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把“性别操演”理论中的“操演”误作“表演”,在于预置了一个自为的、自然的身体观。相反,“操演”体现的是建构的身体观,“操演”不是作为行为者的身体的自主择装,而是性别霸权话语在话语“再意指”中的重复性规训,其效应体现为与规范话语相符合的一系列身体风格。与建构的身体观相应,并不存在一个前话语的自然式身体,但巴特勒赋予“性别操演”中所具有的建构的能动性问题使其又不得不重新面对身体的物质性议题,即建构的能动性不在于德里达式“再意指”中的必然“变异”,而在于被否定同时又被保留在身体中的欲望的回返冲动;这一对欲望身体的援引,构成了巴特勒对自然身体观的悬置态度的再否定。由此,有关“性别操演”的诸多争议又以另一种形式延递到巴特勒对身体的解释中,这促使我们应重新思考身体的物质性及与此相关的“活现的身体”观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政治、经济的全球化和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成就了一个全球话语场。既有国际话语秩序中主导者话语权的衰弱和新兴话语主体的崛起,正在演绎一个新的全球话语秩序。中国正力图成为亚洲区域话语秩序的建构者和全球话语新秩序的主导者。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全球话语体系建构已成为全球传播现实和话语学研究的双重命题。霸权与和平的对立,文明与文化的对抗,以及民族与普世、官方与民间、区域与全球等冲突,是全球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威胁。话语主体和话语机会的平等性、话语权利的自由性、话语空间的开放性、话语文化的包容性等,是全球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全球修辞是全球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平手段。“礼”、“仁”、“忠”、“信”、“兼爱”、“非攻”等中国古典智慧,是建构全球话语体系、解决全球文化冲突、实现文化融合与区域和平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下华语影视女演员里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明星,周迅创造出独特的“精灵”气质。她为当代女性在性别政治的建构中塑造出一种理想化的文化表征,是社会意识、电影市场与大众媒体的宠儿,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周迅所营造的女性气质主要从三方面建构而成。首先,女性的身体成为一个“被结构的多义体”, 通过身体的易容,达成自我建构与欲望奇观的双重神化;其次是女性所面临的诱惑与惩罚的模式,成为性别秩序中永恒的传说;最后是女性在受虐中的担当与牺牲,既在对母性的心理认同中实现自我,又难逃男性权力游戏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主体位置”是身份/认同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以“主体位置”取代“主体”,是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哲学的一项重要议题。福柯的主体位置理论提供了两点启示:一是揭示建构主体位置的话语权力机制;二是确立反本质主义的身份政治观。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流派践行了这两条路线。其中,“去除认同”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向。身份/认同政治应当注意吸收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不仅要关注人们在话语系统、意义系统中的位置,也要关注其在经济系统、国家政治系统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表现主义理论体系、杂文学观念体系、《文心雕龙》即体系、以“原人”说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诗学体系,是20世纪古代文论体系研究中体系论者的代表性看法。从以“古”构“古”;以“今”构“古”;以“西”构“中”;以博取约等四种体系建构策略可以见出,背景理论知识或体系建构中的“前理解”框架已成为制约体系建构及其建构策略中的决定性因素;寻求对“前理解”的突破、超越或建设性的“视界融合”已成为体系研究及其建构策略的最新动向。其中,为完善学科而进行体系建构;与西方文论一较高下;认知和传播需要;出于知识或职业趣味等心理动机对古代文论研究的影响值得反思。在体系研究中一定程度地抑制体系化冲动,在体系建构中克服体系先验预设所带来的片面性,有赖于理论构架与经验事实的相互支撑,有赖于对古代文论诸现象内部有机联系的准确而客观的复现;历史经验事实的还原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应是第一位的。体系建构,不能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体系”话语的活动杠杆,而必须在“道”与“逻各斯”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来进行。“道”与“逻各斯”如何在深层次上获得融通没有得到合理解决,过早的体系化必然导致观念与理路上的错位与失范。  相似文献   

6.
