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西部农村地区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两免一补”是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重大举措。“两免一补”是教育公共资源向贫弱群体的倾斜,文章列述了西部农村地区“两免一补”落实情况,进一步分析了“两免一补”落实中存在的资格认定、基层财力匮乏及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并从长远对策及近期对策两个层次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对“两免一补”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2.
师资问题是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西部农村地区的师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数量少,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以及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已有的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师资问题的对策存在着不足.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师资问题的现状,不能仅靠对已有师资的"输血",要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即实行"顶岗实习"的对策,这是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师资问题的有效的新策略."顶岗实习"把西部农村师资问题与师范生培养问题做了一体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获得长足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存在着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师资素质不高,办学条件严重滞后,"两免一补"政策落实难,教学质量差,转学、辍学问题突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强调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切实把"两免一补"政策落到实处,建立控制流生责任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等等。  相似文献   

4.
据对全国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扶贫重点县)贫困监测调查,2005年,农村“两基”教育呈现“三喜二忧”,即儿童在校率提高、青壮年劳动力文盲率下降、“两免一补”的措施逐步落实、教育费用上涨、贫困及低收入农户的教育负担依然很重。一、学龄儿童在校率提高。2005 年底,扶贫重点县学龄儿童在校率为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破解西部"三农"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实际出发,阐述了我国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现状,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提法的内涵以及新农村建设在西部地区实践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自教育部宣布实施"清退"政策之后,西部地区农村代课教师这支特殊的教育群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文章在对西部地区农村代课教师存在基础进行客观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解决西部地区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但实践证明部分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因教育陷入贫困.研究使用文献法、档案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选取黔南民族地区、湖北恩施民族地区和吉林延边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比三者"教育发展与农户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教育致贫"的原因和"教育治贫"的对策,推动民族地区走向教育致富道路.  相似文献   

8.
伴随改革以来三次"民工潮"的泛起,中国西部较贫困县农村产生了"留守学生"问题.当前,农村留守学生已成为当代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突出问题;已成为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严重障碍;已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本文以绵阳市所辖平武、北川等六县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有创新地提出了加快建设西部农村留守学校等四项对策及解决方案.旨在为解决中国西部农村留守学生问题探索出务实的措施和科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不但呈现出重要特征,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通过对其特征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以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劳务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随之进入以乡村振兴为主的时代.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仍存在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构建乡村振兴长效机制面临一些困境.本文在全面考察西部民族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制约该地区乡村振兴的各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加快建立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民满意度视角,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起惠农政策执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四分图模型,运用指标体系科学评价H市惠农政策执行效果。结论如下:农村公路村村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取消农业税执行效果较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执行效果次较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粮食直接补贴、农村小额支付"村村通"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执行效果次较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户小额贷款执行效果较差。最后提出体系化的对策建议,以此形成合力提升惠农政策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大大促进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财政投入、政策制度、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依然比较缓慢,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比较明显。在对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精神提出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实施"两免一补"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云南省开始在边境沿线实施免除课本费、文具费和杂费的"三免费"教育,被人民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如今,"三免费"教育被国家推广为免除教科书费、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免费教育从部门行为,变为政府的行为,最后发展为国家的行为,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德政工程之一。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招生并轨、学费制度的改革,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把其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党政领导亲自抓,提出"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工作目标,通过努力,完善了‘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联动助学的资助体系,探索出"资助与教育、资助与管理"两个结合的工作思路,做到了资助工作的三落实,即机构落实、资金落实、人员落实.  相似文献   

15.
教育经费问题是关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文章从西部地区整体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协调发展视角出发,探讨了吉林省25个商品粮基地县(市)"两型农业"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协调过程及现状.构建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协调指标体系,明确了"两型农业"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协调类型的划分依据,分析了时序、类型、要素、空间和趋势等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4—2018年吉林省25个商品粮基地县(市)"两型农业"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协调度总体水平在0.35—0.38之间,即位于中度协调类型区间.25个商品粮基地县(市)中,低度协调的县(市)9个,中度协调的县(市)13个,良好协调的县(市)3个.中部地区传统产粮大县在"两型农业"建设方面,投入明显高于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始终是事关全局的大事.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影响和制约因素,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和改善的障碍.对此,江泽民提出了关于农村工作的"三个着眼于"的指导思想.本文主要就"三个着眼于"指导思想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及如何落实"三个着眼于"的指导思想,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8.
粮食直补政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举措.通过对长沙县部分农村地区农民对粮补政策态度的调研和信息处理,了解其现实表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口政策通过对人口的社会变动、自然变动施加影响与干预来对人口相关要素进行调节,以使人口朝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云南省近几年来相继出台了"奖优免补"等人口与计划生育新政策,这些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云南省生育文明的建设.分析"奖优免补"等当代人口政策实施对云南省生育文明建设的作用,提出云南省人口生育文明建设及相关制度完善的对策,对于促进云南省生育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关于“三农”问题的决议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其中,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财政上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综合直补等惠农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各个地区都存在一些客观问题,影响到惠农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以甘肃省环县辖区内三乡的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综合直补实施情况为例,归纳总结了西部地区在实施惠农补贴政策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并据此提出政策实施力度、针对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及目标群体等方面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