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于中国30个省市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Hausman检验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我国能源消费尤其是电力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今后,要加大对本地区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增加区域能源供给;大力开发替代能源与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建立我国能源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能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动力的根本来源,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但能源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过来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结合中国能源消费的现状与特点,提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实现能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能源系统中能源经济增长将随着对能源依赖的逐渐饱和而下降这一合理假设,给出能源系统消费的Logistic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我国2010年、2030年能源消费量的预测结果分别为22.15亿吨标准煤及32.88亿吨标准煤;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亦呈上升趋势,从1996年到2010年增加61%,明显高出全国平均增加水平33%.同时本文利用哈维尔摩经济增长模型,引入能源生产的哈维尔摩模型,该模型适用于能源生产预测系统.利用该模型对我国2010年和2030年能源生产量的预测结果分别为17.66亿吨标准煤及31.83亿吨标准煤.从预测结果看,本文的能源消费、生产预测模型明显优于其他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4.
自2001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以来,其能源消耗规模也在骤然扩大,现已占居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近30%.然而,在2001-2008年国际高油价期间,随着我国加工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加工贸易出口方式所进行的能源间接输出不仅使我国遭受了巨大的隐含能源成本损失,而且为满足加工贸易业规模如此之大的能源消耗而逐年加大能源生产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其损失也是惊人的.为此,文章拟从能源安全角度分析和探讨中国加工贸易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必然性及其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背景下,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已经成为中国节能路径的战略选择。然而创纪录的政府节能投入和严格的行政目标责任考核并没有带来期望的绩效,问题的核心在于政府的政策强制没有转化为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自发行动。严峻的现实和刚性的指标迫使我国节能体系需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只有实现节能主体、节能制度设计理念,尤其是通过实现对合同能源管理这个节能市场交易行为的法律转型才能激发节能市场体系的活力,才能构建节能型生产消费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中国能源革命与低碳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排CO2的紧迫形势下,世界出现了能源变革和低碳发展的潮流,强化节能和能源结构低碳化已成为大国能源战略的共同选择.我国当前工业化阶段能源需求较快上升的趋势,也带来严重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局面.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我国新形势下的能源战略要有创新的思路,要引导和调控需求,大幅度提高单位能耗的产出效益,同时加强先进能源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天然气等低碳能源,促进能源体系清洁化和低碳化,并且加强国际能源合作,以多元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因此,为实现我国能源发展高效、安全、清洁、低碳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能源体制和市场机制改革,转变发展观念,顺应世界能源变革潮流,增强低碳发展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能源消费与GDP的增长呈正相关,但1997-1999年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递减,同期我国GDP的增长却保持较高的水平.笔者从国际能源价格下跌、我国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比较、三次产业的比重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揭开了我国1997-1999年能源消费与GDP增长负相关之迷.得出的结论是单位GDP的能耗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晴雨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能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市为例,选取 1997—2013 年的 GDP、人均 GDP、城镇化率和工业比重等统计数据,研究影响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相关因素的关系,结合协整检验、Granger 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ECM)和库兹涅茨曲线,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预测能源消费峰值,揭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人均 GDP、城镇化率、工业比重分别有着单向、双向、单向的因果关系.根据长期均衡方程和 ECM预测出 2020、2025、2030 年重庆市的能源消费情况,结合 GDP 和能源消费的库兹涅茨曲线,重庆市能源消费将在 2028 年达到峰值.研究结果与我国总体能源消费目标吻合,能够为我国城市能源消费规划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方法学角度,利用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对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进行改进,编制出中国“碳排”投入产出表.从生产和最终消费两个角度设计了直接和完全碳排放系数,对2007年中国国民经济43行业进行碳排放系数的测算以及碳排放关联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无论从生产角度还是最终消费角度,电、热生产和供应部门的碳排放系数都是最高的,并且在国民经济碳排放系统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生产和消费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完善更加科学、有效、准确的能源核算体系已亟不可待。本文通过研究当前统计制度下能源消费总量核算和评估方法,从如何推进和完善季度能源核算方法进行研究,构建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和规模以上工业非电能耗与全社会电耗拉动能耗增长幅度的数学评估模型,为准确核算能源消费总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容易产生对可追溯鸡蛋的购买行为。最后,提出增强消费者对可追溯鸡蛋比普通鸡蛋在质量安全上更有保障的认知水平,提升消费者对贴有信息追溯标签鸡蛋的信任程度等相关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门神观念是我国传统民俗观念之一,其产生与早期人们对门户的认识与理解相关。门户不仅是建筑实体,且具有多重社会文化意义,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出于装点、神秘化门户的需要,门画这种艺术形式得以出现并传承至今,成为当代一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师道尊严”的传统受到了无情冲击。在商业化社会中,如何建立相互尊重的、朋友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应是21世纪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