邻避冲突是围绕生活环境而争取权利和利益的社区实践和环境运动。这一冲突过程生成的环境权利维护与公民责任外推的道德困境、重利益诉求轻环保理念的转型难题以及生活环境与社会发展的优先性问题,既构成“邻避冲突”权利困境的三个维度和邻避冲突双方三种差异化理念,也为治理“邻避冲突”提供了可能。而走出“邻避冲突”及其权利困境,需要在融合“邻避冲突”双方理念的基础上达成三种实践转向,即环境权利与公民义务平衡、利益诉求与环保理念同构、社会发展与生活环境共进。  相似文献   

7.
刘胡兰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其具有象征意义的确定形象,定型于“文革”期间的经典化。事实上,伴随着不同话语形态的显隐,刘胡兰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经过了复杂的建构过程。从“日常叙事中的少女”到“阶级叙事中的英雄”,其面目逐渐明晰,性格逐渐单一。以连环画为观照点,通过对刘胡兰形象变迁的叙事考察,可还原刘胡兰的“女英雄”形象是如何通过“取舍”和“改编”的手段被建构起来的过程,并以此揭示革命英雄叙事在统一的主流价值基调下,在“本事”和“故事”之间的较量中,所蕴含的民间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念的转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和外部环境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念经历了从“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的转换。“供给者本位”强调把社会需要看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需求者本位”则强调把“现实的人”看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两种育人理念尽管都是为了克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某种困境而建立起来的,然而却由于其本身的理论缺陷,使其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实现“供给者本位”和“需求者本位”的统一是解决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理念弊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领域对福柯的研究兴趣一直持续着,尤其在新媒介技术勃兴的今天,数据库技术的使用对个体社会实践的影响成为讨论的热点。由于福柯思想的艰涩难懂,普遍存在的误读和不恰当的理论应用成为传播学基础研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从传播符号学出发,通过“信息意义”和“社会互动”两大环节可以探寻福柯与传播学研究的理论交集:福柯对“信息撒播”与“社会实践”的理解,与传播符号学形成共鸣;而通过对作为“信息意义”与“社会实践”之内在逻辑通道的“规训技术”的层层解析,则可揭示出传播学对福柯理论的应用研究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及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在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形象建构中具有包容、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且具有更高的价值信任度和接受度,更加“润物细无声”。借助葛浩文的翻译和传播,莫言作品塑造的繁复且丰饶的话语体系成为世界“开眼看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葛浩文的译本通过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解构西方翻译文学强势话语,进而彰显中国文学特色话语,同时又选择性地顺应目标语话语语境,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话语传播效果。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充分利用本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立足本国发展的具体实践,以开放的胸襟积极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的营养,以自信、自强的姿态参与国际话语场域的对话和交流,注重学理和实践创新,着力打造“融通中外”“和而不同”的中国话语,进而有效传播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福柯的身体理论是发生在当代法国主体哲学崩溃时期,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主体的冲击引起福柯对主体哲学现代困境的关注,到福柯受梅洛·庞蒂启发,注意身体对主体的反动,但福柯真正完善对身体的现代遭遇的分析和思考,则是得益于尼采生物学的身体概念。  相似文献   

12.
信息法学是以信息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现有文献与实证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信息法学教学研究工作在理论体系构建、研究方法采用以及教学开展等方面同时陷入了困境,而困境的根源在于该学科的定位和归属不明。立足于我国法科教育的传统并借鉴美俄等国信息法学的最新成果,将该学科定位为跨领域的独立法学门类,并据此提出应对困境的具体思路:构建独立与开放的理论体系,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法学的概念分析与价值分析为主并兼采其他学科方法,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注重多学科的知识结合与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13.
全球伦理致力于从人类数千年来的宗教传统和伦理传统中,发现普遍的宗教-伦理原则,其本质上属于启蒙传统,是现代性规则伦理学的新变种,因之它陷入现代道德之困境而不能自我拯救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吸收古典德性伦理学智慧,将德性伦理学对特定民族之独特道德追求的尊重纳入到全球伦理的建构范围,并将其与规则伦理学的形式化道德命令相互补充,使全球伦理有着更为确切、更能相容各民族道德伦理之特点的多元陈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超越、克服伦理学现代困境之基本视域。儒家先圣孔子的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德性实践理性智慧,他关于"仁"的学说和关于理想的道德人格"君子"的学说,可以为全球伦理的建构提供直接的思想资源。此外,对全球伦理建构更有意义的是儒家德性实践智慧借之实现的内在超越方式,它将东方内在超越的精神与西方外在超越的传统相结合,开辟出一条全球伦理建构的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14.
