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术腐败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学术腐败现象在学术界已经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的表现是多种形式的 ,主要表现在学术“市场化”、学术“官僚化”、虚假科研、学术霸权、学术泡沫及低水平重复等方面。而引起这些学术腐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 ,管理制度、学者的学术道德、学者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学术期刊的管理制度、学术腐败的惩罚力度等原因  相似文献   

2.
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与制度根源,但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所有的学术道德失范都有其主体自身的内在原因,即个体道德免疫力下降进而在学术腐败之社会病毒的侵蚀下发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本文试以道德心理学的视野,对学术道德失范进行心理诊断,探寻学术道德失范的心理之源。  相似文献   

3.
责任编辑的学术道德责任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腐败是学术自由与学术道德责任的失衡。责任编辑是整治学术腐败环节中的关键。增强责任编辑的学术道德责任是当前把持学术阵地纯洁性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要求责任编辑加强自律,严格遵循学术规范,提高编辑加工质量的同时,还应强化对责任编辑的道德责任教育,提倡编辑批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法制,规范责任编辑的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4.
学术腐败直接破坏和吞噬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资源,即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软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学术腐败涉及学术制度、学术规范、学术品质等问题。组织管理层面的学术制度及其规范、个人活动层面的学术道德和及其品质、以及学术研究的三个基本特性,是重振我们的学术道德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从根治“学术腐败”、整饬学术规范、促进学术创新出发 ,论述了学术出版过程中的道德责任、道德管理原则和道德管理规范及其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学术责任的角度剖析高校学风不良现象的深层原因,认为部分学者在维护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责任、学术创新责任、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责任、学术传承责任等方面存在着缺失而引致学风问题。提出从加强自律教育、加强学术共同体责任感、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及健全惩治学术道德失范和学术腐败的法纪法规等措施入手,探索维护学风清正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学术腐败探源及其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学术腐败是指学者和学术界在学术活动中有意违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而出现的不道德行为和欺骗行为。目前,学术腐败主要表现在学术研究的功利化、学术评价的非理性化、文人相轻、泡沫学术等方面。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不利于学风建设,阻碍了我国学术水平的提高及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既危害社会,也危害个人。学术腐败产生和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遏制学术腐败的策略是既要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揭露、惩处和预防学术腐败的发生,也要重建学术规范、创造有序的学术环境、塑造良好的中国学术形象。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校学术腐败现象,试图探寻一种他律机制与自律机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主体理性的体认、情感的认同和自愿的接受,形成自我的内在道德意识,并在实践中凝化为稳定的学术德性,从而净化整个学术道德生态,构筑学术腐败"防火墙",对高校学术腐败起到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校学术腐败现象,试图探寻一种他律机制与自律机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主体理性的体认、情感的认同和自愿的接受,形成自我的内在道德意识,并在实践中凝化为稳定的学术德性,从而净化整个学术道德生态,构筑学术腐败“防火墙”,对高校学术腐败起到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术,作为一个撑起国家脊梁的精神产业,是不允许无聊、非科学的东西染指的。但目前风行起来的三大流弊却在学术界登堂入室,并成为制约学术力提升的主要阻力。“学术行政化”是中国的特产,不仅在“殖民化”学术界,也是滋生“学术腐败”的首因。“学术腐败”——“学术白粉”,不仅在侵害学术机体,也在腐蚀学术界的学术精神、学术道德、学术品质。“学术快餐化”——现代社会共生物,正在使学术泡沫化、注水化、无聊化、超女化。三大流弊不除,中国的“学术崛起”就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1.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2.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3.
14.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5.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6.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8.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20.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