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感官转向"产生后的视觉人类学,在学科范式上有了整体性的转变,围绕对"视觉性"概念的重新定义,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研究范畴,同时也推动人类学方法论领域围绕"参与观察法"做有关"反身性"的进一步思考,还通过学科史的钩沉,揭示出人类学成长历程中与视觉媒介技术发展和先锋艺术之间的复杂渊源。而在当代艺术领域,20世纪6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的社会参与性艺术也开始大量借鉴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作为其"介入"社区,与社区对话的重要手段。视觉性与社会介入,也因而成为这两个领域相互连接的结合点。本文梳理了视觉人类学中"感官转向"的由来,以及其中重要理论家的观点,分析了这一转向中,视觉人类学中的最新发展脉络与当代艺术中注重社会参与的脉络之间相互契合之状态。对这两个脉络之间在理论思考与实践上的更多对话与交流,将能使人类学与当代艺术领域彼此受益。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云冈石窟在佛学、考古、雕塑等领域探究颇深,本文则从较少涉及的文学和美学层面进行探讨,纵向对自古至今有关云冈的诗文进行美学分析;再从"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对话的角度来探讨雕刻与文学的碰撞、交融。  相似文献   

3.
民俗艺术学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民俗艺术研究领域的多层拓展和相关学术理论的不断深化,以及实践领域所提供的发展经验。艺术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民俗艺术"概念的重倡、"民俗艺术"研究方法的探索、民俗艺术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从理论背景上为民俗艺术学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民俗艺术学是在艺术学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交互作用的背景下形成的,此外,产业发展也在实践的层面上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图像与思想的互动——谈跨学科研究中的图像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图像资料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资料。近年来,随着考古与视觉文化材料的大量涌现,图像艺术逐渐进入到文史研究的视野之中。在人文社会学科内部,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等领域与艺术史研究之间互动频繁。本文将从艺术史学科的视角出发,分析历史研究与图像的关系,审视艺术史研究的定位与发展,讨论艺术史与思想史学科之间对话基础的扩展,并探寻中国艺术史研究如何在跨学科发展中确立自身的学术独立性与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与童年对话--论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文学具有主体间性之内在属性.因以"童年"作为审美发生的艺术视角与艺术表现对象,儿童文学产生了有别于成人文学的主体间性品格.本文从"童年原生性的间性趋向"、"儿童文学活动就是与童年对话的过程"以及"经典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意识"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理论假设.在主体间性作为新近出现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学术问题的背景下,本文将其引入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彰显其方法论意义,以期对儿童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艺术学理论民族学理的建设,既是学科自身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艺术实践和文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很早就有从综合的文化的角度认识艺术活动的传统。艺术、审美、生活、文化紧密相连,凸显了中国艺术理论以和谐理念、人间情怀、诗性品格等为基本特征的"大艺术"理论风貌。当前艺术学理论的建设,应重视民族艺术理论的精神传统,在广纳中西滋养的基础上,重新打通民族审美与艺术精神的血脉,夯实艺术学理论的民族学理基石,推进建设既能与世界艺术理论对话又能切实解决自身问题的中国当代艺术理论话语和学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对话·人类存在·教育——对话教育研究之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是当今世界的流行术语之一,它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可以说人类存在就是进行对话。具体说来,人类存在的几个领域如思想、语言、艺术、道德等都与对话密切相关。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共生、共在的一种现象,教育也必然是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对话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学科融合的背景下,科学与艺术这两个似乎互不相关的领域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整合,特别在教学中,在某些学科领域里,科学与艺术手段以必不可少的互补的方式共同并存与促进着学科的发展,因此,探讨教学中的科学与艺术关系问题成了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着眼点.通过对科学与艺术的特点、发展、共同基础与共同规律等方面来阐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并进一步说明现代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正确地运用科学与艺术的方法是教学进步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西方哲学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总体趋势下,巴赫金的"对话"哲学代表了其中极具个性和生命力的一个探索方向。"对话"是巴赫金思想体系的精髓和灵魂,贯穿于他的学术研究各个领域和方面。在哲学领域,"对话"精神表现为"自我"与"他人"的亦此亦彼、共存共生的关系,以主体间性取代了纯粹的主体性;在其他领域里,"对话"精神以不同范畴和术语表现出来,尤其在小说领域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中得到了最形象、最充分的表达和阐发。  相似文献   