《传心法要》在诠证心体上独步古今,《临济录》在呈示机用上堪为典范。黄檗希运和临济义玄是临济宗的共同创立者,《临济录》的基本精神是黄檗宗旨。临济施设与黄檗宗旨是用与体的血肉关系。执皮肉而失其骨髓,死在临济句下,临济宗徒剩躯壳,是杀临济而非活临济;由皮肉而达神髓,由骨髓而有皮肉之用,不拘滞泥执于成句,才是活临济,才是临济思想影响不断拓展的奥秘所在。临济对黄檗希运禅法及后世对临济禅的创造性诠释,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转型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迫切要求反思中国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寻求中国公共行政未来之路。这需要从现代性宏大叙事的角度回溯公共行政的发生与发展。公共行政是现代性的产物,它一方面推进了现代性的进程,另一方面公共行政也陷入了现代性带来的困惑,由此加剧了公共行政的合法性危机。转型中国的本质是以技术理性为特质的现代性,但这种现代性具有残缺性,即更多地体现在经济增长上,这与宪政精神具有冲突性。在现代性宏大叙事背景下,完成中国现代性是中国公共行政的重要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超越现代性之后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6.
陈克华以惊世骇俗的身体表达成为华语诗界的标志性诗人.身体美学是陈克华诗写的出发点和最终旨归.他对肉体尤其是男体做了全方位的测绘,试图打破符号和意义给身体设定的陷阱,通过肉身化呈现自我主体.他以"败德者"的姿态,来审视自我,突破性别阈限,拆解异性恋霸权,释放自己的生命激情,倔强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在本质意义上讲,他的诗歌创作是其纳西色斯情结的外化.陈克华有待于以身体的"在场"为基点,从"个体化生存"拓向"社会化"生存,在更大的场域中建构起诗人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7.
索绪尔是瑞士的著名语言学家,欧洲符号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符号学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符号自身和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语言符号单位不是一个事物,也不是一个名称,而是一个概念和音像,是一个两面化的心理统一体。符号可以分为肖像性关系和任意性关系两种。符号之间的关系呈水平的序列关系和垂直的联想关系。这种水平关系和垂直关系共同构成了符号的两个基本轴向。伴随着这两个轴向而组织起来的符号就产生了"序列"和"类群"。  相似文献   

18.
沃伦作为美国当代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南方诗人,其诗歌指涉自我与真理,历史与时间,责任与负罪等一系列伦理主题.沃伦对自我身份的思考是从“身体”这一文化占位上表现的.本文从巴赫金身体理论角度探讨了沃伦笔下“身体”概念的独特性:身体是体察自我的第一出发点,时间与记忆通过内在视角的延宕和他人经历的补足达成对个体认知的完善;外在空间的直感性使得沃伦诗歌中的自我与他者产生互相接触和对话的循环,求真意识和责任感由此产生.他者既包括一系列人物形象也包括自然万物,从而体现了沃伦深刻的自然意识和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美学史中,身体曾长期被当作客体。然而,这种客体论身体美学陷入了不可解的逻辑困境:倘若精神与身体等实在者是完全不同种类的存在,那么,它如何才能驾驭、观照、言说与它不同质的身体和其他实在者呢?对于这个问题,客体论身体美学始终没有给出圆满的答案。自古希腊起,部分美学家另辟道路,试图证明精神活动不过是身体的功能。这个思路长期被主流美学遮蔽,直到现代性开启时才逐渐显示出其阐释力,并最终在尼采等人那里发展为完整的主体论身体美学体系。后者将身体当作生存实践的主体,使美学回到了其起源和来处,很可能预示着美学未来的建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经验幸福论和思辨幸福论的二元划分与矛盾一直困扰着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解,其实,这一理论困境来自于人们方法论上的经验主义。《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理论主旨是通过“明智”德性而使幸福生活从经验指向形而上学领域,明智学说为幸福论提供了形而上学的基础。明智这种沟通经验与先验的能力,被现代道德哲学家紧紧抓住,康德以“道德判断力”的名义重提古代明智论题,并借此为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事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