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文本身就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人文科学的繁荣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人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是培育人的地方,应是人文科学繁荣发展之地,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理工农医大学更要看到这一点.要抓住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发表的契机,结合本学科、本专业的特点,努力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在理工农医大学里的交叉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5月28日上午,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共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召开有关二级学院、职能部门、一、二附院负责人、医政学院教研室主任、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专业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陈国钧书记主持了座谈会,陈琪、周亚夫、王心如等校领导参加了讨论。陈国钧书记强调,贯彻落实《意见》要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高度,从实现医学教育和医院发展现代化的高度,从实施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将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  相似文献   

3.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内核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学科的发展。不管是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改革开放30年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来看,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内核。从中外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新和争鸣更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表现和较高的发展环节。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繁荣必须要面对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当然,创新必须要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意识在本质上就是人民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哲学社会科学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哲学社会科学要发展繁荣,就必须回答时代和社会提出的问题,直面人生,直面社会,勇于创新。理论创新是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关键。在创新中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的繁荣与生产力的发展关系密切。中国古代文化尤其社会科学繁荣的几个朝代都是生产力获得很大发展的时期。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类较晚,起初学科是模糊混淆的,伴随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科学才与自然科学清楚分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科学的繁荣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价值尺度和道德规范。社会科学的繁荣可以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效率、引导和规范生产力的享用。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加快社会科学的繁荣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一种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必须完善成果评价制度,必须改变那种只重政策研究而轻视基础研究的倾向,强调学术文化研究的内在价值,统筹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建立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人文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7.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提出的理论价值在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宣传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其现实价值在于适应中国崛起,适应全球化和国内社会变革,解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与大国的崛起和国内经济社会的深层次变革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大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规律,高校科研管理要摒弃短期行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要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8.
河海大学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努力建设具有河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人文社会科学,开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学校于2006年3月印发了《河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行动计划》,提出的主要措施有:优化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布局,构建优势学科群,并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加强省级优秀课程群和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水平,培育省级和教育部研究基地,设立“河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基金”,每年投入50万元,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引进和培养杰出人才的力度,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实施青年人才培育工程以及开展国际交流、完善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经济中心转移的考察,提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经济同步发展规律,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论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江海纵横》2004,(3):1-1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邓正来的主要学术旨向和贡献为基本论据,阐述如下观点:西方社会科学,是源于西方社会又自洽于它的社会科学,与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近现代以来从西方社会科学到中国社会科学的运动和制度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明显问题,即作为群体的中国知识分子以“集体性不意识”和“前反思性接受”的方式,对西方的“现代化范式”进行“移植”,导致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总体性范式危机,扼杀了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建构的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应遵循什么样的路径,如何实现邓正来以建构“依据中国、走向世界”为学术定位的思想,是赋予超越于学派、阅历和研究旨趣之差别的中国知识分子“殊途同归”的、艰辛漫长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2.
讲堂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目前国内文化讲堂分为电视讲坛和现场讲座两大类型,前者选取《百家讲坛》和《世纪大讲堂》,后者选取《文津讲坛》、《东方讲坛》、《岭南大讲坛》、《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为研究样本,通过基础项目、讲座内容、讲座形式、运行机制、传播方式、创新等六方面的比较,提炼出文化讲堂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同时发现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的途径,为以后进一步发展讲堂文化事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是科学发展本身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历史趋势。人类认识历史,经历了自然哲学到实证科学再到唯物辩证法,出现知识整体化和一体化,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并非互相取代,而是相互吸取对方的新鲜营养,创造新概念,唯科学主义片面相信学科的独立发展,是违反科学本身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斯·韦伯方法论著述的代表作,书中突出了韦伯方法论学说的主要概念。文章着力探究了韦伯方法论学说的思维元点和维度方法,并通过理解这些概念和思想所处的理论境域,分析和讨论了在此基础上其所涉及的一般性问题,揭示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对我们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系谱学与社会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尼采和福柯的系谱学思想的分析,梳理了系谱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发展演变,文章提出系谱学的社会科学哲学思想,指出了它的大陆传统的基本定位,阐述了其反形而上学、权力真理观和学科规训体制的特征.文章认为,系谱学的社会科学哲学是一种新的社会科学实践和方案,对人类思维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没有充分注意和挖掘费耶阿本德的一些重要思想。实际上,费耶阿本德的知识论提出了社会科学的实践建构问题,关于理性及合理性的见解重建了社会科学的理性特征,认识论无政府主义和相对主义论题是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哲学的重要来源和思想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创造发明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样重要 ,彼此依存 ,不可分离。中外历史上有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和谐统一以创造历史辉煌的先例。当今必须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克服轻视社会科学的思想 ,才能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可错论是波普尔开启的一个科学哲学的重要论题并引领了科学哲学的发展。可错论不仅体现在波普尔对归纳批判基础上的证伪原则、强调科学是试错的过程,更鲜明地体现在他的社会科学理论中。通过对波普尔可错论的分析指出历史主义是波普尔基于可错论的批判,可错性是开放社会的本质特征,基于可错论的零星社会工程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包括江泽民同志所提"创新动力论",以及由此导出的当代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不仅面对着大量的自然科技新问题,而且面对着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新问题,亟待创新解决.胡锦涛同志提出十四个"如何"的问题,也代表着国家创新体系对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创新功能的深情呼唤.继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多次讲话后,中共中央2004年3号文件的下发进一步表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解决这些新问题中的创新功能,的确是不可替代的,它构成了中国创新体系的难以或缺的主导子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