10.
[提要]艺术的发展一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数字艺术就是技术与艺术有机融合产生的一种新艺术形态。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数字技术与艺术学科相融合,衍生出多种艺术形式,在数字时代下研究艺术及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以“数字与艺术”为对象,通过收集CNKI(1998-2019)年间“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核心期刊发文,从研究趋势、研究热点、核心作者及科研机构、期刊频次等方面,揭示了我国“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的学术动态。近年来“数字与艺术”领域研究成果的数量增长势头明显,并呈现出从单一学科向交叉跨学科融合的快速增长趋势,可以预见随着数字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在“数字与艺术”领域将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简要介绍国外现代艺术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了在我国进行现代艺术学建设的几个比较重要的理论课题:关于现代艺术学研究,认为应大力提倡开放、交流、对话的观念;关于现代艺术学科建设,认为应建立一个相对系统、完整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它包括宏观的体系性艺术学科系列、比较艺术学学科系列和其他分支学科系列。作者还特别对比较艺术学这一艺术学科作了重点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美学与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不同,文学与艺术同样表现生活,但是表现手法不同,文学与艺术是两个并立的学科。文学与艺术并立简称为"文艺",形成了"文艺学"。在学科目录中形成"文科艺术类"名称。艺术与文学的关系由并立、联合走向文学目录下的学科,艺术学一度失去了独立学科地位。艺术学与美学、文学、文艺学、文艺理论、历史学有学科的联系,艺术学学科独立以后,需要进一步明确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厘清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边界,明确艺术学理论与美学的关系,因而其与文学理论、文艺学、文艺理论、历史学学科之间的关系。由于艺术学理论研究对象的不同、艺术语言的不同,艺术学理论不同于美学、文学、文艺学与文艺理论。只有厘清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文学、文艺学、历史学的关系,艺术学理论学科才能够真正地独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前言 "对话式"教学是指以对话为教学原则,教师不断地追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以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1]27。对话式教学理论在当代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等各种理论性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对话式教学理论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中国艺术考古学理论体系虽然已经初步构建起来,但对该学科的深入思考却似乎刚刚开始。中国艺术考古学作为一门在艺术学科和考古学科之间成长起来的交叉学科,由于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主要倾向于考古学,故其学科基点应该定位于考古学;"美术考古学"与"艺术考古学"这一对学科概念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命名,艺术考古学是建立在艺术学科发展、美术考古学研究取得较大成果的基础之上的;艺术考古学的发展前景则寄托于艺术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艺术发展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艺术考古学理论建设的关注和高等院校对艺术考古学人才的培养。中国艺术考古学理论研究的前景辉煌。  相似文献   

15.
基于艺术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之后的艺术秩序建立之需要,以概念性分析方法研究艺术存在事项可知,艺术是一个复数;应确立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念;变化的艺术内涵因素至少包含情感、观念、价值、手段四个核心因素;不变的是艺术灵魂品位,包括艺术之味道、气质、极致、魂灵;应依循"艺术是一个复数"和"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创立变与不变的中国艺术学秩序、推进"民族艺术学"学科的研究,发展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创立中国的艺术学学派。  相似文献   

16.
数字人文起源于人文运算,是数字化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交叉衍生的新兴学科,广阔的理论前景与实践空间使其成为国际高端科研领域的前沿热点和高等教育体制的固定专业。目前国内的数字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与情报信息学科,因此作为数字人文与文学研究的"新大陆",数字文学领域大有可为。从学科发展史角度理清数字人文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源流,有利于认清数字人文的演进脉络与发展方向,推动数字人文学科理论体系的宏观建构。中国数字人文应在同国际数字人文的对话中汲取学科发展的思想与经验,进而为世界数字人文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中国花鸟画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即是对现实美的独特发现和寻找相应的独特表现手法的过程.花鸟画要适应当代人的心理需求,就要"扩展"自己语言的功能,改变自己的视觉方式,在经典作品中汲取养料,并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来完成与古人的对话、交流,开拓新的审美领域,在传统的限制中寻求发展,借助外来因素寻求突破,在"司空见惯的材料"里发现和挖掘出新的"美",寻求和发现对今天艺术创造最有启发、最有帮助的东西来实现传统的拓展或扬弃.  相似文献   

18.
生活美学作为当今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其类型值得探讨,主要包括理论思辨型、历史经验型和实践应用型。理论思辨型生活美学指的是2005年以来西方学者在生活美学研究中形成的理论资源和学科形态,它高度重视杜威的美学理论,注重探讨日常生活审美经验以及艺术与生活美学的关系,它虽构成对以艺术为中心的西方美学传统范式的挑战与反拨,但并非要颠覆与解构传统美学;历史经验型生活美学是将生活美学历史化和地方化,中国古代生活美学是其代表;实践应用型生活美学即由美学学者建构的指导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实践的实用美学,它具有生活美育之效并旨在使生活上升为一种艺术。生活美学的三大类型不仅展呈了生活美学的全貌及其特质,而且有助于重思美学的学科特性、搭建中西方美学跨文化对话的平台和促进美学与其他领域的互动交叉,从而为美学的反思与重构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当代教育科学化与艺术和谐发展成为中国艺术教育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值此情境,李森倡导"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广泛吸取西方经典教育文化内核、提出教育形态的本真回归、推行"原点"与"原典"教育、开展"对话教育"及培植理想的"教育环境",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艺术教育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扩散和深度渗透,媒介化社会日益成为观察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可忽视的时代语境,传播学也由此成为了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重要学科视角。为了更好地实现和其它学科的对话,凸显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的个体意识和主体性特征,并立体地展现这一群体的城市生活实践图景,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应以勾连媒介与社会的研究立场、自下而上的底层研究视角、深入日常生活的介入式研究方法,来管窥媒介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实践中的"在场"和"嵌入",实现在这一研究领域"传播学的发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