魏晋之后分成两条路径,而王弼的体用观正是这两条道路形成期的一个重要路标.  相似文献   

3.
过去几年,重庆市与湖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上演了一场"川江号子"与"峡江号子"的争夺战.这种"号子之争"现象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方法问题,即不能正确把握文化空间,将一种文化事象分解为几种文化表现形式分别认定,割裂了完整统一的文化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4.
一、确立一个好思路,做到"调""研"相辅。"调"是查找、收集信息的"求实"过程,是研的前提和基础;"研"是分析整理信息和验证评价成果的"求是"过程,是调的继续和升华。"调"与"研"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地贯穿于调研全程,即不能割裂,也不能偏废;既不能把"调"当作纯粹的收集信息,搞丢弃了研究的"埋头调查",更不能搞没有了调查、闭门造车式的"房间研究",需走好"协同步",注重两者的结合,在"调"时能够分析研究,在"研"中不忘思考调查。  相似文献   

5.
对"委蛇"一词从文字上进行了考析探讨,认为该词是字各有义的合成词;"委蛇"之"蛇"的读音应是"也"的上古音(同"移"),"也"为"蛇"的古字,其上古音也是"蛇"的上古早期音;词的书写形式多样不能说明其文字就是表音不表义的,而要作具体分析;"双声叠韵之字"不可求诸文字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6.
在文献学中,"文"与"献"各有自己本来的意义.本文论述了"文"指书面记载,"献"指贤人对史实的评议和世代相承的传说.考察"文"与"献"的关系,需要探讨"前闻"、"六经"的含义,以及"前闻"与"六经"相因相生的关系."文"与"献"之间,是先有"献",后有"文","文"是"献"的载体,"献"是"文"的内涵.在书本记载形成过程中及形成之后的一个长时期内,反映相同、相近的史实的"文"与"献"曾经并存过.  相似文献   

7.
<乐记>一文,囊括古今言乐之道,现在多被看作是美学和音乐美学的经典,或者被看作是"先秦的社会学".关于<乐记>的作者,自古以来争论纷纷而无定论.从六经的含义及其流传入手,从学术背景上对<乐记>的作者问题进行深化,可知该问题的争论可能是一个难以有结果的结果,而以"治道"为中心要义对<乐记>思想进行挖掘和整合,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难免"和"难免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难免"和"难免不"曾被认为是一对同义的语言单位,能互换使用。研究表明,在后接具有褒义内涵的语言单位时,"难免"和"难免不"一般不能互换;"难免"先于"难免不"产生,使用频率大大超过"难免不";从结构形式上看,"难免不"不是一个合格的结构体,它被看成一个语言单位,是重新分析的结果。"难免"一词符合荷恩等级关系."难免不"中,"难免"起到了弱化和模糊"不~"的否定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代楚辞学是楚辞学破旧立新的轫始,刘师培的楚辞研究则是此时期楚辞学走向新变的代表。刘师培1906年发表了《文说·宗骚篇》,论骚锐意创新,对于楚辞的起源与流贯提出了新见。刘师培论文推重楚辞,将楚辞视为文章之祖,体兼六经,秉承诸子。集六经之菁华,括诸子之旨要。刘师培认为楚辞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非复"六经"所比拟,解构了前贤"变风变雅"之说,反拨了"异乎经典"说,肯定了以惊采绝艳、奇幻瑰丽为主要艺术特色的楚骚美学。写下了近代楚辞学革故鼎新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德治"形成于西汉,其内涵是德性、德政和道德教化."德治"的基本意蕴:"德治"是以汉承秦制为背景的;"德治"是汲取秦朝独任刑罚教训的举措;"德治"是力主"德主刑辅"即发挥道德教化引导民众的主导作用;"德治"是倡导"前德后刑";"德治"是以法治为保障,以法治为标准和目标的.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的思想,从内容上讲,与其他新儒家相比,并无多少新颖之处.然而,人们之所以重视他的新理学研究,关键在于他的思想方法.严格地说,"照着讲"只是治史,而不是治学.这是一种超逻辑、超理智的直悟方法,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一贯的思维路进,缺乏开拓创新是最大的特色."接着讲"则强调逻辑分析、科学论证,是对"照着讲"的否定.冯友兰的最大贡献,在于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一种新的方法——"真正形上学".用这种新方法所创建的新理学,不仅为冯友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更重要的是,它使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与发展真正具有了科学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文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开辟了狂欢节仪式与文学艺术体裁的形成与发展关系这一研究视角。狂欢仪式本身对于民众富于影响的特征,以及通过这种仪式引发有关世界思考方式的变化,对电影叙事发展的研究极具启发价值。电影在诞生之初就具有狂欢节变体的特点,“庄谐”同一又是其发展至今的一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动物叙事”这一特殊叙述方式与表达形式成功地介入到“底层文学”当中,无疑给“底层写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陈应松的努力与尝试就是一个很好的表征,他的《太平狗》很具有说服力,也提供了一个相对较为完备的写作范式。当然,还有诸多优秀的作家参与到该题材类型的创作当中,并呈现出了底层“动物叙事”所可能达到的向度。作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一个重要考查维度,“底层写作”中的“动物叙事”显示出了其特有的题材优势与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介绍<圣经叙事的艺术>的概貌、特点以及作者奥特关于该书的写作目的.接下来从奥特向我们介绍的圣经叙事艺术技巧中择选常用的四种,即对话、措词、行为、叙述,进行评述.最后从众多的实例中选择一例,来深入而具体地认识奥特是如何从圣经叙述作品中列举大量的实例来展开论述和分析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当前新闻报道中较为多见的先总括提示然后进行具体述说的导语作了分析,并通过具体的范例解剖,指出了这种导语的三个功能.  相似文献   

16.
晚明拟话本小说《型世言》以“树型今世”为编著目的,在题材选择、情境冲突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与同时期拟话本小说相比,其恪守礼教摒弃世俗人欲,重振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小说采用叙事 议论的叙事模式,情节平铺直叙,固然朴实,却缺乏艺术性。作者注重小说的教化功能,忽视其娱乐功能,所以造成《型世言》的艺术价值与同时期拟话本小说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跨世纪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从1980年代小说对诗性乌托邦的营造转向了对当下日常性存在的揭示,回到了"人"和"文学"的起点。这具有重大的文学史意义。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文学的贬低和对日常生活的神化;无法建构起关于自身的连贯的叙述顺序,以缓解一系列"现在"时间的流动所带来的焦虑。  相似文献   

18.
赛珍珠、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有自私、利己性的一面。但由于赛珍珠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宗教精神,使她以爱为良剂,最终赋予了母亲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双重失望,使她根本就不相信母爱的存在。她认为对母爱的提倡说明了“母性”一方面是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置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对男性话语的无可奈何的认同,充分表明了“母爱”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19.
在农村经济转型、新生代农民问题开始浮现的时期,"底层小说"的作者敏锐地把握了转型期新生代农民的思想动态,对于当代的社会现实作出了艺术上的回应.通过"身份认同"和"爱情叙事"两个关键词,来考察"底层小说"所反映的底层人群内心世界的焦虑情绪,以及两栖于城乡之际的生活际遇给他们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而底层作品通过爱情叙事这一策略来缓解主人公的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边城》构建了一个有形的可视空间和心灵意义层面的无形的模态空间。在描写自然山水和人物时呈现出的和谐的"丫"或"三"型空间结构之有形空间中,浸透着作家有关人性、文明以及社会人生的悲剧意识,由此而展现出一个深层次的悲剧式的审美空间,并超越历史凝成永恒的审美理想和经典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